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仍然處于以升學為目標的教學軌道,教師課上針對考試的重點講教材,講述要考的知識點,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學走的是教條主義,沒有生機和活力。小學生對這種枯燥、理論的教育感到反感,被動地被教育,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致使教學效果不明顯。難怪很多數學教師在說,不知道怎么教了。我認為,數學教師要轉變教學的面貌,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呈現一派活力,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教學策略 探索
數學是小學一門重要基礎課,但同時又是一門相對單調枯燥的學科。那么,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煥發(fā)新的活力呢?以下是本文對此問題的幾點探索,僅供大家參考。
一、引入游戲實施教學,讓學生愛上學習
數學知識實際上是非常有趣的,只不過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采用單一乏味的教學方法,讓數學知識顯得枯燥無趣,為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游戲,激發(fā)蘊含于數學知識中的趣味性因素,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和樂趣。席勒曾經說過:“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全的人?!庇螒蚴羌ぐl(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不但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激活學生思維,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探究品質,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例如,在教學“可能性”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初始時對學生說:“我們今天來玩一個摸球的游戲,看看誰最會玩,誰能從中發(fā)現最多的數學知識?”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被激發(fā)出來,紛紛躍躍欲試。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給每個小組發(fā)一個盒子,其中裝有10個乒乓球,5個是白色的,3個是黃色的,2個是紅色的,要求每位組員輪流摸球,一人摸4次,先猜后摸,并記錄摸到的結果: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最小。讓學生通過游戲明白:盡管事情的發(fā)生并不是確定的,但是可能性有大有小。這就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知識,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減輕學生身心的疲憊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愛上數學。
二、帶領學生回顧舊知識,加強新舊知識的連接
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自我構建新知識的過程,強調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提高學生運用舊知識挖掘新知識的能力??鬃诱f:“溫故而知新?!庇捎跀祵W知識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個知識點之間有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聯系,這就更加需要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構建屬于學生的知識網絡。知識之間都是相通的,我們可以借助舊知識的突破口,找到與新知識之間的連接點,以此導入新知識,并運用舊知識來講解和分析新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之前,教師可以先以舊知識作為橋梁,先帶領學生復習百分數和分數之間的相互轉化,以及分數應用題,設計并出示這樣一道練習題:“一桶汽油倒出,剛好12升,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將題目中的“”改為“40%”,引導學生自主計算,促使學生巧妙地將百分數應用題與分數應用題聯系在一起,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和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可見,帶領學生通過回顧舊知識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可以逐層增加知識坡度,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三、通過延遲評價的方式,留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1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急于指出學生的錯誤,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導致學生思維能力的怠慢。為此,教師可以適時采用延遲評價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創(chuàng)設豐富的思維空間。延遲評價一般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意外錯誤,例如,在教學“近似數”時,當學生理解了74500這個數字更加接近7萬時,在寫法環(huán)節(jié)產生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既然74500既然約等于70000”,那么就可以寫成“74500≈70000”;還有的學生認為:“74500≈7萬”,面對學生的爭論,教師不要急于表態(tài),而是讓學生各自闡述自己的理由,于是學生指出,約等號的左右兩邊一定要對稱,既然左邊是74500,那么右邊也應是70000,不能寫成7萬,如298≈300,而不能寫成298≈三百。通過學生自己的闡述,讓他們發(fā)現自己思維上的錯誤,更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
四、變個人學習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學會共同生活,培養(yǎng)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tǒng)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之中,這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1、營造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
“以知識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或是“知識的移植”,客觀上造成了一種沉悶、壓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環(huán)境。而“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是具有豐富個性的學習者,不同學科的學習規(guī)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學條件下,合作學習都是最佳的教學組織形式。但流暢、和諧、默契、尊重、信任的學習環(huán)境,卻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共性”。
2、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數學問題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為了追求合作氣氛,或是一味追求求異思維,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后,不留給學生片刻思考時間,就立刻宣布“下面開始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情境,更談不上自己的獨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組內優(yōu)生一言堂,要么使討論流于形式,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嘗試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數學教學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 任長松.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陳蕾.淺議和諧課堂教學之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