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是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fā)展的根本保障,學生作為和諧社會的主體——未來的公民,如何在學校育人過程中對其進行相應的素養(yǎng)培育是非常關鍵的。從課堂話語分析的視角探究出教師是如何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意識、掌控課堂話語權,建構課堂民主公共性。并發(fā)現能夠促成學生未來公民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教師話語特點,即話語應是民主協商式的、啟發(fā)開放式的、人文關懷式的。
一、研究問題與研究過程
公民素養(yǎng),是作為公民應當具備的涵養(yǎng)或者是經過養(yǎng)成而形成的良好習慣,體現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極地“做公民”,而不是消極地“是公民”。 學生作為社會的主體——未來的公民,如何在學校育人過程中對其進行相應的素養(yǎng)培育是非常關鍵的。因此,積極有效的學校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公民素養(yǎng)的最佳方式。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的核心,因而也是學生公民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重要途徑。如何在課堂生活中促進學生公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儼然是一個具有研究價值的課題。然而,之前大量的研究認為,在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真正民主的行為并不多,教師占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個體之間沒有實質性的交往,是孤立隔絕的原子式存在,學生作為未來公民的和諧素養(yǎng)無法生成。但不能因此對其完全否定,本研究探究的便是,在較為理想的課堂上,學生公民素養(yǎng)是否能生成,又是如何生成的?
公民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體,所有的權利與義務都體現在主體自身的實際地位和作用,而人對自我作為主體的權利和義務、自由與尊嚴等方面的體驗和認識的一種意識被稱為主體意識。公民主體意識的核心是處于公民地位的權利意識與義務意識的辯證統一,因此,筆者主要研究兩個子問題:一是教師是否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具體而言,教師是怎樣尊重學生權利、關注學生話語權的?二是課堂對話的話權是如何運轉的?話權的掌控與授予如何做到民主協商并引導學生之間進行實質性交往,建構民主公共性。本研究有目的地選取了優(yōu)質課網上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10節(jié)課的錄像及教學實錄和反思。經過反復地觀看和仔細地分析,甄選出兩節(jié)最具代表性的優(yōu)質課教學實錄呈現給讀者。
話語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載體和媒介,而師生、生生對話則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形態(tài),因此從課堂話語分析的視角研究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霸捳Z秩序構成的內在政治屬性體現了怎樣的權力關系,話語秩序的變遷又在何種程度上維持或動搖了既有的權力格局”是話語分析研究的核心問題。(王熙 2010)簡而言之,“它關注的是說話者以什么身份說了什么話,產生了怎樣的效果?!币栽捳Z分析為研究視角,本研究將課堂話語按照語類、話語角度、話語身份建構進行分析解讀,得出本研究的結果。
二、研究結果
(一)學生主體意識的發(fā)揮
課堂上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是未來公民素養(yǎng)能否得以養(yǎng)成的關鍵,學生主體意識的發(fā)揮取決于課堂上教師是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話語權,同時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把他人作為平等的主體。經研究發(fā)現,在優(yōu)質課課堂上,教師都最大程度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話語權等這些學生應該具有的主體意識。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在課堂上作為主體的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價值觀的顯性呈現。知識是學生所習得內化的學科知識和經驗;能力是個體完成某項活動所必需的動作方式和心智活動方式;價值觀是學生個體對客觀世界所持的價值評判標準。換言之,學生知識、能力及價值觀能否在課堂上顯性化是教師是否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衡量指標。而且顯性化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夠將其啟發(fā),并給予建設性的引導發(fā)展。
卓老師在講授《隨機事件極其概率》一課時,由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問題,并設計了三次摸球試驗。試驗1簡單的摸球試驗,目的是讓學生主動感受、經歷隨機現象,同時自主探究“用什么來度量一個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學生探究出“用頻率度量一個隨機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后,卓老師向前推進,引導探究“在多次試驗下,一個隨機事件發(fā)生頻率的變化規(guī)律”,繼續(xù)試驗2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每兩個學生一組,每組有1白1黑兩球裝在袋中,每次從中摸1球,記下顏色后放回,重復 20 次,要求學生把摸到白球的次數記錄下來,并計算出現白球的頻率。收集分析數據并引導學生對比試驗得出的結果和試驗前假定的結果,學生愕然,摸到白球出現的頻率并不是他們認為的1/2,此處于無疑處設疑,使學生思維從波峰跌入波谷,迫使學生繼續(xù)進行探索。試驗3用計算機模擬實驗,不斷增加試驗次數,并用直觀的頻率折線圖呈現試驗結果。學生茅塞頓開,總結出“當試驗次數很多時,隨機事件發(fā)生的頻率頻率接近于一個常數,在它附近擺動?!保ㄗ康勒?2006)
水到渠成,卓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出概率的定義。學生已對“頻率”有所認識,但這些認識是片面的,有的是錯誤的。通過預設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索,促使學生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完成對新知識的建構。通過合作試驗,讓學生親歷研究隨機事件的過程,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課堂中卓老師適時引導學生發(fā)言,并注重鼓勵學生,繼續(xù)設問:“太精彩了!我們文科班學生擅長哲學,大家能不能用哲學的立意來解釋這種現象?”學生思考片刻說到:“從辯證法角度分析,頻率是表面的、多面的;概率是固有的、本質的。”卓老師稱贊道:“我們同學的哲學水平很高,講的很好。”(卓道章 2006)話語的鼓勵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及身份認同感。卓老師為學生營造了各抒己見、合作探究、民主協商的氛圍,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效地促成了學生公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二是學生課堂話語權受到了充分的尊重。話語權是公民個體所享有的,能夠自由自主表達自己思想觀點、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權利。話語權的擁有是學生滿足尊重需要的必要條件,從而養(yǎng)成學生尊重、平等對待他人的公民意識。
董老師在講授《迢迢牽牛星》這首詩時,整個課堂縈繞著民主的氣息,大部分學生能拾取話語權,積極發(fā)言。如,師:“同學們,你們覺得《迢迢牽牛星》借助‘牛郎與織女’這個美麗凄婉的愛情神話傳說寫離別有什么好處?”生(各抒己見):“使主題更深刻,立意更深遠;有一點浪漫和神秘;更經典?!睅煟骸昂苡懈惺芰?,很漂亮的詞。神話是一個民族文學藝術的土壤,還有哪些文學作品借助了色彩斑斕的神話傳說?”生:“《聊齋志異》、《西游記》,還有屈原、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睅煟骸翱磥肀缺冉允?,大家了解的也很多,這些神話傳說與天不老、與地同春,具有無窮的魅力。《迢迢牽牛星》引用神話傳說,還有其他作用嗎?”生:“更有天上人間的感覺,既指天上的‘牛郎織女’,又寫人間的‘怨婦思夫’。”師:“太棒啦!在大家的啟發(fā)下我甚至明白了《紅樓夢》借助絳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寫的是林黛玉和賈寶玉之間愛情前世今生的感覺??磥?,為了增添表現力,我們也可以在作文中涉及一些經典的神話傳說?!保ǘ环?2005)課堂上尊重學生的話語權,提升了學生的自我價值及認同感,激發(fā)和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意識和能力,這有助于促進學生公民素養(yǎng)中社會責任感的養(yǎng)成。
(二)民主公共性的生成
學生只有具備主體意識才能充分調動理性自覺,正確理解、把握權利和義務的辯證統一關系,主動調控、完善自我,從而成為健全的公民。但更關鍵的是課堂上話權的運轉要民主,因此課堂生活需在話語規(guī)范的制約下保證民主開放,提升課堂生活的民主公共性。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載體,學生享有話語權但并不代表是不守規(guī)約的霸權,課堂話語應是協商式的,所以保護學生的權利、建構民主的課堂要靠話語規(guī)范來規(guī)約。優(yōu)質課授課教師都非常注意課堂規(guī)范及學生的發(fā)言規(guī)范。如董老師在指導學生小組討論時,強調指出:“在小組交流討論過程中,大家要積極有序發(fā)言?!币?guī)范是理性行為的基礎、自由權利的保障,是重要的公民素養(yǎng)。學生守規(guī)約作為未來公民才能共創(chuàng)和諧民主社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地位具有天然的話題設置的權力,“教”意味著對學生的預設性引導。一般來說,對話的話題由教師提出,并且在一個話題提出之后對該話題如何討論也由教師來指導和支配,但這些不代表教師應當成為話語霸權者,話權應是不斷輪換的。有人文關懷和平等對話意識的教師,會常常自覺有意識地移交話權,努力將話權傳遞到每個學生手中。教師不僅要善于主動地把話權交給學生,而且也要善于分配話權,還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拾取話權能力。而且每一個話輪都應是開放的。從董老師的教學實錄可以體會到,這段對話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的交流,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同時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有知識的梳理與理解,亦有情感的激發(fā)與感悟。在這種民主開放協商式的課堂中,學生不僅能與知識對話,還能通過知識實現個體間的互動,通過反思與自身對話,構建了課堂的民主公共性。
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課堂生活是否民主直接決定著學生民主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教學雖然不是民主政治,但在協商對話的教學中,同樣可以使民主公民的平等、尊重、互惠、包容的品格以及批判的、探究的反思能力得到錘煉和發(fā)展。公民在政治協商中成為民主公民,學生在協商對話教學中學習民主,為民主公民做準備?!保T建軍,劉霞 2014)
三、結語
本研究主要探究學生未來公民素養(yǎng)能否在學科課堂上養(yǎng)成?促成學生未來公民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教師課堂話語具有怎樣的話語特征?只聚焦優(yōu)質課課堂是有點以管窺天,但目前隨著新課程改革意識的深化,探究合作型教學模式已然已在全國課堂上普遍開展,所以本研究得出的結論還是具有參考性的。對優(yōu)質課堂教師話語的研究發(fā)現,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并沒有成為學生公民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障礙,也不構成抑制學生公民素養(yǎng)提升的根本原因。如果課堂是民主協商式的、對話開放式的、充滿人文關懷的供學生與知識對話、與他人平等交流、于自身反思的公共空間,那么學生民主與理性的人格就能形成,未來公民的優(yōu)秀素養(yǎng)便能養(yǎng)成。
學生在校的大量生活是課堂生活,建構課堂生活的主要元素又是課堂話語,教師往往是始動話輪的發(fā)起者,繼而引導課堂教學的進程,同時也在用話語構建著師生雙方的身份地位。因此,分析能夠促成學生未來公民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教師話語特征有助于為廣大教師指引正確的課堂話語選擇方向。仔細研究分析發(fā)現,在語類上教師課堂話語是交互民主協商式的;在話語視角上是啟發(fā)開放式的;在話語風格上是人文關懷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