【摘要】:據(jù)《薩利克法典》記載,在日耳曼社會中存在著大量的有關傷害,盜竊等方面的賠償?shù)囊?guī)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賠命金。賠命金起源于原始復仇,也受到原日耳曼族對榮譽崇拜的影響和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在《薩利克法典》中,對于不同的人,賠命金額的多少有著不同的規(guī)定。賠命金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的是一個人的階級地位,也反映了日耳曼人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而此,為我們研究日耳曼人的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提供了一個切入點。賠命金制度的起源,所揭示的內容以及帶來的影響,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關鍵詞】:賠命金;起源;內容;評價
一、關于償命金制度
1、什么是償命金
償命金亦或稱賠命價,是指根據(jù)人而確定賠償金額的一種習俗。在現(xiàn)代意義上,它是一種死亡賠償,是對生命權的保護。但其實死亡賠償并不是對受害人生命的賠償,而是對因受害人死亡而產(chǎn)生損害的死者近親家屬或其他利益受損的第三人的賠償。在日耳曼法中是指殺人兇犯向被害親屬支付的一種由被害人的社會地位而確定其數(shù)額的賠償金。而支付賠償金的根本目的在于盡最大的可能來恢復和維持和平的狀態(tài),盡可能的避免在各家族之間結成世仇,避免復仇行為的大量發(fā)生。除此之外,由于殺人兇犯的行為已經(jīng)對既有的“王室和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所以,他還必須向維護和平的國王支付一部分的罰金。這就是賠命金。
償命金的出現(xiàn)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產(chǎn)物,是文明進步的反映。通過《薩利克法典》中有關賠命金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日耳曼人的諸多生活狀況。償命金是如何產(chǎn)生的,引起了我們的思考。
2、償命金制度的起源
首先,賠命價起源于原始復仇?!度斩醽喼尽分杏形淖秩缦拢骸八蕹鸩⒎遣荒芎徒猓踔潦浅饸⒁部梢杂萌舾深^牛羊來進行賠償,這樣不但可以使仇家全族感到滿足,而且對于整個部落更為有利,因為在自由的人民中,冤仇不解釋非常危險的事情。”這是最早的關于賠命價的記載。可以看出,在很早以前,日耳曼人就力圖尋找一種能夠代替私人暴力,仇殺的方式來謀求和平相處。這是賠命價產(chǎn)生的根源所在。日耳曼人在尋找代替私人暴力的救濟方式的過程中,得出結論,認為“賠”與“罰”應是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而賠命價正是這一核心的核心的體現(xiàn)。
其次,賠命價制度的產(chǎn)生也是因為日耳曼人對榮譽的崇拜。在日耳曼人中,“神判論”廣泛流行,如“神明裁判”、“宣誓裁判”,水神或火神裁判等。他們相信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于人的靈魂之中,而榮譽則是超自然力量驅動下的一部分。不論是“血親復仇制度”還是用于取代血親復仇的“金錢賠償”即“賠命金”制度,都是為了挽回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屬生前或死后的榮譽。
再者,賠命價制度的產(chǎn)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響。長久以來,日耳曼人相信的是神創(chuàng)的法律——習慣,認為習慣是神圣的,永恒的。而基督教相信的是上帝,認為上帝是永恒的,是高于一切的。于是,在基督教逐漸統(tǒng)治世界的過程中,它并非是直接否定古老的日耳曼的習慣法觀念,而是采用了一種較為委婉的方式,宣揚一種新的,具有神圣性的,更為精致,遙遠和抽象的東西來取代它:上帝的王國,上帝的法律。正是由于這種更易接受的方式,才能夠使得日耳曼人從原來的自然神崇拜而轉為效仿那個超驗的,基督教的上帝,使得日耳曼人原始的“神明裁判”、“宣誓裁判”、水神火神裁判讓位與向證人尋找事實的理性,用賠償金來代替血親復仇。
以上都說明了,賠命金制度的產(chǎn)生并非偶然,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產(chǎn)物,是追求和平與發(fā)展進步的結果,是一種折中,也是一種進步。賠命金在《薩利克法典》中有大量的記載,而關于不同賠命金額的規(guī)定,使得我們做出了如下思考。
二、償命金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
在《薩利克法典》,存在很多關于償命金的記載,我們發(fā)現(xiàn),償命金數(shù)額的大小又不盡相同。關于不同償命金額的規(guī)定說明了以下幾點:
1、在社會內部存在不同的階級分層
關于法蘭克人
在《薩利克法典》第41條的賠命價條款中提到了三種人:法蘭克人,日耳曼人和羅馬人。其中,首先被提出來的是關于自由的法蘭克人的賠命價,這就說明了法蘭克人是統(tǒng)治的基礎,是等級劃分的基準。按規(guī)定,他們的賠命價的金額是8000第納爾,也就是200先令,遵守《薩利克法典》的日耳曼人亦同;為國王服務的男人的賠命價是600先令[1],高于一般法蘭克人,這說明此階級為法蘭克人中的貴族階層。我們可以看出,在法蘭克人中,地位最高的是國王,然后是貴族,之后是自由的法蘭克人。
關于羅馬人
對于羅馬人的分類有三種:在國王的宮殿里與國王一同吃飯的人,他們的賠命價是300先令,是法蘭克貴族賠命價的一半;不是土地所有者且不能和國王同桌吃飯的人的賠命價是100先令,是法蘭克自由人賠命價的二分之一以及有納稅義務的羅馬人的賠命價是63先令[2]。
《薩里克法典》中關于不同的人的賠命金的規(guī)定都說明了在日耳曼社會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同的社會階級,賠命金數(shù)額的多少因加害人和被害人的社會地位的不同而進行區(qū)分,劃分的標準首先是按照種族進行,“如果一個法蘭克人搶劫了一個羅馬人,被判處35先令的罰金;如果是一個羅馬人搶劫了一個薩利安法蘭克人,就要交2500第納爾,也就是63先令的罰金”[3]亦說明了這一點;然后是按照財產(chǎn)多少劃分。
2、有母系氏族的遺存
我們都知道,在母系社會中以女性為尊,后來逐漸步入父系社會,男人的優(yōu)勢和地位逐漸顯現(xiàn)出來,而《薩利克法典》中的有關保護婦女的規(guī)定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母權制的殘存影響?!叭魏我粋€殺死懷孕的女自由人應被處以700先令的罰金”高于殺死一個法蘭克貴族的罰金;“任何一個殺死具有生育能力的女自由人要判處24000第納爾也就是600先令”;“殺死無生育能力的女自由人則要判處200先令的罰金”。[4]。這些規(guī)定都反映了在日耳曼社會,女子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尊重和保護。
3、是國家強制性的表現(xiàn)
賠命金的出現(xiàn)是為了減少爭斗復仇,維持和保護和平。賠命金并非只是人命和財富之間的一種等量關系,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國家強制力的表現(xiàn),是用來起到威懾作用的。繳納賠命金是因為暴力行為的發(fā)生,是一種補償,是“刑”與“罰”,是因為殺人而交錢,是為了懲戒。由于殺人兇犯的行為,對既有的“王室和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所以,他還必須向維護和平的國王支付一部分的罰金亦體現(xiàn)了這一點。
三、評價
償命金制度具有悠久的歷史,重要的影響。在日耳曼社會中,償命金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賠命價制度的實行意味著社會管理開始逐步邁出了原始的習俗的放任適用的階段,安定感,秩序性逐漸被人們所認可接受和維護,這些意識逐步強化,這標志著地方勢力和地方權威正處于一種不斷強化的狀態(tài)。另外,通過賠償金的方式進行救贖,不僅能夠很好的對造成死亡風險的人進行威懾和控制,還能夠彌補因受害人死亡給生者造成的損失,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有序的發(fā)展。
注釋:
[1]帕特里克·J·吉瑞:《中世紀史文獻》(Patrick J Geary, Readings in Medieval History),大視野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頁。
[2]帕特里克·J·吉瑞:《中世紀史文獻》(Patrick J Geary, Readings in Medieval History),大視野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頁。
[3]帕特里克·J·吉瑞:《中世紀史文獻》(Patrick J Geary, Readings in Medieval History),大視野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頁。
[4]帕特里克·J·吉瑞:《中世紀史文獻》(Patrick J Geary, Readings in Medieval History),大視野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