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七顆鉆石》《丑小鴨》《巨人的花園》等,故事《西門豹》、《盤古開天地》、《夸父追日》等;還有一些小說、詩歌、神話傳說等。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動,具有很強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欲,因此閱讀課堂表演深受孩子們的歡迎。
一、抓住課堂表演特點,在表演中感悟課文。
(1)課堂表演的主體感受性。一般的表演活動是為客體對象服務的,演出是讓觀眾欣賞、感受。但課堂表演不一樣,它主要目的不是為“觀眾”(教師、學生)而演出,而是作為一種特殊的閱讀理解手段,強調的是表演主體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閱讀質量,閱讀力的培養(yǎng)和審美情操。因此,我們在表演過程中,應提倡師生共同參與設計、欣賞和評議,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受到感受。
(2)課堂表演的動態(tài)生成性。課堂表演不同其他表演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它的表演過程同時也是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并如何“形諸于外”的排演過程。利用課堂表演的這種特點,我們把它作為教學中的一種手段,一種深讀課文,感受語言含義,提高閱讀能力和審美情操的手段。
例如課外閱讀教學《小稻秧脫險記》:
師:哪些同學愿意來演小稻秧?把這部分內容來表演一下?
(學生頓時活躍起來,許多學生自告奮勇,要當小稻秧。師請他們走上講臺)
師:大家說說這時候的小稻秧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生:可憐的小稻秧被突如其來的場面嚇壞了,一時竟不知所措。
生:小稻秧應該蜷縮成一團,哆哆嗦嗦地講話。
生:他們會講:“這可怎么辦呢?這可怎么辦呢?”
師:大家說得真好,我們在表演過程中要體現(xiàn)課文中這些詞句的描寫。
......
當然,除了表演前適當?shù)狞c撥,我們還可以利用表演后的點評來突出課文內容的理解。
但我們不提倡一些教師執(zhí)行公開課教學時,過分看重課堂表演的效果,而不惜在課前給幾位學生認定表演角色,進行預排加工。這樣不僅加重了學生負擔,而且失去了表演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的教學作用,課堂表演成了追求形式主義的“作假”,實在有違課堂表演的根本目的。
(3)課堂表演的靈活簡約性。課堂表演是一種學生的學習行為,不是真正舞臺演出。所以主要著眼于促進學生對課文語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這就決定了它的靈活簡約。如表演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片斷、一篇課文;可以是個體表演、小組表演、全員表演;可以不化妝、不設布景、不穿角色服裝;可以不背熟臺詞,邊拿著課本邊表演。
(4)課堂表演在反復中提高。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課堂表演可不是這樣,它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讓學生在表演中不斷感悟課文內容,在表演中不斷提高表達能力,學生們可以演了評,評了再演,邊評邊演,適時恰當?shù)脑u價能激勵學生,更能以評促演,使表演在提高中趨于完善。
二、豐富課堂表演形式,在體悟中不斷創(chuàng)新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表演為“讀”服務,我力求豐富課堂表演的形式,以讓學生在不斷的表演中,領悟其神,體悟其情,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1)綜合表演。這類形式的表演的部分內容比較豐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動的情節(jié),有個性化的對話,大多是課文的一個片斷或整篇課文。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組合了各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參與,有著心理、感官上的快活和滿足。如在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文時,我讓學生在學習完課文后進行課堂表演,在表演中體會駱駝的腳掌、眼毛、駝峰在沙漠中的用處。在多次的教學實踐中得出,這種綜合表演調動和調節(jié)著以情感需要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認識與創(chuàng)造,對美的追求與體驗,張揚個性與健全人格統(tǒng)一起來,十分有利于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提高。
(2)小組合作。這樣的表演,能讓學生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過程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實現(xiàn)個性差異互補。合作表演更能使學生準確體悟人物特點,展示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促進自我表現(xiàn)力的提高。每次完成創(chuàng)編之后,學生們按小組合作表演的興致都很高,而且表演效果也很不錯。
(3)群體表演。為了擴大表演的參與面,我們還可以根據(jù)教材設計盡可能讓全班學生都能參與表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教《筍牙兒》一文時,在朗讀課文后,我們可以讓學生一齊表演筍牙兒是怎樣“向上,向上,再向上”的,學生從座位上根據(jù)課文字意慢慢站起,演出許多筍牙兒陸陸續(xù)續(xù)從地面冒出來的景象。這種群體表演,往往可以調動學生的熱烈情緒,對調控課堂氣氛起重要作用。
(4)模擬表演。有些課堂表演,不是直接表演課文情節(jié),而是改變課文內容,模擬生活情境,再作間接的表演,如教學《九寨溝》這篇課文時,教師模擬旅游活動,讓全班學生當旅游團成員,請一位同學當導游,教師給“導游”戴上一頂旅游帽,一個無線擴音話筒,和一面三角小紅旗,并要“導游”把課文改變成導游辭,指著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現(xiàn)的景色,向全班同學作介紹。同學們還可以以旅游團成員的身份向“導游”提問題,由“導游”解答。如果“導游”答不出,也可以請老師或能回答的同學作答。這樣的課堂表演,不僅可以訓練學生在內化課文語言的同時,根據(jù)表演的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語言的表達,而且可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對交際言語的學習和運用。
(5)朗讀表演。分角色表演朗讀能激發(fā)孩子們的朗讀興趣,通過進入角色,使他們把心中的情與文中的人和事融為一體,讀出各種人物的喜怒、兇善,讀者繪聲繪色,聽者身臨其境。如教學課文《坐井觀天》一文,讓孩子分角色充當小青蛙和小鳥,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學讀出了無知、愚蠢的語氣;而小鳥則讀出了講道理、笑小青蛙無知和著急的語氣。同學們被小動物們的話語感染著,當同學們讀到“我口渴了,飛了一百多里,下來找點水喝”和“天無邊無際”時,孩子們用手比劃著天那么大,班里同學們感受到天是特別的大,都伸出了舌頭。當同學讀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天不過井口那么大,我不會錯的。”大家都為小青蛙的無知而感到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個同學聽了小鳥的話還跳了起來,他的舉動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學們也紛紛舉手,爭先恐后上來表演朗讀??梢姺纸巧硌堇首x不僅能激發(fā)同學們朗讀的興趣,也能收到教師講解所達不到的教育效果。讀,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實踐證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課堂表演,不光能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