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客觀地說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一種文體。新課標對初中說明文寫作方面的要求:“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比欢鸵话阒袑W階段的教師和學生來說,說明文寫作還沒有引起師生的重視,因而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十分低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說明文在生產(chǎn)生活等方面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提高說明文的寫作能力,是學生適應新時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重視說明文寫作教學,有效地激發(fā)中學生寫作說明文的興趣,提高習作質(zhì)量,需要教師在說明文寫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予以充分指導。
【關(guān)鍵詞】說明文寫作;興趣;素材;結(jié)構(gòu);練習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在當前的初中作文教學中,說明文寫作是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普遍存在著只重視記敘文、議論文的寫作,而往往忽視說明文寫作的不良傾向,出現(xiàn)“教師不愛教,學生不愛學”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受應試教學和考試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中考作文要求中對文體的不加限制,更嚴重弱化了教師對說明文寫作的教學;二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對于初中生來說,寫說明文不僅枯燥無味,比起記敘文和議論文也更加難寫。一般情況下,寫記敘文都是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我”或是主人公,或是見證者。而寫說明文皆是些嚴謹?shù)目茖W知識,即使有時寫的是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吃到的,如房子、鍋碗、樹木、花草等等,但是要把這些寫成文字,卻無從下手、難以成篇。
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談教師應如何指導說明文寫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一、分析比較,感知文體
不喜歡常常源于不了解。因此指導學生寫說明tvcIzV2RZ3lj810uCFLJtQ==文,第一步應從認識入手,教師在講解課文時通過對教材中說明文的篇目進行分析、歸納,帶領(lǐng)學生真正掌握說明文的寫作特點。同時,初中生寫不好說明文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不能清晰、準確地區(qū)分說明文與其他文體間的不同。尤其是在學生剛剛接觸說明文寫作的階段,由于文體間的表達方式之間聯(lián)系過于緊密,導致學生很難區(qū)分。同時因為學生接觸記敘文的寫作訓練時間較早并且時限較長,容易使學生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從而使雜糅問題更加突出。
教師可以通過比較,引導學生區(qū)別說明、記敘、議論三種文體的不同,從而把握說明文的性質(zhì)、特征,為寫作服務。在分析比較時,可以從實例入手,根據(jù)同一題材分別舉說明、記敘、議論的文字,例子最好選用切合學生經(jīng)驗,容易被直接把握的。之后通過對說明文寫作知識的重點講解,再進行比較分析,從而使學生能夠準確概括并掌握說明文的寫作特點。
比如下面一組材料:
1.那一陣風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后撲地一聲響,跳出一只吊睛白額大蟲來……那個大蟲又饑又渴,把兩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撲,從半空中攛將下來,武松被那一驚,酒都做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后。那大蟲背后看人最難,便把前爪搭下地,把肥胯一掀,掀將起來。武松只一閃,閃在一旁。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卻似半天里起霹靂,震得那山崗也動,把這鐵棒也似虎尾倒豎起來,只一剪。武松卻又閃在一邊。原來那大蟲拿人,只身一撲,一掀,一剪;三般提不著時,氣性先自沒了一半。(引自小說《水滸》)
2.虎是哺乳動物,毛黃色,有黑色的斑紋,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性兇猛,力氣大,夜里出來捕食鳥獸,有時傷害人。毛皮可以做毯子或椅墊,骨、血和內(nèi)臟可以制藥。通稱老虎。(引自《現(xiàn)代漢語詞典》)
以上兩個材料都提到了老虎。在前一個材料中,對老虎抓撲的動作進行細致描寫,敘述了它的活動,這是記敘性的文字描述;而在后一個材料中,對老虎的樣貌特征、生活習性和身體各部分器官對人類的用處進行了詳細介紹,說明了什么樣的動物是老虎,這是說明性的文字描述。正如《開明國文講義》中所說,“記述文、敘述文所寫是對于事物的覺知,解說文所寫是對于事物的了解,這是很扼要的區(qū)別”。從表達上看,在《水滸傳》中通過對老虎撲打動作的細致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虎的兇狠,并且向讀者揭示了老虎本領(lǐng)的有限,流露出的是對打虎英雄武松的贊美之情;而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老虎的介紹,屬于客觀解說,并沒有帶任何的個人感情色彩。
二、巧設對象,激發(fā)興趣
學生對說明文寫作敬而遠之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說明文作文題目的枯燥和內(nèi)容的乏味。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巧妙設置寫作對象,讓學生有沖動想寫、有內(nèi)容可寫。比如以“我最喜愛的一件用品”作為寫作對象,學生可以寫的東西就很多了,可以是文具盒、鉛筆之類,也可以是鐘表、自行車之類的,等等。選擇其中一件來說明它的名稱概念、分類歸屬、結(jié)構(gòu)成分以及形狀、顏色、功用等,有的用品或許還有些來歷和特殊意義,加上這些內(nèi)容,就形象生動很多。
記得美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曾經(jīng)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梢姡ぐl(fā)學生對說明文寫作的興趣是說明文寫作教學的關(guān)鍵一步。因此,教師要提高學生對說明文寫作重要性的認識,激發(fā)寫作說明文的興趣。
說明文作為一種常見的文章樣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極為廣泛。教師可以通過舉例,引導學生提高對說明文實用性特點的認識。比如“當學生向身邊的人介紹某一事物、某本小說或是某部電影,甚至是回答別人問的數(shù)理化問題時,實際上都是在進行說明文寫作,只不過是‘口頭寫作’,倘若學生把說的付諸紙上,那便成了一篇基礎的說明文”。
在提高重要性認識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寫作說明文的興趣。如采用類似電視、幻燈片的現(xiàn)代技術(shù)教學手段、現(xiàn)場參觀、實物觀察后動口講述等方法,努力強化說明文中科學真知的吸引力,不斷地積極誘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三、指導觀察,積累素材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之所以覺得說明文難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寫作素材,不知道寫什么。而一篇正確的解說文必須來源于豐富的知識,再加上寫作的技術(shù),才寫得成。在這里,豐富的知識來源于日常素材的積累。由于中學生觀察的自覺性和觀察的能力普遍不高,走馬觀花式的通病,這就要求教師進行有組織性和針對性地指導觀察。在指導時,不僅要提出具體嚴格的要求,更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以幫助學生獲得具體準確的材料,從而克服說不清楚、說不準確的毛病。
首先,開拓學生思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平時周圍所見之物,廣泛查閱各種資料,發(fā)現(xiàn)和搜集材料,并將它們記錄下來,以備寫作之用,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盡量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接觸感知,使學生對各種大自然中的事物以及社會中的各種形象進行深入了解和感受。因為只靠紙上的資料獲得知識較為死板,可以組織學生問有經(jīng)驗的果農(nóng)、相關(guān)的技術(shù)人員以及生物老師。
其次,觀察要由外到內(nèi),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謂“特征”,就是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抓住事物的特征,這樣會使我們對被說明的事物有一個清晰深刻的認識,寫起來也會更加得心應手,言之有物。
以課文《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看云識天氣》為例,《蘇州園林》緊緊扣住蘇州園林“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設計上共同點的特征,從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方面具體說明了這個特征;在《中國石拱橋》一文中,作者牢牢抓住了石拱橋拱形的特征來寫作,同時又通過趙州橋和盧溝橋的舉例來說明這一特征;而在《看云識天氣》一文中,作者則是緊緊抓住變幻無常的云彩和變化的天氣之間的相關(guān)程度來寫這一特征。
以上三篇課文給了我們讀者一個啟示,它們之所以寫得好,主要是由于作者經(jīng)過了長期而細致的觀察、研究、分析,積累了第一手素材資料,且在說明事物時能夠僅僅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
四、組織語言,構(gòu)思結(jié)構(gòu)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把說明文的結(jié)構(gòu)大致分為三部分:第一,引說部分,即引出說明的對象;第二,主體部分,即描述說明的對象;第三,收尾部分,即概括歸納說明的對象。從描述說明的對象部分來說,因為段落層次之間的不同關(guān)系,形成了遞進、并列、總分、連貫等多種結(jié)構(gòu)形式。連貫式和總分式大多運用于事物說明文中,而并列式和遞進式大多運用于事理說明文中。初中說明文寫作階段,大都為事物說明文寫作。在寫作中,要注意依據(jù)說明順序和事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來安排文章結(jié)構(gòu),要考慮多種因素,比如怎樣開頭和結(jié)尾,采用哪種結(jié)構(gòu)方式,是總分,還是分總,采用哪些說明方法等。比如《蘇州園林》一文采用總分式的說明結(jié)構(gòu),在文章一開頭就首先提出了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然后再從園林的各個角度進行分別說明。
在教材中還特別談到:“要特別注意說明文語言的運用,看它是否準確、簡明、周密?!币虼耍處熢谥笇W生寫作說明文時,也應朝這個方向努力。但是,一些初中生在進行說明文的寫作時,總是想盡方法讓自己的作文語言更加優(yōu)美、生動,從而選擇過多的描寫性詞句,結(jié)果造成華而不實、修飾過當,影響了說明文的最大特點—科學性。其實,在寫說明文時,可以運用一些修辭和描寫手法。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以帶點風趣”。在有些時候,為了把說明對象的特征、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性說得既具體生動,又通俗易懂,也常常運用描寫性文字和修辭手法,但這些修飾手段的運用必須在說明的準確周密的基礎之上。例如《看云識天氣》中對卷云和積云的描寫,“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羽毛、綾紗、棉花團”,這樣生動形象的比喻,卻準確抓住了云最明顯、最突出的特點,使人一讀便可以認出天上的云屬于哪種。
教師在指導學生寫說明文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說明文本身“簡潔、準確、嚴密”的語言特點進行考慮。一般而言,寫說明文應先追求準確平實,后求生動有趣。
五、實踐講評,加強練習
做好習作的講評工作,是指導說明文寫作不可缺少的一步。學生寫作完畢之后,教師有目的、有比較、有表揚、有批評地評改,可以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實踐講評,就是把學生完成的說明文作文,如說明觀光線路的、介紹用品類的,都可以拿到實際生活中去檢驗它的準確性。這樣學生不僅會在作文前親自觀察、操作,還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到自身作文寫作中的不足之處,從而加以完善。例如以“我最喜歡的一支筆”寫一篇說明文,要求介紹筆的顏色、外形、功用以及來歷,再把所有學生所寫到的那支筆收集在一起,依次讓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其他學生根據(jù)聽到的說明介紹來找出筆的主人。
如此,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提高了他們對說明文指導生活實用價值的認識,進而提高學生的說明文寫作興趣。
最后,必須加強說明文的寫作訓練。熟能生巧,多寫多練才是走向成功寫作的有效途徑。寫作訓練中要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初始階段,可以讓學生寫一些日常生活中接觸頻率高且熟悉的內(nèi)容,慢慢積累經(jīng)驗,在達到一定水平后逐漸增加難度。
六、結(jié)語
總之,初中階段說明文的寫作教學也是有一定的內(nèi)在規(guī)律。只要教師善于抓住說明文的特點和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善于思考,刻苦鉆研,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及時指導糾正,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再加上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合理運用,一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說明文寫作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黃建成.中學作文教學法[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
[3]夏丏尊,葉圣陶.開明國文講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4]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