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文提出德育課程的呈現形態(tài)主要是小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德育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小學生的活動,小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德育課程應以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小學生生活的主體性活動為載體,積極地引導小學生的探索發(fā)展,進一步提升德育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 德育教學 基礎教育 小學生 課外生活
一、引言
根據相關教育教學理論,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只是學校的事,而且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學校在充分發(fā)揮主陣地的同時,還要主動同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聯系,形成合力,積極營造大德育環(huán)境。 我校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通過家校聯系,緊密配合。通過聘請有經驗的教師、家長舉辦講座,普及家教知識,形成了教育合力。通過充分發(fā)揮德育教育基地,關工委,社區(qū)居委法制部門,部隊等校外教育的效能作用,共同擔負起了培育四有新人的重任。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和諧的統一,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近年來,我校榮獲:縣文明單位、縣家教示范校、縣最佳文明單位;市首批社會主義文明禮儀示范校、市文明單位、市健康與衛(wèi)生先進集體、市德育示范校等殊榮;校園文明、整潔、秩序井然;教師愛崗敬業(yè),愛生如子,樂于奉獻;學生敬師愛校,勤奮學習,健康成長。深受社會稱贊。德育教育是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更是我們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學生良好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關系到提高中華民族公民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存亡與興衰,關系到小康社會的早日實現,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形成。為此,我們決心加倍努力,探究方法,常抓不懈。
二、提高教師德育素質,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基礎教育學校要培養(yǎng)出適應祖國需要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就必須有一支德才兼?zhèn)?,勇于奉獻的教師隊伍。首先,我們從學習抓起,多途徑、多渠道提高全員理論水平。一是定期利用教師會學習《師德師風》標準等相關文章,二是開展演講活動讓每位教師都進行師德師風交流,學習心得交流,班隊工作交流。三是各教研組利用每周四的學習時間反思不足,總結經驗,探究方法,務求實效。 做優(yōu)秀教師,樹立師表形象。 結合學校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要求教師們要在校園中做優(yōu)秀教師。 爭當“師德標兵”。 學校制定了“師德師風評選細則”,每期嚴格、公正地對每位教師進行評價。激勵全體教師為營造健康、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而奉獻,爭當“師德標兵”。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是為了滿足師生群體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過校園文化建設,達到提高學校群體素質這一根本目的,實現校園文化的德育效能。學校的校舍、校貌、自然物及各種設施是學校的物質文化環(huán)境,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環(huán)境育人,無聲勝有聲。學校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讓無聲的教育深深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讓環(huán)境教育盡在不言中。學校著力完善校園文化設施、設備,添置了現代化的音響設備,更新了學校黑板報、畫廊等設施,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小號角廣播站、紅領巾監(jiān)督崗、文明禮儀崗等也幾年如一日地覆蓋了整個校園。少先隊員們臂戴徽章,手執(zhí)記錄本,早晨、中午、課間,他們有的肅立于校門口,有的值守于大道旁,有的巡視于校園內,成了我校的一道獨特的德育教育的風景線。廣播站、知識窗、畫廊等豐富的內容,使學生增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學生的繪畫、書法、手工制作布滿了校園的墻壁,既豐富了課余生活,又拓寬了知識視野,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從而營造了一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校園育人環(huán)境,推進了德育工作。
三、強化基礎教育德育教學效果的方法策略探析
(一)多媒體展示法
在課堂中對學生知之不多的教學內容,教師在備課時精選信息制成多媒體課件,通過圖、形、聲、影,快速補充學生的知識量,為進一步開展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媒體快餐法的優(yōu)勢是信息量大、形象直觀、學生樂于接受,省時高效。例如在教授一年級《五星紅旗升旗來》時,要激發(fā)一年級的小孩子對國旗對祖國的熱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 ,所以我就找到了劉翔奧運會奪冠時候的視頻,當孩子們看見劉翔身披國旗熱淚盈眶的時候,看到體育場里的億萬國人同唱國歌的時候,我從每個孩子的臉上都看到了自豪,看到了驕傲,再引導孩子們表達對國旗尊重的時候就變得非常容易了。
(二)生活模擬演示法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一門集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于一體的課程,說到底就是要求學生能有一個情感、態(tài)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的內在統一,品德與社會課的課程內容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本身的價值,把學生所學得在運用于生活才算真正達成目標。因此,課程的教學不應該只局限在教本和課堂上,要帶學生走進他們平時的生活,那么把生活中的場景搬到課堂上來便創(chuàng)設了一個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也就更加開闊。例如在教授《面對突發(fā)事件》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裝作眼睛進異物,其他同學都來幫助他,最終是順利完成了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們的生活與課堂上架起了一座橋梁,課堂和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生活,將大社會引進小課堂。在課堂上,通過這一小插曲,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應對能力,品德與社會這一科的目標也就更加清晰,學生帶著這樣的收獲走向社會,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在課后得以擴展和深化,使學生的知情意更好地得以統一。
(三)課外延伸體驗法
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最終的目標是能指導他們的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注重了對學生課外的延伸。比如:課后讓學生給父母寫封信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并讓父母給孩子寫上回信,在這次無聲的交流以后,很多家長反饋孩子比以前懂事了,回家主動幫父母分擔家務了;學習了節(jié)約用水,讓學生在一天的時間內只用2.5升的水生活,并做好記錄寫好感受,這一天的“缺水”生活讓學生真正意識到了節(jié)約用水的重要性;學習了我和朋友,讓學生把課堂上贊美朋友的語言整理成一首贊友詩,教師將所有詩歌裝訂成冊,班級便有了自己的詩冊,并且加深了朋友之間的感情。通過種種這樣的課外延伸,真正完成了教育要回歸生活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 淺談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J].栗文秀,李佳.現代教育科學.2013(02)
[2] 試論新時代德育教師的發(fā)展[J].栗文秀.金田(勵志).2012(10)
[3] 學校德育理念從哪里來——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問題的思考[J].周國正.思想理論教育.2012(14)
[4] 政治教師之使命——追尋思想品德課程中的真善美[J].武燕.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8)
[5] 加強教師德育建設 構建優(yōu)質師資隊伍——論我校教師德育現狀及對策[J]. 侯來琴.科技風.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