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大提琴演奏家的試金石,是幾乎所有學習大提琴演奏者必須演奏的最重要的曲目之一,令無數(shù)大提琴演奏家癡迷,對這部作品的研究會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關于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對于大提琴發(fā)展的貢獻,我已于2006年在《湘潭師范學院學報》上發(fā)表了專門的文章進行論述,時隔十年,基于自己對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和進一步的學習,對當今五位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的詮釋做一個比較,以期接近巴赫藝術作品的真諦。
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因為時代的原因,作品的樂譜是凈版,只有音符(即有既定的旋律),卻沒有感情和速度標記,更談不上弓法、指法等具體的規(guī)限,因此給了演奏者無盡的理解和演繹的空間。大提琴家們各顯所長,通過對其從理念的高度、情感的深度、技巧的難度等方面的研究,傾注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詮釋。目前已有八十多個演奏版本,各個版本各具特色,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本文將近代大提琴史上著名的五位大提琴家的代表版本進行一個比較。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因為時代的原因,作品的樂譜是凈版,只有音符(即有既定的旋律),卻沒有感情和速度標記,更談不上弓法、指法等具體的規(guī)限,因此給了演奏者無盡的理解和演繹的空間。大提琴家們各顯所長,通過對其從理念的高度、情感的深度、技巧的難度等方面的研究,傾注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詮釋。目前已有八十多個演奏版本,各個版本各具特色,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本文將近代大提琴史上著名的五位大提琴家的代表版本進行一個比較。
一,卡薩爾斯
卡薩爾斯,西班牙大提琴家,他是大提琴史冊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從他十三歲,(也就是大約巴赫去世五十年后,)在一間舊書店發(fā)現(xiàn)這部作品樂譜時,馬上就發(fā)現(xiàn)此曲的非凡之處,他用指揮家般的視野以及細膩的情緒感動,使練習曲升華為藝術品。經(jīng)過埋頭苦練十二年之后才公開演出它,而作品的再現(xiàn)演奏也被譽為繼孟德爾松之后的第二次巴赫復興運動,至此巴赫大提琴組曲的價值才被世人發(fā)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琢磨組曲達半個世紀之后,1936年的錄音是目前我們可以聽到此曲的最早錄音。單從發(fā)現(xiàn)這部絕世作品這點足以使他永載大提琴史冊。
“栩栩如生”是卡薩爾斯演繹巴赫給我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他從來都是把再現(xiàn)樂曲的內(nèi)在精神放在首位。有人說:演繹巴赫時最難達到的是一種必要的平衡,在人的情感(確切如巴赫所屬的心)與嚴肅而深奧的演奏外觀之間的平衡。因為巴赫沒有淺薄或不定的情感,沒有驟降的憤怒,沒有不好的話語和短促的允諾——可以說:他的情感在規(guī)模上與莎士比亞同等宏偉,與地球上所有的人,從最北端到最南端的族群都相通。雖然以現(xiàn)代演奏技術的觀點來看,卡薩爾斯的技巧性不一定比較杰出,但是他充滿人性與歌唱性的表現(xiàn)依然難以超越,整體詮釋像位老練得道毫無火氣的道長,舞曲形式、速度、表情都無法束縛他的演奏,他以十分篤定的心情詮釋著。將理性控制得入木三分,而理性之下卻又有細膩如水、潺潺長流的感性“小溪”。 做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ㄋ_爾斯的詮釋非常切合巴赫的音樂精神。
二,史塔克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經(jīng)先后五次灌錄巴赫的這一驚世巨作,都獲得了極好的評論。“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所有演奏版本中,最愛的還是史塔克1992年在RCA的錄音。對比前四次錄音,音色更濃郁醇厚,情感更深沉廣闊,技術上更無半點衰退,實在是巴赫組曲錄音中的大手筆?!?這是日本樂評家武田明倫的評價。此次錄音版本在1999年的“名曲名盤300”排行名列第五,并且為史塔克贏得了1998年度葛萊美“最佳器樂獨奏獎”的榮耀。
史塔克的詮釋特點布局宏偉,結構堅固,聲部和線條清晰而連貫,音色集中幾乎無半點渣滓,速度快慢得宜,節(jié)奏精準。在對作品感情處理方面,他秉著對美的追求永無止境的思想,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能更接近這套樂曲的真理。他認為演奏巴赫最大的難點并不在于定弦或是指法,而是風格的感受和個性的顯現(xiàn):
“最扣人心弦的演出是要在你的理論知識和想象力之間尋求到微妙的平衡,那就是你的個人的演釋。這種平衡會因人而異,甚至在每個演奏家的各個時期也會不盡相同。你必須忠于原作,而又要將放眼于音樂之外而發(fā)現(xiàn)的奇幻世界展現(xiàn)出來,否則你就破壞了她那原有的高貴氣質(zhì)。如果你演奏的薩拉班德雖然出色,但若隱約讓人聯(lián)想起柴科夫斯基,那你就演砸了。演奏巴赫就必須冷若冰霜,毫無感情。你必須弄清楚‘感受’悲傷和‘表現(xiàn)出’悲傷與多愁善感之間的區(qū)別”;“這套組曲是真正意義上的室內(nèi)樂,是給摯友聽的音樂,是與一兩個朋友之間充滿愛意與睿智的親密談話,也許還要加上葡萄酒甚至雪茄來交換心聲。甚至是在當1800個觀眾聆聽你的演奏時你也必須找到這種親密感”;聽者完全可以通過清泠而遒勁的琴音感受到演奏家那股內(nèi)斂而含蓄的情感。
三,傅尼葉和托特里埃
同為法國同時代的大提琴演奏家,傅尼葉對巴赫無伴奏大提琴曲的詮釋相當有定見,高雅陰柔充滿歌唱性,反對機械而毫無生命地枯燥演奏。因此雖然他不能算是具有強烈個性的大提琴家,但是在高貴溫暖的音色之下,傅尼葉注重歌唱性與細節(jié)的處理,情緒誠懇語句平易,是充滿人性且高度自覺的演出。托特里埃的演奏在精神上和巴赫保持著和諧一致,并不有意識地加強演奏家本人對于作品的理解和進一步表達。他與卡薩爾斯不僅情誼深厚,更受到卡薩爾斯詮釋此曲的極大影響。他的詮釋是“品味”的最佳代表,中性偏剛硬性格鮮明。他的演出相當富有張力,他有著優(yōu)異的左手把位移動與精準按弦,同一組曲各舞曲間的性格區(qū)分相當鮮明,精神奕奕的拉奏足以當成此曲演奏的模板,相當適合想演出此曲的大提琴學生參考。
四,馬友友
馬友友對自己的音樂充滿了信心,他總是不斷超越自己,不愿意模仿過去的自己,所以再傳統(tǒng)的作品到了他手中總會被演奏出新意。不僅如此,他不愿讓自己對音樂的觀點定型僵化,而樂于接觸新趨勢、新作法,因此影像制作、跨界音樂等等只要有趣他都愿意嘗試。另外,他曾會面九十歲的卡薩爾斯,感受到他強烈的生命感染力,而受到很大影響。近來他更致力于讓巴洛克音樂與現(xiàn)代人產(chǎn)生共鳴、對話,因此不僅重新灌錄巴赫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將大提琴尾柱去掉(仿古)并推出巴洛克選集,還與新銳導演合作拍攝六段藝術性強的影片,分別從建筑、歌舞、花園建造等方面去詮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為此曲寫下另一種詮釋里程,透過這樣的創(chuàng)意嘗試,他讓這首曲子產(chǎn)生了新的“時代性”。
五,綜觀大師們的詮釋,可以對六組組曲形成綜合印象:
第一組曲每一位為此錄音的大師都有精彩的演繹留給我們。比如:托特里埃的演奏在精神上和巴赫嚴格地保持著和諧一致,不妄加演奏家本人對于作品的理解和進一步表達??ㄋ_爾斯的版本則具有浪漫化的演繹,是組曲更具人性化。
第二組曲需要最有靈氣,有細膩變化的演奏才能喚起聽眾的心靈感應。筆者以為馬友友的演奏細致入微、恰到好處。
第三組曲端莊典雅,個人認為這部組曲實在是沒有比傅尼葉的版本更值得一聽的了。其文雅溫和的慈父般的音樂性格,在此不僅展現(xiàn)無疑,而且非常親切。托特里埃的演奏也很出色。
第四組曲的前奏曲不像其它幾組音樂旋律優(yōu)美動人,相反顯得棱角分明,恐怕沒有古典基礎、尤其是沒有接觸過復調(diào)的朋友聽了要頭疼欲裂。卡薩爾斯處理得凝重而適宜。史塔克則處理得線條分明、框架有力。
第五組曲扮演著一個頗突出角色, 它前奏曲為一首法國式序曲, 庫朗舞曲異于其它為 3/2拍, 薩拉邦德舞曲全用單音演奏亦異于其它五首。他內(nèi)涵雋永豐富,一言難盡,各位大師的錄音都有不凡的表現(xiàn)。尤其是馬友友在演奏時采取東方風格的古舞伴舞,有意造成聽覺和視覺形式上的沖撞,旨在通過哀婉、困頓和悲愁的情緒,成功地使東西方藝術協(xié)調(diào)起來。
第六組曲筆者推薦羅斯特洛波維奇的錄音版本,因為其開頭有一段管風琴試奏。巴赫的音樂在表現(xiàn)上是可以推及無限的。哪怕一個大提琴的曲子,拿到轟鳴的教堂管風琴上流淌出來,不僅不會顯得不協(xié)調(diào),反而能讓聽眾對其間的來自生命的大聲呼喚而心動不已。
結語:隨著人類音樂史的延續(xù)和大提琴的演變,對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新的詮釋和理解還會層出不窮,繼續(xù)為我們提供通向偉大巴赫的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