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時期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春秋時代,我國的教育家們也一直探索并秉持著這這種教學方法。如我國古代教育名著 《學記》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边@句話表明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啟發(fā)學生,打開他們的思路,而不告訴他們現(xiàn)成的答案,以便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使智慧和思維得到真正的發(fā)展。以及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重在善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苯陙恚澜绺鲊舱剿鞑⑼菩羞@種教師少教,學生多學以提高教學效率、實現(xiàn)教與學雙贏的有效方法。
一、語文課堂中“少教多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潛移默化的過程,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后積方能薄發(fā)”,它的長期性和緩慢性,需要師生們共同持有恒心、耐心和信心。而高中生的心理發(fā)展還不健全,對學習的認知和自己心理的控制還不穩(wěn)定。所以教師要通過適時地改變教學策略來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與其它課程相比較,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更濃厚,與學生的生活更接近。所以語文課堂更應該是學生們會學、善學、樂學的小天地,是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
二、“少教多學”在高三備考中“教”與“學”的內(nèi)容
高三復習時間緊迫,學習壓力大,在學科綜合性增強,題量、難度都增大的背景下,處理好教師“教”的內(nèi)容和學生“學”的內(nèi)容尤其重要。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少教”并不是讓教師少給甚至不給學生傳授知識,而是教師啟發(fā)性地、創(chuàng)造性地和發(fā)展性地教,不代替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與思考?!岸鄬W”也不是主張學生超負荷地學習,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向深度學習、積極學習、獨立學習。如面對不同考題類型,我們要教會學生的是面對這一種題型要掌握它規(guī)范的答題步驟和要點。只有這樣學生面對不同的題型才能舉一反三,應付自如,在考場上得心應手。否則無止境的題海戰(zhàn)術只是徒勞。
三、在語文課堂上實施“少教多學”的方法
在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背景下,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改變“教師多教,學生厭學”、“事倍功半,效率低下”等教學現(xiàn)狀。如何根據(jù)高中語文必修、選修課程和高考改革實際來切實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這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在一系列的培訓學習和探索實踐過程中,我總結(jié)了以下幾種方法:
1、形式多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比如在高三復習“古代詩歌散文背誦默寫”這一版塊時,因為考試大綱要求的必背篇目較多,但考試這一題所占分值卻只有6分,很多學生不僅因為畏難情緒背不會甚至還不以為意想要放棄。在試完疾言厲色的“威脅”甚至和顏悅色的鼓勵都不見效的情況下,我只能改變一個個檢查,學生一個個背誦的策略。我讓學生4人一組互相檢查,小組之間比賽。甚至將詩歌改編成現(xiàn)成的歌曲來吟唱,如背誦《蜀相》時,我們師生創(chuàng)作性地套用《三國演義》主題曲的曲調(diào);在背誦李煜的《虞美人》時,我教他們唱了鄧麗君的《虞美人》,這些曲辭旋律優(yōu)美,按調(diào)背詞,輕松好記。學生老師我會唱,以后學生們也樂于接受檢查,我們寓“背”于樂,寓“唱”于教,既穩(wěn)穩(wěn)地拿到了那說容易也不易的那6分,又展示了自己個人風采,在緊張的備考中改變了以往強迫識記、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
2、相信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今年的備考中,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當了一次老師。如在“古代詩歌鑒賞”這一版塊的復習中,主要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學生六或七人一組,各小組從復習資料的題型和所提供的參考答案中,總結(jié)考點類型、答題步驟和答題要點。每小組找一名代表歸納,其它小組和老師進行點評,進而加以補充完善答案。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教師總結(jié)答案,學生只一味地被動抄筆記復習的狀況,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研究題型、總結(jié)答題模式既鼓勵了學生個人鉆研能力的發(fā)展,又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他們在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表達和分享。
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動起來,就得讓自己的心態(tài)年輕起來,在與他們交流溝通中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不要懷疑他們的能力,只有相信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充滿了能量,才會贏得學生尊重和喜歡,讓學生積極參與,調(diào)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在參與中自然而然培養(yǎng)了興趣,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達到了“多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