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燦爛的花朵,它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成就上都體現(xiàn)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xué)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yīng)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shù)形式。本文“三美論”視角下選取了元曲代表作《牡丹亭》的兩個不同英譯本進(jìn)行鑒賞分析。
【關(guān)鍵詞】:三美論;牡丹亭;英譯本
一、引言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創(chuàng)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出,據(jù)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它與湯顯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稱為“臨川四夢”。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里繼崔鶯鶯之后出現(xiàn)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并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本文選取許淵沖和汪榕培的《牡丹亭》英譯本,從“三美論”視角下對兩個譯本進(jìn)行對比分析。
二、許淵沖“三美論”
許淵沖說過:\"理論來自實踐,又要受到實踐的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biāo)準(zhǔn)。這是我提出'創(chuàng)中國學(xué)派文學(xué)翻譯理論'的哲學(xué)基礎(chǔ)。\"他正是在繼承前人學(xué)說的基礎(chǔ)上,集畢生翻譯之經(jīng)驗加以發(fā)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譯理論\"優(yōu)化論\",用\"美化之藝術(shù),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這十個字加以概括,并且在《翻譯的藝術(shù)》(1984)、《文學(xué)翻譯談》(1998)、《文學(xué)與翻譯》(2003)等著作中,對形似與神似,求真與求美,翻譯與創(chuàng)作,\"翻譯腔\"和\"四字成語\",中西文化的差異,兩種文化的競賽等問題進(jìn)行了具體的論述,提出了“三美論”。
“三美論”指的是意美、音美和形美。在“三美論”中,首先追求的是意美;然后是音美;最后是形美。在傳達(dá)原文意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dá)原文的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兼?zhèn)?。若三者不可兼得,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無論如何,都要盡可能傳達(dá)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許淵沖,81)。
三、“三美論”視角下的譯文分析
(一)意美
意美,也稱“意境美”。王國維指出:“言氣質(zhì),言格律,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有境界而三者隨也”【1】。戲曲中的意境是情、景的交匯,襯托出人物的情感。
原文: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縻外煙絲醉軟。
春香啊,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
許譯:The painted veranada with golden powder bright,
In misty waves mingle the threads of rain.
When spring has said farewell,
However fine the peony,
how can she rank as queen coming to bloom!
汪譯:Amid the red azaleas cuckoos sing;
Upon roseleaf raspberries willow - threads cling.
Oh,Chunxiang,
The peony is fair indeed,
But comes the latest on the mead.
這段唱詞描繪的是看到勃勃生機春天的杜麗娘,因聯(lián)想到自己的處境,引發(fā)而出的感嘆。戲曲中的景觸動了杜麗娘的情,從表面上看,唱詞贊美的是春天的美景,在更深層次上,其實是以春景襯托出杜麗娘的情。前兩句唱詞中的“青山、啼紅、杜鵑、醉軟”等意象勾勒出了一副美妙的春景圖;后兩句唱詞則有“牡丹雖好,他春怎占的先!”的感嘆,這也是杜麗娘艾苦內(nèi)心的展現(xiàn)。這兩個譯本都很好的將原文中的春景描繪了出來。許的譯文將最后兩句中的“春香”省去了,反而在最后一句中使用到了queen一詞,該詞的使用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落差,反襯出杜麗娘的凄涼處境。汪榕培的譯文則增加了“sing”和“cling”兩個動態(tài)意象,讓讀者能更好的感受出春天的生機和活力。汪將“春香”直譯過來,運用轉(zhuǎn)折讓后兩句壓尾韻,也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兩個譯本的譯文都發(fā)揮了譯者的主管能動意識,將原文的意境展現(xiàn)了出來。
(二)音美
由于意美的主體地位,所以音美和形美相對次要,但不代表不重要。音美在翻譯中對應(yīng)中國古典詩歌講究韻律的特點。漢語有“陰陽上去”四個聲調(diào),詩歌中也應(yīng)該要注重平仄搭配。
原文: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玉茗堂前朝復(fù)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
但是相思莫相負(fù),牡丹亭上三生路。
許譯:Writing heart - breaking verse by day,
What of love can a lover say?
Sitting in my hall day and night,
The fair scene beautifies my verse
Even in candlelight,
For better or worse,
If you are worthy of her love,
You’d win a new life from above.
汪譯:Among the sentimental tales I write,
Love is as mysterious as the sea.
I write the tale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With candles burning bright,
Enlightening me in the brightest ray.
When a beauty falls in love with a man,
The Peony Pavilions sees her ardent way.
《牡丹亭》本就是唱詞,帶有很強烈的音樂美感。音美的再現(xiàn)在翻譯中要靠音韻,音節(jié)和節(jié)奏等實現(xiàn)。原唱詞的韻律非常工整,“句”、“訴”、“暮”、“助”、“負(fù)”、“路”押的都是u的尾韻。分析兩個譯本會發(fā)現(xiàn),兩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也再現(xiàn)了原文的音韻美。許的譯文采取了aabcbcdd的模式;而汪使用的是abaacdc的韻律模式。二者的譯文都沒有完全遵照原文的模式一韻到尾,卻仿照原文,創(chuàng)造除了自己的韻律特色,靈活的使其譯文展現(xiàn)出了原文的音美。
(三)形美
文學(xué)作品的形式是文學(xué)作品賴以生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僅有裝飾功能,還有表意功能。形美側(cè)重的一是句子長短,二是對仗。中國古典詩詞對“對仗”和“形式”的要求相對英語來說會高一些,漢語中不同的形式和句子長短都蘊含著不同的情緒和寓意。
原文:我待要折,我待要折的那柳枝兒問天,
我如今悔,我如今悔不與題箋。
許譯:I should have plucked a willow spring,
I should have plucked a willow spring,
To ask the sky on high.
I regret now,
I regret now.
汪譯:I should have held,
I should have held the twig and yelled.
Now I regret,
Now I regret that not a word he did get.
原唱詞兩次重復(fù)“我待要折”和“我如今悔”,在形式上采用了反復(fù)和排比的修辭手法。兩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使用直譯,使譯文在形式上與原文保持一致。汪的譯文在形式上幾乎與原文完全對應(yīng);從語言習(xí)慣角度上看,許的譯文形式應(yīng)該更切合原文。由于漢語和英語分屬于兩個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系,譯作難以做到形式上的亦步亦趨。為了更好的發(fā)揮譯語語言優(yōu)勢,譯者可以進(jìn)行形式上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
四、小結(jié)
本文從“三美論”的角度,對《牡丹亭》的兩個英譯本進(jìn)行了對比賞析,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是譯者高難度的一種在創(chuàng)造,即用另一種語言來重建原作的形式與內(nèi)容、意境與神韻。由于英漢語言本身、文學(xué)作品的形式、押韻方式和平仄韻律等方面存在差異,音美、形美不容易展現(xiàn)出來,意境則更難傳達(dá)。但不論是許淵沖的譯本還是汪榕培的譯本在翻譯過程中,都發(fā)揮了譯者的主觀審美意識、審美體驗和高超的技藝,運用了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再現(xiàn)了原文的“三美”意象。
參考文獻(xiàn):
[1] 湯顯祖. 牡丹亭(第二版) [M]. 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78.
[2] 許淵沖. 翻譯的藝術(shù) [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4.
[3] 許淵沖. 牡丹亭 [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9.
[4] 汪榕培. 牡丹亭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5] 王國維. 人間詞話譯注 [M]. 長沙: 岳麓書社, 2008: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