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貓》是篇與學生的經(jīng)驗距離較遠的文章,但教師通過運用比較的方法、品味語言、梳理情感變化和合作討論引發(fā)思考的問題,使課堂成了情感體驗的場所,并迸發(fā)出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
【關(guān)鍵詞】情感體驗;課堂;思維;創(chuàng)造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貓》是一篇關(guān)于作者自我懺悔的文章。這篇文章離學生的年代較為久遠。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們,如何讀懂這樣一篇“悲傷”之作,如何打通學生的心靈,讓他們親近文本,感悟人物形象,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是一件考驗教學智慧的事。
從這點出發(fā),這個課例值得稱道。戴老師讓課堂成了情感共鳴的場所,讓課堂成為思維活躍的場所,這是一堂獲得情感體驗并迸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語文課。
課堂導入的優(yōu)劣是學生能否集中注意力、進入課堂的關(guān)鍵。在復(fù)習導入中,戴老師導入上堂課所講的三只貓對比表格,從表格的對比中拋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即“為什么最不討人喜歡的第三只貓亡失了以后,我卻難過得多”?她以情感的變化為切入,抓住了本堂課學習的要點,簡明扼要地引出本課的重點。
如何才能夠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呢?葉圣陶先生認為:“打通了語言文字,這才可以接觸及作者的心”。在品讀、咬文嚼字的過程中,在作者塑造小說人物“我”中,帶領(lǐng)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相通,引起學習的共鳴,是語文教學的要點。戴老師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梳理“我”三次養(yǎng)貓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從語言的品讀中,學生對“我”失貓的情感有了初步體驗。學生從“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感受到小說中“我”的喜歡、快樂,然而“我”對第一只貓的愛也不是那么深厚,戴老師提示學生注意文中“我”失貓后的心情是“一縷”的酸辛,“一縷”代表了酸辛的程度,表示主人公對第一只貓的感情或許還不夠深厚。三妹的一句“我再向別處要一只給你”,不可言說地表明了第一只貓失去后是可替代的。即使是稱為“同伴”的第二只貓也得不到“我”平等的對待,它只是“我”所愛的“東西”,處于被擁有的處境,處于從屬的地位。經(jīng)過層層情感梳理,學生了解到文中“我”的情感經(jīng)歷了復(fù)雜的變化:從喜歡第一只貓獲得快樂到失貓后的一縷酸辛,從愛第二只貓到悵然、憤恨,“詛咒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從漠視第三只貓到對第三只貓充滿了內(nèi)疚和懺悔。
而戴老師不僅僅限于語言的品讀,梳理出文中“我”復(fù)雜的情感變化,而是深入挖掘“我”內(nèi)心的不同疼痛,觸及作者的內(nèi)心。學生在朗讀完文章最后四段、交流之后歸納出“我”產(chǎn)生的疼痛分為兩種:一種是亡失心愛之物的疼痛,另一種是懺悔之痛,即心靈深處永遠的傷痛?!拔摇眱?nèi)心疼痛的不同程度,使作者對失貓有了不同的領(lǐng)悟。正是這樣的不同情感體驗,展現(xiàn)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精神,展現(xiàn)了作者深刻的自省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應(yīng)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標準?!?在感受“我”疼痛的情感體驗后,戴老師拋出“我”和三妹是否真的愛貓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紛紛在課堂上交流。在交流完之后,學生發(fā)現(xiàn):“我”和“三妹”愛貓,是因為貓可愛、有本領(lǐng),對人“有利”,是有條件的,并不是真正的愛。當條件撤去,愛就不復(fù)存在了。
那么,誰是真正愛貓之人呢?戴老師從小說的出場人物“我”、妻子、三妹、母親、二妹、李媽、張媽中選取了張媽這個角度,讓學生在人物比較中深刻地體會作者對貓的情感。張媽對小貓的援助是不以“是否對人有利”為標準的,而是對于生命的憐惜,從而讓學生明白了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
“我”對貓的愛是有條件的,而張媽對貓的愛卻是無條件的。為什么“我”和張媽會有這樣不同的態(tài)度呢?這是本堂課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戴老師從共情的角度出發(fā),從張媽的身份地位出發(fā),揭示出張媽和貓其實有著共同的命運,那就是他們屬于不能辯訴的弱者。因而本文的主題思想顯而易見,那就是張媽和貓是處于社會底層、無法逃脫亡失命運的人。在學生領(lǐng)悟作者的寫作意圖之后,戴老師引導學生獲得情感的共鳴:在生活中,我們應(yīng)當少一些私心與偏見,多一點寬容與公正。愿弱勢群體擁有話語權(quán),不再悲楚與沉默。
這堂課的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的觀點由文而發(fā),有感而發(fā),在課堂上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上有所領(lǐng)悟,有所得。
這是一堂情感的領(lǐng)悟課,孩子共享著作者的悲傷之痛;這是一堂智慧的生成課,孩子在相互交流中針鋒相對。不同悟性的孩子像花兒一樣,在這堂課中次第開放。文章瀚海,誰主沉???請共品一言,共話一情,共說一旨。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朱佩弦.中國現(xiàn)代名家散文書系:葉圣陶散文(鑒賞版)[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黃冬梅,女,1983年生,福建省平和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漳州第一中學二級教師。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