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間是容納的概念,空間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識與否而客觀存在的,空間對于人來說,必須要親身來感受的,因此,空間是物質的,并以其無限性而存在。但空間又是不可觸摸性的,要界定其存在的地域或范圍物體與物體之間的距離、方向和大小關系。
【關鍵詞】:空間;感受;藝術設計
一般人們心目中的空間是以物體的位置、距離、范圍與體積的比較而確立的。由此可見,空間是無形和無限的,也就是說空間是空與虛的。但可視的形象,顯然,必須借助于物理的界定,經(jīng)過界定才能將空間從無形輕形。在人類發(fā)展的初期,原始人對空間的看法,有自己理解的一面,他們空間就是人的手和眼所及的范圍。由于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及科學觀,對空間認識僅停留在感性的理解層面。對有形的局部區(qū)域性空間的直觀認定,如對森林、海洋、草原、山以及其自身居住的洞穴等,能區(qū)分出其間不同特征的空間關系。當然,這只能停留在辨別出個別的具體的和空間有直接關系的空間概念。但要在其中歸納和抽象出它們的共性及特點,并將其擴延,顯然不具備這種能力。
剛開始古代社會沒有關于純粹一般距離和面積的概念,當然也無量度距離和面積這兩種空間關系的尺度理念,有的是用感性的類似象征性的物體來類比或象征,這種做法有點像現(xiàn)代人有時以步丈地一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從中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人類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發(fā)展階段,“由于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定居下來,從而出現(xiàn)了房屋和聚落”由此產(chǎn)生了由物的形式所構建靜或所包圍的三次元空間,這就是我們所指的一般意義上的空間形態(tài)。
設計藝術學的空間一般是造型藝術的三次元空間,空間形態(tài)是包圍三次元實體的被限定的空間,屬被動的形態(tài)概念。抽去了實體的界限,空間便進入真空狀態(tài),當然,這種真空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支撐對空間內(nèi)在定力的還有“氣場”, “氣場”是支撐空間的內(nèi)撐力,也稱為“空間力”,因此,“空間”力的形成是由氣勢和氣韻來完成的完全處于封閉狀態(tài)和完全沒有界限的無形狀態(tài),只能被感受為實體與無限的宇宙空間,宇宙空間是無形態(tài)可言的。
藝術設計中空間的本質是“空間力”,它存在于有限或無限的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中。這種結論對于古人來說,也許是難以理解的,但對于處于高科技發(fā)展的現(xiàn)代人來講,“空間力”則是多種多樣的。不同層次不同環(huán)境中的觀眾對空間的理解是不同的,對相同空間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比如不同環(huán)境中的觀眾對邊長兩米的正方體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或有趣或焦慮或舒暢。而不同的空間如廣闊天地的空間讓人感覺崇敬而靜謐,而微小空間則相反感覺壓抑。
這些都是“空間力”所賦予的作用與功能。空間存在于物質實體中,如沒有任何限定,空間是無法被感知的,但藝術設計中空間是可以感知的??臻g知覺的本質是一種潛在的運動意識,它是由視覺、聽覺、嗅覺及記憶和經(jīng)驗綜合而成。例如,某些藝術作品中人類在空間中感受到的熱暖的空氣、凜冽的寒風及在一定的空間接受到的各類不同的聲波,其中包括人為的及自然的,這些都能影響觀眾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變化。再者就是在空間中我們的鼻子所能感受到的不同的物質嗅覺等。這些元素的存在,都必須借助于空間載體的存在與傳播為前提的。
人們生活在空間中,感受著由空間傳遞給我們種種感知與便利,但作為空間存在的本身卻往往被忽略和遺忘,因為對感知及感知物的關注是人們直接注重的關心點,顯然,這些是與人們的生活有直接的關愛,既是對空間的關愛,也是因為該空間對感知物有直接的關愛。 因此,要是把空間作為可視的且可關注的主要對象來看待,就需將空間的概念通過記憶及經(jīng)驗的綜合反饋來取得,并且通過這些經(jīng)驗來形成對空間的印象,再通過新的經(jīng)驗來獲得新的對空間認知的價值。藝術設計的作品不能將自身與賴以生存的空間相分離,生活的空間在滿足了人的知覺要求,并給予習慣性的知覺性外,還必須豐富人的情感需要,給人以美的享受。不僅要適應生活空間,還需改造和發(fā)展現(xiàn)有的空間,使空間更好地服務于觀眾。在藝術設計中藝術的視覺元素很多都要靠空間元素去表現(xiàn),通過調(diào)整空間位置空間大小可以表現(xiàn)時間感或一些動感。
觀眾與空間是相互依存的。當觀眾意識到自身存在于客觀空間中的時候,才感受到自身與物體的距離空間感。這種距離感讓人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空間距離的意識。如感受只朝一個事物、一個方向擴展,其結果怎能限定為一次元空間;倘若一次不能作無限地擴展,而只能在一定的距離內(nèi)作反復的無限排行,只能算是二次元空間;這種在視覺上與空間靜態(tài)的對流方式所產(chǎn)生的空間關系,對空間的理解是有限的。觀眾對三次元空間的了解,來自于人本身對空間的多元性的觀察與了解,于是,觀眾只能不停的改變對空間審視的方向,來取得對空間的全方位的理解與感受。所以多方向的變化對于三次元空間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義。藝術作品的觀眾生活在空間中,必然會尋找空間的方向與導向,對方向的把握與感知是人類擺脫空間給人的束縛感的自然反應,因此尋找空間的中心及周邊的方向標桿與流動感,將空間歸納為若干的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空間形態(tài),來選擇必要的方向標桿及自然流動線是必需的。當觀眾在感知空間時,首先感受到的應該是限定空間范圍的實體,然后是限定實體所形成的空間的本體。這種現(xiàn)象,被認定為限定性實體物的表面。但是對于空間的認知絕非只是對空間構筑物的單一理解,或以各自分離地用物理性的絕對值來看待。對空間的理解與擴展,應以雙向的全面的角度來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