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典名著是中華文化的重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名著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自身就必須要了解名著。本文就當前語文教師在名著教學中表現(xiàn)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就自己的經(jīng)驗進行介紹。
【關鍵詞】小學語文;名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悠悠中華,流傳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篇章。中國古典名著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閱讀名著對于增益智慧,提升素養(yǎng),特別是語文素養(yǎng)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F(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古典小說片段。這些片段都選自我們耳熟能詳、在中華古典小說中熠熠生輝的名著,其藝術造詣和語文學習價值遠遠超過了一般選文。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組教材以“中國古典名著”為專題,安排了4篇課文:有根據(jù)司馬遷《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的《將相和》;有根據(jù)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情節(jié)改寫的《草船借箭》;有根據(jù)《水滸傳》第二十三回選編的《景陽岡》;還有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一回的《猴王出世》。另外,在第七組里也出現(xiàn)了《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儒林外史》中的嚴監(jiān)生。編寫這些教材的意圖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打開他們閱讀名著的興趣“閥門”。
一、名著教學現(xiàn)狀
身為一名教研員,深入一線聽課,發(fā)現(xiàn)老師們的名著課堂教學不甚理想。課堂沉悶,學生興趣不足,對名著節(jié)選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不能深入地了解古典名著中的真實內(nèi)涵,并從中感受到文字帶來的力量。這么索然無味的課堂,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包括中文系學生在內(nèi)的大學生語文素養(yǎng)嚴重匱乏!”浙江大學中文系主任吳秀明每學期開始都會和新生聊天,但每次都失望:這些新生基本沒有讀過世界名著,即使讀過,也是“快速讀”“壓縮讀”,名著的人文精神并未滲透到他們的思想中去。從吳老師說的這番話,我們是不是可以窺見其中的原因呢?我們的年輕老師自身語文素養(yǎng)不高,這樣的教師只會照本宣科、“滿堂灌”,怎會受到學生的歡迎?教師對于古典名著的閱讀力不強,故而對于故事的引導以及講解能力不足,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名著教學經(jīng)驗介紹
回想我在一線上課時第一次教學此類文章,心里有點沒底。雖然我很小的時候已經(jīng)讀過這幾本名著,但小時候只對《西游記》感興趣,作為女孩,長大了也比較喜歡研究《紅樓夢》。對于《三國演義》以及《水滸傳》,我讀起來當真只是囫圇吞棗,只追求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細節(jié)之處卻不甚注意。
第一年上這些課,很是惡補了有關的章節(jié)、知識,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心里卻害怕學生問出課本以外的東西,總是怯怯的,怕落了老師的面子。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對于《三國演義》的人物沒有形成整體的歷史環(huán)節(jié)、線索分析,造成學生整體知識掌握得膚淺,沒有形成深入的了解。那年暑假,我捧起這幾部大部頭,重新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認真讀了一次。除此以外,我還涉獵了部分專家學者對這些名著的解讀,對其中的內(nèi)容以及思想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然后,我又一次帶領學生走進了名著之旅。其中的幾個課堂上的畫面,我記憶猶新。
教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時,學生對王熙鳳這個古代女子充滿了好奇。且不說那雍容華貴、極盡奢侈又俗不可耐的一身穿戴,還有那種潑辣張狂的作風,就看她那張伶牙俐齒,就夠?qū)W生琢磨的了。在我的引導下,對于她說話一切皆是迎合奉承賈母的本意,學生都能領會到。當中一處“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王熙鳳這一番話,表面上高度贊美了黛玉,卻和賈母牽上了關系,奉迎了賈母。同時又照顧了三春,八面玲瓏,真是顧此而不失彼,圓滑之至。學生對“照顧了三春”這話不解,我給他們解釋,這“三春”指的是賈母的三個親孫女探春、迎春、惜春,王熙鳳說這話,就是指的嫡親孫女才有這通身的氣派,無形中就是贊美了“三春”。接著,我又告訴他們,賈母的長孫女是元春。正是因為這元春嫁入宮中為妃,才有了這賈府中的風光榮華。學生對書中內(nèi)容越加有興味,不忍拂他們,我講了元春省親,賈府興建大觀園種種奢華……假如不是有備而來,教師能夠滔滔不絕嗎?學完此文,我推薦給學生幾個經(jīng)典的片段,讓他們課外閱讀品賞。事后調(diào)查,大多數(shù)學生找到了小學生版的《紅樓夢》讀了個痛快!他們還說要和老師我交流交流呢!
教學《草船借箭》,我從“既生瑜何生亮”一句入手,從三國的兩大美男才子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說起,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這一名著節(jié)選大家學得非常順利!好戲還在后頭呢!課后,我們班一大堆的“三國迷”,非要在班上開展一個“三國讀書會”不可,還說要公然向我挑戰(zhàn)。準備階段,班上驟然多了N本不同版本的《三國演義》。幾天后的讀書會上,在幾個同學和我的帶動下,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頭頭是道,精彩之極。孩子們的閱讀已經(jīng)從課內(nèi)很好地走向了課外!
只有通過文本與名著相關內(nèi)容的結合閱讀,學生不僅全面把握了人文內(nèi)涵,還能將學生的閱讀從課本引向廣闊的全書,激發(fā)了閱讀興趣,打開古典名著閱讀之窗,真正實現(xiàn) “課文帶名著”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大量閱讀。崔巒老師說過,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質(zhì),也需要一定的量,沒有一定的量變,就不會有質(zhì)的飛躍。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才能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
三、結語
讀了名著,才能更好地教學名著?!耙探o學生一滴水,教師須有一桶水”。
其實何止是教學名著呢?其他文章也是如此吧。記得我教學謝冰瑩的《小橋 流水 人家》時,就覺得特別得心應手。對她的自傳體小說《女兵自傳》,我讀過多次,對這個女作家內(nèi)心深處的一些東西,我有自己的理解。從我的口里,學生知道了她是中國近代的第一代女兵,有著細膩的女性心理和豪邁的愛國情懷,從而更深地理解了她的文章。
“學無止境”“教學相長”,此話我們常聽常說,但真正做到了,才能成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優(yōu)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