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考改革方案地逐步推進,傳統文化的考查成了新的熱點。學生備考高考,古代詩文無疑是重中之重。筆者通過分析近幾年(2010—2017年)高考新課標II卷的語文試題,發(fā)現古詩文命題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包含了豐富的儒家思想,本文將對其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新課標II卷;古詩文試題;傳統文化;儒家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內核,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思想的根基。其經過千百年歷史的積淀,已對無數知識分子、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統一并規(guī)范了中華民族的集體意 識、行為活動。而儒家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傳承著中華文化瑰寶的思想的精髓。
作為當下檢測高中教育的標桿——高考,又在試卷中傳遞著哪些傳統文化光輝的儒家思想?本文將通過近幾年來新課標語文試卷中古詩文閱讀的命題規(guī)律尋找一些答案。
一、為國為民的愛國情懷
近些年,高考新課標試卷的文言文的選材上都以歷代正史中的人物傳記為考查對象,摘取了寧死不降的花云、馬革裹尸的何灌、為民請命的蕭燧、銳意改革的李揆、心系蒼生的韓文、為國盡忠的來護兒以及直言敢諫的陳登云、信義卓絕的趙熹等這幾個史料。從這些傳主身上,我們不難看出其一脈相承的儒家思想。他們將天下興亡為己任,不論處境順逆,始終充滿了為國為民的憂患意識。在國家危難之時,抗擊外敵、視死如歸,在和平年代,身居廟堂,仍念江湖之遠。他們將儒家文化精神中的愛國情懷落實于行動之中,堪為典范。
當下,愛國主義又應有新的注解,“愛國主義指的是國家和民族成員對于祖國和民族的熱愛與忠誠,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國家民族利益的價值認同和對本民族其他成員的依戀與關懷。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愛國主義具體表現為一種國家民族處于危難時深沉的憂患意識,一種以中華民族的興盛為己任的高度責任感,一種為中華民族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崇高奉獻精神,一種作為中華兒女所應具有的民族氣節(jié)與民族自尊”。身為教育者,應將其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為中華復興承擔起自己應付的一份責任。
二、積極入世的進取精神
儒家思想高揚“積極入世”的大旗??鬃釉唬骸笆坎豢刹缓胍?,任重而道遠?!彼裕袊藥в信c生俱來的使命意識,并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準繩。孟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舍生取義”等道德要求,使儒家思想從倫理意識到政治理想,乃至人生哲學,都充滿著入世精神。他們熱切地渴望,輔弼皇權,建功立業(yè),兼濟蒼生。即便仕途坎坷,無法官達位顯,也要著言立說,窮而后工,以求獨善其身,也不愿單純地消極避世。
縱觀近六年高考的古詩文閱讀命題,六篇文言文閱讀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兼濟天下”的儒家情懷。而古詩詞鑒賞命題則側重對具有“獨善其身”情感的詩作的選取。2013年考題(朱熹《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和2015年韓偓的《殘春旅社》以及2017年蘇軾的《送子由使契丹》就是這樣的作品。朱熹的詩通過隱逸孤懷、托物言志的審美趣味和褒貶世俗、省思人生的文學主題。如詩中的“折寄遙憐人似玉”一句,表達了詩人對似玉高潔的君子的欣賞,洋溢著詩人的個人情操和人格精神。韓偓之詩作于晚唐,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滅亡的命運,而自己又無力回天,卻仍舊秉持著“兩梁免被塵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的理想信念,寧可終生潦倒,也絕不改變自己的氣節(jié),作異姓之臣。蘇子之詩既抒寫了兄弟遠離的惜別之情,更以壯語鼓勵弟弟,所以不辭辛勞不畏嚴寒出使,為的是使異族之邦了解宋朝杰出的人才和高度的文明。這首詩飽含著詩人樂觀豁達、昂揚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傊?,儒家積極入世,無論環(huán)境如何困苦,始終要以堅毅豁達的心境達成人生理想,這對現代教育仍有借鑒意義。
三、悲天憫人的仁者情懷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鬃映珜А叭收邜廴恕?,并在《論語·顏淵篇》中教育人們要“克己復禮為仁”。孟子也告誡世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一思想經過歷代儒家不斷的闡釋、拓展,形成了閎深博大的思想體系。而這體系在士人身上則具體再現為對仁政的渴望、對戰(zhàn)爭的厭棄、對生命的悲憫、對情感的珍視、對故土的依戀。
2010年詩詞鑒賞選取的南朝文學家江總的《雨雪曲》就很好地展現了其中的情感。這首詩描寫了邊地風雪交加、荒涼苦寒的環(huán)境,真實生動地透露出戍卒在這種環(huán)境中產生的“旗彩壞”“鼓聲低”的心理感受,借此表現了戍卒身處遼遠而艱苦的邊塞的思鄉(xiāng)之情,充滿了人文關懷和厭戰(zhàn)情緒。2011年考題是周樸的《春日秦國懷古》。此詩借涇水、春草、古碑、蒼山、殘陽、綠樹、黃沙等凄涼敗落的景物,表達了自己“不堪回首”的哀傷之情。在情景處理上,用極富特征的荒涼景物抒發(fā)了對唐王朝國勢日衰的悲嘆,悲憫之情躍然紙上。2012年的命題是思親懷遠之作。(晏幾道《思遠人》)詞作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2014年韋莊的《含山店夢覺作》也抒發(fā)了近似的情懷。這種羈旅懷人的詩文雖然注重抒寫個人感受,但折射出的依然是對血緣、地緣難以割舍的眷戀,是儒家思想千百年來滲透國人的靈魂。
閩派教育專家孫紹振曾經說過:“語文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漢語的精神家園?!庇绕湓诟呖加又匾晫鹘y文化考查的當下,把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學習,通過閱讀儒家經典,體味儒家思想,突出語文學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鮮明特點和獨特育人優(yōu)勢,正是搭建漢語精神家園的捷徑。不僅如此,儒家思想關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懈追求,能夠有效地將個人、民族、社會、國家乃至世界聯系在一起,增強民族向心力和自信力,這對于“中國夢”的最終實現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宗桂.中華民族精神概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2]錢理群,孫紹振.對話語文[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張欣,石嘴山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中教二級,任教高二年級。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