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進入高中課堂之后,雖然學生們的學習任務加重,各科目學習任務的難度也陡然增加,但是高中學生的課堂還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們的課程內容與課程種類都能夠滿足于學生們自身學習發(fā)展以及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所以,本文我主要就高中課程中的副科――信息技術如何學習做一定程度的說明。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 學習 方法
一、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
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并對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人們意識到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里,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是十分必要與迫切。提高信息素養(yǎng)的課程理念也正標志著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已經由單純的技能訓練上升為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體現(xiàn)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已經由被動盲從轉變到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和變化、主動適應信息技術的新發(fā)展的軌道上來,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應對未來信息社會的挑戰(zhàn)奠定了基礎。
二、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現(xiàn)狀
1.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師生交流不足。信息技術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輔助其他學科教學的一種工具。而很多信息技術老師卻經常忽略了這一點,他們運用傳統(tǒng)教學理念,單純地教授學生一些書本上理論操作的知識,制作的內容單調乏味,脫離于實際應用方向的培養(yǎng)。此外師生之間課堂互動交流嚴重不足,老師不了解學生興趣所在。往往導致學生學后不能靈活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其他,這有悖于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
2.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不高。研究型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豐富他們自我探索的精神。然而現(xiàn)在學生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學習過程中往往過分依賴于老師的教學,經常出現(xiàn)老師教的都知道,老師沒提的不了解的情況,自主學習性不高。另外在動手實踐時,常常瞻前顧后,自己不敢主動嘗試,缺乏有效的鍛煉。
3.學生引導認識不足,易沉迷于網絡。研究性學習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合理使用網絡。高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面對千奇百態(tài)的網絡世界,往往顯得自制力不足。在如何正確使用網絡上,引導不足,因而出現(xiàn)了很多學生整日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的現(xiàn)象。耽誤了學生的日常學習,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fā)展。
三、信息技術的學習方法
⑴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課堂開始入門,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成功的引入課堂,可以喚起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可使得學生進入“樂學”狀態(tài),將對課程的教學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式,設計能夠讓學生產生好奇和興趣的新課導入方式,而一開始上課,能夠讓學生有新奇之感。學生有了好奇心,產生了疑問,便激發(fā)其積極探索鉆研,老師便可順水推舟,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的海洋之中。
比如,在計算機信息之中,很多概念都很抽象,那么我們?yōu)榱艘饘W生興趣,可以采用有趣的比喻方法,在開始進行操作系統(tǒng)一課的時候,可以把計算機上操作人員比作司令員,將其其它零件如,主機、鍵盤、顯示器、鼠標等比喻成炮彈、飛機、槍彈、坦克等武器。而如此多的部件,司令員主要只是指揮,不可能每一個部件都要親自去使用,就需要每一種武器部件有特定的指揮戰(zhàn)員,而這些特定的指揮戰(zhàn)員組建成了一個完整的操控系統(tǒng),這個整體便是操作系統(tǒng)。類似的比喻以及其它有趣的引導方式有很多,只要教師注重課堂引入的重要性,便可探索更多方法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熱情。
⑵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習能力,使其終身受益
在學習過程之中,教師不應當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應該通過規(guī)律性等線索,來引導啟發(fā)學生遇事如何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對待問題時的心態(tài)。同時可以提供學生解決常見問題的途徑,查資料或與同學,小組成員探討等,這些都是以后學生進入社會之后,不再有所謂的老師指導,面對現(xiàn)實問題所需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學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品質,注重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
⑶采用驅動式教學方法進行信息技術教學
在合理設置課堂教學內容和給予學生自主性學習環(huán)境的同時,也注重給予學生一定的任務來驅動其學習。驅動教學法是將所要學習的知識點隱含在幾個任務之中,學生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確定所涉及哪些任務,并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之下,由易到難,由簡入難,循序漸進的完成一系列任務。
驅動式教學,有助于采用進一步實例練習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學會獨立應用技術信息處理問題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勇于開拓進取精神,逐步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其中,在任務驅動式教學之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任務。設計任務之時,應以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們現(xiàn)有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在任務驅動式教學之中,循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原則。同時任務的設置具有實際可操作性,讓學生上機完成任務之時知道自己上機應做什么,從哪入手,將要完成什么任務。同時任務的完成最好具有可觀察和考核性,具有可評估性,以便在學生任務完成之中能給予意見指導,可使教學與實踐在這里同時進行相輔相成,可大大提高教學有效性。
總之,著力于未來發(fā)展的高度,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工作是充滿希望的。教師應在深入理解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培養(yǎng)好專業(yè)素養(yǎng)。并認真搞好教學設計,穩(wěn)步推進課堂教學。盡可能的積極參與課程建設,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 21 世紀提供全新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顏士剛,張婷姝.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電化教育. 2001,(09).
[2] 申輝.淺談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疑惑與對策[J].陜西教育(理論版). 2006,(12).
[3] 彭婉妤.如何提升計算機學習興趣 [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