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表明:在課堂教學中,要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時刻把握教學動態(tài),及時從學生身上獲得“學”的反饋信息,判斷他們“學”的思維方向是否正確。以便有效地進行調(diào)控。我個人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調(diào)控。
1、積極啟發(fā)引導
課堂上,當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時,常常會提出一些意外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對理解學習內(nèi)容,掌握思維方法往往有一定的價值。教師因勢利導加以啟發(fā)、引導,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培養(yǎng)思維能力。如學習“增加到”與“增加了”的區(qū)別時,有一位學生舉一個這樣的例子:在0度的基礎上增加了5度,與在0度的基礎上增加到5度,結果都是5度,這時兩者就沒有什么區(qū)別。根據(jù)這一反饋信息,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認為這是一個特例,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大家認識到0度的基礎上增加到5度是指現(xiàn)在的溫度是5度,而在0度的基礎上增加了5度是指增加的溫度是5度,所以兩者的含義完全不一樣。這樣,學生對兩者的意義理解就深刻了。
2、超前控制
學生練習后的反饋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要等到問題產(chǎn)生后才采取補救的措施。如果能夠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預計學生易錯之處,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精心設置前饋練習,把錯例提早出現(xiàn),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正確的概念去糾錯,提高學生區(qū)分正誤的辨析能力,就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免疫力”,使學生減少錯誤。
如教學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筆算)的難點內(nèi)容――連續(xù)進位時,在基本掌握乘法的計算方法后,可安排如下的糾錯前饋練習:
3、及時調(diào)節(jié)難易度
當教師提出的問題或選擇的習題超過學生的實際水平時,應及時地調(diào)整和降低練習難度,使教與學達成最佳的“匹配”,學生的思維活動才能與教師的指導處于“共振”狀態(tài),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教學“兩步應用題”時,由于一個班的學生中間,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強弱之分。對較差的學生,可先訓練他們解答連續(xù)兩問的簡單應用題,使他們認識第一問的答案就是求第二問的條件;只有求出第一問的得數(shù),才能求出第二問的結果;從而認識“中間未知量”的重要。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解答兩步應用題的方法。反之,提出的問題或選擇的練習題過于淺顯簡易,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則應及時增加難度或提高練習要求。
4、巧用反例
當學生對某一知識模糊或甚至產(chǎn)生誤解,教師從正面講解不易說清的問題時,若能根據(jù)學生的錯誤適當?shù)嘏e出一些反例,學生就會即時明白其錯誤的所在。如學習“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有的學生誤認為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針對這一反饋信息,我及時舉出如下反例:梯形是四邊形,但它并不是平行四邊形,因為有一組對邊不平行。并讓學生再舉例比較。這樣,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就容易把握了??梢?,巧用反例對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