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論說類文言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本內(nèi)在邏輯關系,掌握基本論證方法,對于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水平、提高核心素養(yǎng),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理性思維;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是一國教育占領時代發(fā)展制高點的必然選擇。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意見》,將“核心素養(yǎng)”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同年啟動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討論稿中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列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這一思想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傳達出語文教學研究的新動向和新思考。
然而就當前高中語文的教材編寫來看,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文本內(nèi)容的安排上還未能體系化,從文言文文本編排來看,論說類文本呈散落狀態(tài)。另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實際,重言而輕文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在文言文教學中對文本內(nèi)容從理性思維培養(yǎng)的角度進行引導探究分析訓練得很少,即使偶有涉及,也往往因?qū)壿媽W等相關知識掌握的不深,因此對文章論證思路等的分析就淺嘗輒止,也未能很好的起到通過經(jīng)典文章以啟迪心智、提升思維品質(zhì)的目的。
在此情形下,我們嘗試將提升學生理性思維水平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文言文論說類文本的教學中來,以達到更好的樹人之目的。
一、關于論說類文言文教學學生理性思維培養(yǎng)的概念界定
理性思維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充分的思維依據(jù),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結合理性思維之概念,本文所探討的內(nèi)容即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充分挖掘論說類文本當中論證方面內(nèi)容的理性價值,引導學生探究文章如何提出問題、如何理性論證,從而使學生通過針對性訓練,提升其分析、比較、綜合、抽象與概括的理性思維能力。
二、樹立“言與理”并重的教學理念
在很多學生的印象中,文言文的學習就是實虛詞、句式、翻譯枯燥而無味。然而,能入選教材的文言篇目,無不流淌著震撼人心的思想精神與洞透世情的深沉人生感慨,論說類的文本更是充滿著理性的光輝與先賢的智慧,然而這些精華的部分往往被我們所拋棄。
(一)言是理的基礎
學生只有牢固準確的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才能讀懂讀透文章,才能品味和學習文章中的理趣,感受古人思維的寬廣與嚴謹,從而做到由表及里、由文字到內(nèi)容、由內(nèi)容到思維、由思維到內(nèi)容的反復,讓閱讀逐步的深化。
(二)理是言的升華
理是實現(xiàn)由言到文的核心基礎。如《勸學》當中論政致使一般人達成正常能力范圍內(nèi)無法達成的目標的原因是“善假于物”,作者先后運用了“登高博見、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等事例,得出了“善假于物”使人“生異”的結論。結論的得出雖屬于不完全歸納,但結論屬于一般性規(guī)律,應用了類比推理的方法,讓議論生動并具有說服力。學生只有真正掌握了作者說理中所運用的推理判斷的思維方法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由言到文的理解并感知文本理性的魅力。
(三)理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形成的關鍵
語文學科因種種原因在實際教學中更傾向于感性的認知,所學的文本有時也因本身追求藝術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了含蓄性、模糊性、多樣性的特征,導致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甚至教學手段都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學的體系支撐,因此,課程實施的結果總以低效或無效告終。這就要求我們從更高的角度——從核心素養(yǎng)提升、從促進思維發(fā)展的角度去俯視和定位語文教學。由此,我們把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發(fā)展層面定位于文言文論說類文本教學,定位于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使之成為關鍵,最終的目的仍然在于促進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
三、論說類文言文教學中學生理性思維培養(yǎng)的三個理清
(一)理清行文思路
作者在文本當中所體現(xiàn)的行文思路事實上就是作者對某一問題的理性分析比較從而抽象概括出來的觀點,其中展現(xiàn)的是作者的思維律動。引導學生分析行文思路,就是訓練其對這一問題的理性思維能力。學生在訓練糾偏、相互印證和批判中,獲得了思維上的鍛煉與提升。例如《勸學》一課中圍繞“學不可已”這一中心論點,從“知明而行無過、善假于物而生異、積累堅持所產(chǎn)生的效果”等方面,論證了學習可以讓人智慧明達、稟賦變強甚至做到至千里、成江海、鏤金石,最后完成非同尋常的人生超越。文章行文逐層而進,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強化了論證的力度,充分證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充滿著先賢智性思考的光芒。通過對行文思路的分析理清,學生對如何圍繞中心論點進行理性分析、推理論證能力得到訓練和增強。
(二)理清邏輯關系
論說文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闡明事理、揭示事物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他在立意構思、篇章結構、段落層次和語言詞匯等方面都具有嚴密的邏輯性,這就是議論的生命。以充分的證明與推理來支撐論證,是一種道義上的責任。因此,引導學生理清論點與分論點、分論點與論據(jù)之間的邏輯關系,讓學生養(yǎng)成“以理服人,推理判斷嚴密的能力”,是提升其理性思維能力,增強其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
1.理清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例如《朋黨論》一文中,歐陽修開篇提出希望人君辨明“君子的朋黨和小人的朋黨”的論點。緊接著,作者在第一段便提出了“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
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的論斷,事實上,作者用這簡短的一句話是對“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進行了科學的概念界定及下定義。孫紹振教授指出:“智性邏輯的基礎就是概念的嚴密性,穩(wěn)定性,在行文中的一貫性。為了保證的嚴密和一貫,最起碼的辦法就是下定義。”作者對“朋黨”的科學定義和界定為后文的“君子之朋為真朋、小人之朋為偽朋”,“用君子之朋則天下大治,誅戮清流之鵬皆亂亡其國”的分析比較推理判斷,提供了有力的基礎。這樣的說理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嚴密,能做到以理服人。
2.理清分論點與論據(jù)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如《師說》第二段作者例舉了“君子恥師而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的現(xiàn)象,并推導出“君子不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卻因恥學于師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論證了從師與恥師的結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的分論點,從而證明了從師的必要性。語段中,作者運用了對比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對君子與百工之人從概念所反映的現(xiàn)象、原因、發(fā)展、過程和結果等方面作分析比較,逐層推進,將為一般性的現(xiàn)象的論據(jù)通過演繹推理,得出規(guī)律性結果,分論點與論據(jù)這一證明與被證明關系間構成科學的因果關系,邏輯關系緊密。
3.理清說理的手段。列寧曾深刻的指出:“要想真正的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lián)系與中介?!本驼撜f類文言文教學而言,說理的手段就是論證目標達成的聯(lián)系與中介,分析把握說理的手段是提升學生理性分析能力的基礎。例如《朋黨論》第三段作者先后列舉了堯舜商周漢唐君王“退小人之朋、進君子之朋而天下大治”和“囚殺名士亡其國”的事例,對宋以前的朝代如何對待朋黨而致不同結果進行了完全歸納推理,并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結論?!读鶉摗分凶髡哂^點的提出應用了二分法,將六國分為賂者和不賂者,從邏輯檢驗的角度沒有出現(xiàn)第三種情況,作者采用放棄直接論證中心論點的方法提出了兩個分論點:①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②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兩個分論點只要成立,那么論點自然成立。這兩個案例中,作者都應用了完全歸納法來進行推理論證中心論點,如是論證得出的結論是科學嚴謹?shù)?。由此可見,說理手段是理性分析的基礎,引導學生理清文本中的說理手段是學生訓練和提升理性思維的有效方法。
最后,在實際教學中影響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效果的因素還有很多,如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內(nèi)容的定位等等,要高效的強化學生理性思維能力,這是個綜合的命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好教材,形成自己的教本,處理好言、文與理三者的關系,以切實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燁暉,辛濤.國際學生核心素養(yǎng)構建模式的啟示[J].中小學管理,2015(9).
[2]施清懷.邏輯思維和高中議論文寫作十六講[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
[3][美]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M].章熊,章學淳,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4]孫紹振.從偏重感性抒情走向理性分析——評2010年高考作文題兼論主題概念的嚴密和統(tǒng)一[J].語文學習,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