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小燕先生是我國非常有名的歌唱家和聲樂教學專家,在其教學過程中為聲樂教育事業(yè)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她在聲樂教學領域的卓越建樹,對于我們總結與整合當今聲樂演唱與教學實踐經驗,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周小燕先生;聲樂教學;理念
一、周小燕先生教學理念簡介
周小燕先生從二十世紀50年代初開始在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從事聲樂教學,以其自身堅實、系統(tǒng)、全面的美聲演唱技術技巧訓練學生,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高質量的專業(yè)聲樂藝術人才。她極其重視汲取我國戲曲、說唱、民歌等民族民間演唱傳統(tǒng)和經驗,執(zhí)著追求“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美學境界,不斷探索我國美聲藝術的發(fā)展途徑。周小燕先生從我國聲樂教育的全局出發(fā),總結了三十年來我國聲樂界的狀況和教訓,對20世紀50年代的“土洋”嗓子之爭、國外聲樂發(fā)展的新趨勢、如何正確對待和學習美聲唱法等等,提出了切中時弊的見解,重申了聲樂訓練應有的規(guī)格,指出中外聲樂作品演唱各環(huán)節(jié)中語言的重要性,直言對美聲唱法要學深學透,不應淺嘗輒止。她一貫堅持的原則是“中國歌唱家必須唱好中國歌”。學好美聲,不僅為了唱好歐洲歌劇和藝術歌曲,而且是要以此為科學原理,結合我國民族聲樂傳統(tǒng)經驗,唱好中國歌,為中國作品走向世界服務。周小燕先生總是身體力行,將課堂教學、教改、教研活動與演出實踐緊密相結合。為使中國的歌劇事業(yè)走出低谷,她于1988年創(chuàng)辦。
二、周小燕先生的借鑒教學理念
十九世紀意大利聲樂學派杰出的聲樂大師蘭培爾第談到聲樂教學時指出:“一位聲樂教師必須掌握三種本領,即在每個學生的才能、氣質和領悟力方面,去運用他的力量和知識?!辈娬{,教師必須激發(fā)學生對美的向往。周小燕的聲樂美學意念與蘭培爾第的不謀而合。周小燕將她的聲樂美學意念和教學實踐原則總結為真、善、美三個字:“美”就是唱歌要美,要美好地歌唱、自然地歌唱,音質要美好、純真,音色要秀麗動人;“善”是表達方法要完善,美和善要相互融合為一體,它們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而它們的核心則是“真”,“真”是真實、真誠、真心,沒有心中的真情,歌唱是不能扣人心弦的。
(一)基礎教學理念
周先生在基礎教學階段就非常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聲音的音質、音色、節(jié)奏及其他技能技巧等方面都追求美的形式和情感境界。她對學生的審美啟發(fā)還體現在,嚴格要求學生重視并“看懂樂譜”,要反復琢磨、仔細而準確地理解作曲家意圖,細心體會歌曲中的節(jié)奏、力度、速度、表情記號等等細節(jié)性技術要求,同時使學生置身于某種特定審美情境中深入理解樂意。針對節(jié)奏或節(jié)拍,她強調,節(jié)奏或節(jié)拍在我國戲曲中稱為“心脈”或“板眼”,唱歌或戲曲表演都要有“板”有“眼”。
(二)技術教學理念
周小燕先生在技術的訓練中,非常重視歌唱的語言。她說,能否將一首歌曲唱得動人,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在訓練聲音時,只重聲不重字是不完善的。我們有“以字帶聲,以情帶聲”的說法,這是很有效的教學方法。譬如,祖國的“祖”字,母親的“母”字,都是“嗚”母音,若唱成“O”音,發(fā)生位置就不對了,字頭、字腹都唱準確了,發(fā)聲就到位,字、聲才全對。而“情”須發(fā)自對語言、對作品的理解和真實感受。如學生都愛唱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陽》,但由于對意大利語言不理解,歌唱氣息不夠,缺乏駕馭能力,在第6—7小節(jié)時就換一口氣,而在意大利語中dop-po是一個字,不能割裂開來唱,導致該曲的語氣、語感、意境受到影響,無法達到“以字帶聲,以情帶聲”的美妙效果。
三、周小燕先行教學思想
周小燕教學思想的心理實質體現為心理感知的充分發(fā)揮和運用。從心理學角度講,歌唱是心境和情感的藝術,是歌者內心思緒和情感的表現形式。意大利聲樂教育家荷伯特-凱薩利曾說,好的聲音創(chuàng)造主要是心理創(chuàng)造,通過精神操縱完成。當歌唱的時候不要處于靜止狀態(tài),站在那里像根木頭卻期望聲音做一切,要有動力,要在心理上生氣勃勃和機敏,要處于興奮狀態(tài)中,用思想和神經把聲音振奮起來。我們知道,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時,人腦就產生了對某一事物的個別屬性及特征的反應,這種反應叫感覺。感覺是人類最直接的理解和認識事物的方法。作為一種直覺認知,感覺不僅是聲樂教師教授聲樂的最佳導向,而且也是學生學習聲樂的最佳狀態(tài)。在一些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情況下,有了感覺,其實就是悟性,就會有一個基本理解或是準確的判斷。例如聲音的位置感覺、聲音的距離感、聲音的明暗感等等。
由此可見,歌唱的良好感覺極為重要,歌唱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技術都必須用感覺去領悟、去認識、去掌握、去控制。周小燕的聲樂教學在心理感知的發(fā)揮與運用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立體性感悟或直覺思維模式,它的最重要特點之一,是科學、系統(tǒng)的意大利美聲演唱技術語匯與中國語言風格的巧妙交融。作為聲樂教育一代大家,周小燕先生始終以她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感、民族感,以世界性的聲樂教學眼光審視我國民族聲樂教學和美聲教學,主張打破聲樂教學中盲目設置的學科界限,取長補短,為建立中國當代聲樂教育教學體系艱苦磨礪,鍥而不舍,周小燕先生的卓越成就已成為現代中國聲樂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 陳嶺. 周小燕教授的民族聲樂理論思想及當今“民族唱法”[J].民族藝術研究. 2008(03)
[2] 張楠.真、善、美是聲樂演唱與教學的至高境界——周小燕教授訪談錄[J]. 人民音樂. 2006(01)
[3] 張楠.周小燕聲樂教學思想探究[J]. 音樂研究. 2005(03)
[4] 李光羲. 聽張建一獨唱音樂會[J].藝術教育.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