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息技術日漸凸顯的重要性,要求我們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也要不斷革新,以培養(yǎng)出能符合時代要求的技術人才。本文主要論述了新標準下,如何更好的開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關鍵詞】 高中 信息技術教學 優(yōu)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我們不可缺少的一種工具,不僅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還推動了教育的現代化與科技化。在高中階段設置信息技術課程,更是應運了教育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作為一名高中信息技術教師,下面談談個人對信息技術教學的初步探究。
一、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學的關鍵
舊的教育觀念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以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地位。在這樣一種結構下,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要打破以前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樹立育人的教學觀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現代教育觀。在教學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參與,使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開展教學,以活動式、探究式、分層教學為主,重視教學的多向互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發(fā)展。教學目標的設置既要重視學生的整體性,又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fā)展?jié)撃?。教學內容和活動范圍不只局限于教材之上、教室之中,還應包括學生的生活內容、社會實踐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二、 合理運用游戲引導法
所謂\"游戲引導法\"是指教師借用健康益智性游戲軟件的教學,來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求知欲望;通過健康益智性游戲軟件的操作,來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和技能技巧。在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運用游戲教學法的常用施教方式有以下幾種。
1、采用益智性游戲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近幾年來,計算機游戲軟件的制作越來越精良,主要表現在軟件制作者在注重游戲趣味性的同時,更注重游戲的文化內涵,這使本來是\"舶來品\"的計算機文化又被涂上了一層濃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為我們將游戲軟件引入課堂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教學中,作為教師要把游戲軟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揭示給學生。例如,在教學生玩《三國演義》時,作為游戲人物介紹,給學生講關云長千里走單騎的忠勇仁義,講赤壁之戰(zhàn)孔明的神機妙算,講官渡之戰(zhàn)曹操的雄才大略,講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的韜光養(yǎng)晦……
2、通過游戲教學法,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操作計算機的技能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而操作經驗實際上就是認識各種類型的軟件,并熟悉掌握該操作方法。每種軟件的界面千變萬化絕不雷同,但是組成界面的各種\"界面元素\"卻是完全一樣的,不外乎下拉式菜單、彈出式菜單、各種窗口、圖標、組合框、對話框等等。益智性游戲軟件的界面設計是最精良的,它幾乎囊括了各種類型的\"界面元素\"。教師只要在操作中適時引導、分析、歸納、總結,學生就可以在玩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操作經驗,提高操作的熟悉程度。
三、突出學生操作技能的學習與應用能力提高,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
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效就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卓有成效地參與學習和操作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實際操作與應用中自主構建知識、培養(yǎng)能力。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通過自己對來自環(huán)境刺激的信息進行內在的認知加工而獲得能力的過程。\"可見,任何學習其本質就是學習者個體的自主內化。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有利于學生全面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自主的學習動力有利于學生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實現對新知識的內在加工(即\"建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需要教師有效的指導、幫助和激勵,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評價作為信息技術教育過程的一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它具有反饋、調節(jié)、改進教育質量的作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為新課程的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們認為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應該建立一個目標多元、手段多樣、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結合,關注學生參與實踐過程的廣度、深度、厚度和效度。在實踐中我們將綜合運用典型作品評價、成長記錄等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技術操作能力;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典型社會現象、道德兩難情景或相關案例的方式,把握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考查學生的道德規(guī)范內化和習慣養(yǎng)成;盡量采用上機評價的方式,避免只考察機械記憶的機考和考察死記硬背的紙筆測驗。
四、優(yōu)化課堂練習和作業(yè)的設計
教師依據學生的差異,本著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機會的原則,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設計的練習和作業(yè)題一般可按問題難易程度和涉及問題的多少分為基本題、變式題、綜合題,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使學生的練習和作業(yè)具有彈性,實現統(tǒng)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機結合。要求所有學生都完整、正確地解決基本問題和一些變式問題,達到大綱規(guī)定的學習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要設計一些綜合性問題讓他們解決,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雖然現在在中學課程中被列為基礎學科,但是信息技術課程與數學、語文、英語課程相比,成為基礎課程的時間尚短,因此相應的教學經驗也稍有不足,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改進,要用發(fā)展的思想、用課改的精神指導教學,不斷探索新環(huán)境下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手段,承擔起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使命,實現信息技術課程的真正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