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篇文章是內容和感情的結合,不存在脫離感情的文章。通過教學實踐研究,從創(chuàng)境、授法、悟情、掘意四個教學策略入手,探討研究閱讀教學如何有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情感。
【關鍵詞】閱讀教學;思想感情;引導;創(chuàng)境;授法;悟情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沿坡討源,雖幽必顯?!边@說明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由內而外的,作者深懷的創(chuàng)作情感必有一個解讀的途徑,而讀者閱讀文章,通過語言文字的媒介由外而內、由辭及情,與作者產生共鳴,得到閱讀或審美上的體驗甚至享受,從而領會作品所包含的思想與情感。由此可知,閱讀教學這一過程既不是機械的語言訓練,也不是單純的讀法操作,而應該是教師和學生通過品讀語言體會文章情感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蹦敲撮喿x教學如何有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情感?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嘗試。
一、創(chuàng)境于學情之需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一文,文質兼美,情懷悠遠,是各個版本小學語文教材首選篇目。學生閱讀這篇課文時,卻有一定的距離感。首先是地域差別,草原環(huán)境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截然不同,沒有親眼所見,很難體會草原遼闊碧綠而并不茫茫的美感。其次是民族差別,如果沒有民族生活的體驗,學生也可能想象不出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所以,很多老師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切身感受草原之美:以草原圖片創(chuàng)設一碧千里之美,以草原音樂創(chuàng)設空曠遼闊之美,以民俗風情介紹體會民族團結之美等。
文學作品的感情與學生的情感之間往往存在差距,這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閱歷背景有關。有些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與學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距離很遠。此時,就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縮短學生閱讀的距離,掃清閱讀障礙,使得學生與作者心同此情、意同此理。這種基于學生學習情況的創(chuàng)境能讓學生快速進入文本情境,體會文章的情感。
再如《“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文本中所描述的海難事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視野經驗相去甚遠。學生很難切身地體會沉船時的緊迫和危急,這些差距會削弱文本所要傳遞給讀者的感受。這就需要教者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借助視頻、音樂、背景資料解說等媒介,努力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情境。這種創(chuàng)境和文本情境相融合的氛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二、授法于情理之中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認為:“閱讀教學,寫法決定讀法,寫法、讀法決定學法、教法?!笨v觀作者的寫作過程,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寫作的起點和目的,也是寫作的靈魂,只有確定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才能寫好一篇文章。作者情感的表達一定會借助于寫作的技法。因此,關注文章的表達方法,也是體會文章思想情感的好途徑。
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慈母情深》一課時,摒棄了傳統(tǒng)解讀方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讓學生一邊默讀課文,一邊畫出“不直接描寫母親,卻讓你感受到慈母情深的語句”。其后,通過批注、品讀、探討、問答,讓學生一方面體悟母親的感人情懷,一方面又頓悟側面描寫“一枝一葉總關情”的巧妙之處。再對比引入文中正面描寫母親的語句,兩種寫法截然不同、各有千秋,都是直奔表情達意而去。這一切入點巧妙而新奇,可謂另辟蹊徑、匠心獨運。教者將寫法的指導滲透于課文的情感主線中,讓學生更真切地體悟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感念和母親對作者濃濃的愛意。
三、悟情于品讀之上
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它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全程。《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闭n堂上,采用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通過品讀課文中關鍵詞語來加深理解,使學生于細讀慢品中發(fā)現(xiàn)文本的內在價值,在入情朗讀中體味語言的魅力,而且能夠將自己的閱讀感受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述出來,是一種高效扎實的方法。
在教學《裝滿昆蟲的口袋》一課時,教者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緊緊抓住“迷”這個關鍵字眼,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帶有“迷”的關鍵句子,并將散落于課文中帶有“迷”字的三個句子依次排開,引導學生對“迷戀、著迷、癡迷”三個關鍵詞語進行對比,學生一下發(fā)現(xiàn)了法布爾對昆蟲的興趣由喜愛漸入癡迷,程度逐漸加深,而這也正是法布爾日后成為昆蟲學家的起始和動力。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的品讀,走進法布爾的內心世界,通過朗讀,聲情并茂地展現(xiàn)出法布爾對昆蟲超乎常人的迷戀。
四、掘意于文本之外
有人說:“課文只是個例子?!蔽谋咀鳛閱拘褜W生情感的有效載體,呈現(xiàn)的只是文字,是作家情感表達的符號?!洞饶盖樯睢芬晃?,是作者梁曉聲在成名之后,回憶少年時的一件小事,從中感受到慈母對他的期望與鼓舞,以及對他創(chuàng)作人生的影響。故事本源于生活,作家梁曉聲對母愛的深切感受,僅僅通過一篇文章幾段文字帶給學生的震撼畢竟有限。于是在課的結尾,教者引入作者中篇小說《母親》中的序言,將作者對母親的愛在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升華,在情感升華中將文本的意蘊提升到一個高度,并介紹學生課余繼續(xù)閱讀其他描寫母親的作品。眾所周知,母愛作為一種超越時空、超越民族、超越一切利益得失的情感已被許多名家所詮釋。因此,執(zhí)教者對主題的挖掘不應只局限于文本,而是開放而豐滿的。將感受“母愛”延伸到學生后續(xù)的閱讀中,有助于學生更加立體全面地體會作者的情感。
文章是內容和感情的結合,不存在脫離感情的文章。有效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閱讀教學尤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基于此,還應不斷在教學中探索,尋求更高效、扎實、有益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