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各個民族文化智慧”。蘇教版初中學段經典名著中蘊含的豐富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先進文明的載體,更是人類精神和智慧的寶庫,是對本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生在經典名著閱讀過程中可以提高“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感受力、認知力、執(zhí)行力,從而提高閱讀素養(yǎng)的生長力。
【關鍵詞】詩詞;《水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以《水滸傳》為例。教讀《水滸傳》,基于筆者對初中名著生長型閱讀的思考,以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為案例,和學生一起去探究小說詩詞的妙處。
一、概括情節(jié) 吸引讀者
開篇作者以《鷓鴣天》領起全回:罡星起義在山東,殺曜縱橫水滸中??墒瞧咝浅删蹠?,卻于四海顯英雄。人似虎,馬如龍,黃泥岡上巧施功。滿馱金貝歸山寨,懊恨中書老相公。
這首詩用在開篇自有作者的用意,承接上幾回,交代天罡星地煞星在山東聚義,英雄匯聚之處在水滸,此時想奪取生辰綱的七位英雄還未赴水泊梁山,他們在晁蓋和吳用的領導下準備在黃泥崗上智取楊志巧奪生辰綱。筆者讓學生關注“巧施功”“歸山寨”兩個短語,經過討論,學生明白這兩個詞語告訴讀者事情的經過、結果,至于是怎樣的過程,作者絲毫未曾透露,吊足讀者胃口,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所以說開篇的這首詞概括了整回的主要內容,讓讀者對本章的情節(jié)有了基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閱讀。
二、揭示背景 表達情感
往下讀出現了兩首詩:
(其一)玉屏四下朱闌繞,簇簇游魚戲萍藻。簟鋪八尺白蝦須,頭枕一枚紅瑪瑙。六龍懼熱不敢行,海水煎沸蓬萊島。公子猶嫌扇力微,行人正在紅塵道。
(其二)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第一首詩,前四句的詩意中學生讀出有錢人的富足生活,五六兩句說明炎天暑月,最后兩句表明那公子王孫在涼亭上水閣中,浸著浮瓜沉李,調冰雪藕避暑,尚兀自嫌熱。怎知客人為些微名薄利,又無枷鎖拘縛,三伏內只得在那途路中行,讓學生對比性朗讀,讀完,抓住兩個人物“公子王孫”“農夫”,學生豁然開朗:詩句隱含了兩種階級的對立,把當時的背景在不經意的文字中流露出來。
第二首詩,前兩句分析時學生懂得“似火燒”“半枯焦”直接點明天的熱,下兩句把農夫和王孫的兩種生活對比鮮明:農夫如湯煮,王孫把扇搖,兩句詩把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直白寫明。
三、渲染氣氛 推動情節(jié)
智取生辰綱時間發(fā)生在農歷的六月初六,那可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為了突出天的熱,作者又寫道:
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
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紅爐中。
五岳翠干云彩滅,陽侯海底愁波竭。
何當一夕金風起,為我掃除天下熱。
作者為什么要反復寫天氣熱?這和本回的智取生辰綱有什么聯(lián)系?細讀之后,不難發(fā)現天熱,行路之人口渴,軍士們又押送生辰綱,苦不堪言,這些詩句一方面是揭示背景,說明官逼民反的現實,更重要的是突出“天時”,為下文他們要湯喝作鋪墊。讀讀品品一首詩,真是作者用意深刻??!和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下面一詞:
頂上萬株綠樹,根頭一派黃沙。嵯峨渾似老龍形,險峻但聞風雨響。山邊茅草,亂絲絲攢遍地刀槍;滿地石頭,磣可可睡兩行虎豹。休道西川蜀道險,須知此是太行山。
在教學時,特地引導學生關注“一派黃沙”“滿地石頭”說明了地勢的險峻與荒涼?!吧竭吤┎荨薄氨榈氐稑尅薄盎⒈闭f明了此處常有強人出沒。這些語句突出了黃泥岡的地勢,如果說上文詩句突出劫持生辰綱的有利天時,那么這首詞就有意地點出此次行動的地利,吳用就選擇在這個地方劫持生辰綱,足見他的足智多謀。
四、呼應總結 暗示命運
楊志醒來,見失了生辰綱,便想尋個死處,撩衣破步,望黃泥岡下便跳,“斷送落花三月雨,摧殘楊柳九月霜”,筆者讓學生反復咀嚼這兩句詩:三月雨下花落必謝,九月霜降楊柳必殘,這一句概括楊志的理想破滅,生辰綱被劫是必然的,他最后被迫無奈走上反抗道路也是情理之中的。經過這一解讀,學生領悟了:作者巧妙用這一詩,呼應了本章的開篇詩,又順勢結束全文,交代了整件事件的結局,以達到結構完整之目的又解開了本回開頭的懸念,可謂匠心獨運。
師生共讀至此,學生明白了小說中融進大量詩詞,不是作者隨意而為,乃是有意用之,這些詩詞句要耐下性子,慢慢讀,細細品。
綜合這堂課:學生懂得章回小說詩詞運用的妙處,了解了將詩歌嵌入小說,俠義豪情加進詩意,既提高了小說的整體藝術水平,這些詩詞不僅描寫景物、刻畫人物,又在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為一部血淋淋的農民起義史添上了不一樣的色彩。《詩詞話水滸》,使學生在名著生長型閱讀中,進一步認同與熱愛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尤其是“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進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感受理解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樣的詩詞賞析豈能忽視?
附 注
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重點規(guī)劃課題“民族文化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名著生長型閱讀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16121037)階段性成果。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