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文是激發(fā)情感的媒介,而情感是美感的本質(zhì)。朱光潛曾說“翻譯繞不開美學”,散文的翻譯尤其如此。約瑟夫·艾迪生的《旁觀者自述》是一篇的自傳性質(zhì)的記人敘事散文,表達了作者愿以“一得之愚”傾其所知,以饗世人、報效國家的思想情感。本文從語言結構美、情感意蘊美和風格美三個方面對劉炳善先生翻譯的《旁觀者自述》進行了評析。
【關鍵詞】:美學;翻譯批評;《旁觀者自述》中譯
《旁觀者自述》是一篇自傳性質(zhì)的的散文。散文創(chuàng)作屬于藝術范疇。藝術的特質(zhì)是美,藝術的直接目的在美。換言之,散文創(chuàng)作的特質(zhì)在美。散文翻譯是一種美學實踐,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小到遣詞造句,大到謀篇布局,都應最大限度地與原文保持一致,力圖再現(xiàn)原文的美感。
二、語言結構美
(一)語音層面
劉海峰談文學說:“學者求神氣而得之音節(jié),求音節(jié)而得之字句,思過半矣?!?散文語音的美,表現(xiàn)在語言的節(jié)奏上。散文非常注重韻律和節(jié)奏,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上。散文的節(jié)奏或氣勢磅礴或婉轉纏綿,好的散文節(jié)奏感很強,有令讀者讀下去的欲望。朱光潛(1982:303)說:“我讀音調(diào)鏗鏘、節(jié)奏流暢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樣有節(jié)奏的運動;緊張或是舒緩都產(chǎn)生出極愉快的感覺”。因此,英譯散文時應充分關注節(jié)奏。劉炳善的散文中譯一大特色是多用四字詞語,因此譯文間接凝練,讀起來朗朗上口。
我只發(fā)現(xiàn),在我尚未成丁之年就一少年老成、郁郁寡歡而出名,只是教師對我偏愛,說我生性穩(wěn)重,有厚望焉。
家父去世,我決心到國外游歷。離開大學時,別人給我的考語是:生性古怪,莫測高深,學識淵博,難得外漏。
以上兩個短短的例句中就使用了“少年老成”、“郁郁寡歡”、“生性穩(wěn)重”、“生性古怪”、“莫測高深”、“學識淵博”、“難得外漏”等七個四字成語,使譯文鏗鏘有調(diào),充分傳遞出原文的節(jié)奏美、音韻美。
(二)詞匯層面
在談到創(chuàng)作時,朱光潛認為文學上的講究大體是語言的講究,文學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情感,更動了文字,就更動了思想情感,內(nèi)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文字上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實際上是在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
為了忠實地譯出原文詞語蘊含的正確含義,譯者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選詞。譯者有必要辨別單一詞語承載的概念意義之外的其他意義。在特定的語境下,有的看似普通簡單的詞語卻被賦予了特殊含義,詞義會不好掌握,這就需譯者認真推敲,反復斟酌。
如: I appear on Sunday nights at St. James's Coffee-house, and sometimes join the little committee of politics in the inner room, as one who comes there to hear and improve.
星期天晚上,我在圣雅各咖啡店出現(xiàn),有時參加他們密室里的政府會議,不過我在那里只是聆聽高論,以廣見聞。
原文中的不定時to hear and improve被譯為“聆聽高論,以廣見聞”,高度概括凝練地傳達了原文隱含的豐富內(nèi)涵,塑造了一個虛心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任務形象。譯者化抽象為具體,將原文中的弦外之音進行想象、完成和再現(xiàn),是對原文的再創(chuàng)造。鄭海陵在《文學翻譯學》中指出,再創(chuàng)造是譯者在審美接受過程中對原作的言語字里行間的‘弦外之意’,原語所隱含的形象、情感和內(nèi)容,即原語的精神進行想象、完成和再現(xiàn)的過程。
(三)句法層面
散文大多采用短句、小句和無主句,這樣做除了追求簡潔清晰,還能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由于英語句子語法結構嚴密、邏輯性強,常使用連詞、短語、分句等,注重句子形式上的完整,漢語是意合語言,英語是形合語言。翻譯過程中如若過分拘泥于原句句型,則會減弱譯文的可讀性和接受度,因此,翻譯時必須充分考慮到中英文語言的差異,重組句型,進而采取符合中文文表達習慣的句式結構。
我嘗默察:人當讀書之際,先要知道作者膚色是深是淺,頭發(fā)是黑是黃,脾氣是好是壞,已婚還是單身,方才能夠欣然開卷。
將 be a black [dark] or a fair man, of a mild or choleric disposition譯為“膚色是深是淺,頭發(fā)是黑是黃,脾氣是好是壞”,譯文保留了原文的排比結構,準確傳達了原文句式結構的美。
三、情感意蘊美
原文作者的感情色彩決定了一篇文章的整體基調(diào),常常通過不同色彩的文字得以表現(xiàn)和傳遞。散文創(chuàng)作本身側重于表達內(nèi)心情感,它不僅再現(xiàn)客觀的社會生活,還往往反應出作者的主觀感情,借助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來打動讀者。譯者的責任是要向譯語讀者忠實地傳達原文的筆調(diào)和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使原文的情感美再現(xiàn)。
八年之中,除了學院里的公開答辯,我說的話滿打滿算不到一百字;而且,我在一生中也不記得什么時候一連說上三句話。
艾迪生在《旁觀者自述》中塑造了一個生性緘默、孜孜不倦追求真知灼見,學識淵博的學者形象。原文中 scarce , indeed , ever這幾個程度副詞強調(diào)了作者嫻靜少言的性格特征。譯文中通過“滿打滿算”、“什么時候”等修飾詞表達了作者對于自己沉默寡言的性格略帶自遣自責的情感。
… and if I can any way contribute to the diversion or improvement of the country in which I live, I shall leave it, when I am summoned out of it, with the secret satisfaction of thinking that I have not lived in vain.
我想,對于自己生于斯長與斯的國家,不管能夠醒卷破悶也好,興利除弊也好,只要稍稍有所貢獻,那么一旦上天召喚,逝此以去,回顧一生,總算沒有白白度過,也許可以暗暗寬慰吧。
作者在文章中介紹了自己的經(jīng)歷見聞和性格特征以此表明他完全有能力勝任《旁觀者報》的主編,作者在該例句中直抒胸臆,“any way”、“shall ”、“secret satisfaction”、“not lived in vain”等詞及詞組表達了作者熱切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強烈愿望。譯文中“稍稍”、“總算沒有白白度過”、“暗暗寬慰”幾個詞組,表達了無盡的期盼之意,作者的情感得以傳遞,譯文再現(xiàn)了原文的情感美。
總結
劉炳善先生的翻譯體現(xiàn)了散文翻譯的美質(zhì)特性。翻譯再現(xiàn)了原文的語言美(語音、詞匯、句法)、超文本的語言美(情感意蘊)和風格美,作為審美主體,劉炳善先生在充分理解和感知原文美的基礎上,斟酌了原文讀者的審美和譯語讀者的審美區(qū)別和差異,盡可能縮小文化和審美的差異,從語言(語音、詞匯、句法)、超文本的語言(情感意蘊)和風格等方面再現(xiàn)原文的美感,達到與原文美的統(tǒng)一,給讀者美的享受。劉炳善先生的散文翻譯策略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宓慶 章艷 .翻譯美學理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2]程帆 .我聽朱光潛講美學[M] .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12.
[3]肖紅 許均 .試論傅雷的翻譯觀[J] .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