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人們傳播、讀取信息的方式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圖書業(yè)態(tài)也隨之產生了巨大的變革。本文主要探討在這樣一個信息轟炸、知識傳播途徑便捷的現狀下,傳統(tǒng)圖書編輯如何立足,其價值如何體現。
【關鍵詞】:價值;職能;提升
互聯網飛速發(fā)展,各類自媒體不斷涌現,電子出版呈現一片繁榮景象,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閱讀的方式都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使得傳統(tǒng)出版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樣的現狀下,傳統(tǒng)編輯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其價值體現在哪里?筆者將在本文中進行探討。
“編輯”一詞作為名詞,指從事編輯工作的人,強調職業(yè)身份,內含著對編輯這一執(zhí)業(yè)群體的認知。作為動詞,指編輯工作,包括對信息進行收集、組織、選擇、優(yōu)化、加工、整理的工作。編輯活動,是將分散的信息通過篩選、編排、組合,以特定的載體呈現給讀者,以實現文化的傳播??梢哉f,編輯是傳統(tǒng)出版的核心力量。然而,新生的業(yè)態(tài),如自出版,顛覆了傳統(tǒng)出版的模式,作者的參與度非常高,基本貫穿出版的整個流程,完全跳過出版社這一環(huán)節(jié),作者自己承擔了編輯、校對,排版溝通,設計溝通,制定營銷方案等工作。亞馬遜首席執(zhí)行官Jeffrey P. Bezos 就曾指出“點對點服務”,意味著(亞馬遜)將突破“作者-出版社-讀者”的鏈條,將其簡化為“作者-亞馬遜-讀者”的鏈條。甚至有不少人認為,在出版中,只有作者和讀者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編輯是可以被取代的。然而,在自出版中由于作者承擔了很多原本由出版社承擔的職能和責任,如價值觀、道德導向等,往往容易造成為了追求市場利益而生產出內容低俗、導向混亂、粗制濫造的作品的問題。這一現象在國內外的網絡自出版中都明顯存在。
當傳統(tǒng)出版遭遇以網絡自出版為代表的圖書出版門檻降低的情況,傳統(tǒng)圖書出版編輯有何獨特的價值和存在意義呢?
一、對信息的甄選。傳統(tǒng)圖書出版過程中,對信息的甄選非常嚴格。編輯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將其轉化為選題,如果選題確立,還需要對內容進行甄別,進行精細化處理。以上各環(huán)節(jié)的處理都需要有專業(yè)的出版團隊來進行,且團隊主要成員在知識儲備、信息捕捉、專業(yè)技能上都需要達到一定的水平。這樣的層層篩選凝結了編輯的勞動價值,保證了出版物的質量、品質。傳統(tǒng)圖書編輯通過自己的勞動,從源頭上保證了圖書的知識價值,而不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二、對信息的優(yōu)化、提升。圖書的制作流程,從書稿到產品需經歷一個較長的生產過程。自出版的寫作是隨機的、個性化的、零散的表達,只從作者的本身的體驗和知識積累出發(fā);而傳統(tǒng)的圖書出版則考慮與讀者需求結合,強調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fā)。這就需要編輯發(fā)揮其作用和價值,在作者寫作時,編輯就需要介入,根據目標人群、讀者需求,對作者的寫作進行指導,初稿完成后需要進一步對稿件進行調整、修改,在內容上提煉具有價值和閃光點的東西,調整體例結構,精煉語言。編輯是作者的思想和讀者閱讀的之間的中介,把一本書稿變成讀者能讀、喜歡讀的書,需要編輯做大量的工作,對已有的資料和信息進行優(yōu)化、提升,增加圖書的產品價值。圖書產品融入了編輯個人的價值觀、文化背景等,不可避免地帶上了編輯個人的烙印,可以說是作者和編輯共同完成的作品。這是網絡自出版無法比擬的。
三、形式上的美化包裝。圖書的形式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它的品味內含,在對文字本身進行精選、加工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其形式上的包裝。圖書市場產品林立,除了內容為王,如何在賣場上、市場中脫穎而出,抓住讀者的眼球,又充分、準確體現內容,裝幀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除了作者,編輯是對書稿最了解的人,書稿要以什么樣的形式展現,如版式設計、封面設計、文案提煉等,需要編輯與設計團隊的充分溝通,讓文字與其展現形式完美融合,相得益彰。這一點來說,圖書編輯需足夠了解圖書市場、判斷目標群體審美水平,并有長期經驗積累及一定審美情趣,其職能是自出版的作者無法承擔。
因此,傳統(tǒng)圖書編輯要立足自己的優(yōu)勢,增加編輯工作的附加值,深度參與圖書產品的策劃、生產、營銷,以最優(yōu)的方式將最好的圖書推薦給最需要的人,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作品,從而起到傳承文化、推動文化發(fā)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邵京起.編輯價值論[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4(4):78-83
[2]趙明霞.互聯網環(huán)境下編輯的價值思考[J].出版廣角,2016(3):8-10
[3]任文京.論編輯的價值[J].中國編輯,2017(90):8-13
[4]金薇薇.用一生做好一個選題[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6):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