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只要我們專心致力于尋求思維訓練的途徑和方法,并在教學中實實在在地思考和落實這些方法,而不僅僅是使之停留在名稱和口號上,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最近對一本教育專著特別感興趣——《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杜威),文中緊緊圍繞“科學的思維態(tài)度和思想習慣”這一大的主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向我們闡釋了杜威教育哲學的核心——經驗論。
杜威提出教育是“屬于經驗、由于經驗和為著經驗”的,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一切的經驗都來自實踐,那么我們就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來談論這個話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任何一個學段都必須達成而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guī)定:語文課程除了要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還應當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由此可見,語文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主陣地,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地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任。以下,我將從幾個方面闡述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何為思維
誰也不可否認,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每個人總是會“想一想”,這種“想”,就是思維。它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tǒng)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將其轉化為理性認識,并利用這些理性認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是思維能力了!在杜威的論著里,又將思維分為不同的等級,其中定義最高級別的思維是“反省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不少老師把知識的傳授當成了教學的終極目標,殊不知思維能力才是學習能力的核心。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當關注的是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及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要涉及兒童心理學的范疇。比如小學的低、中、高三個學段的孩子心理發(fā)展及心智的成長有所不同,在思維能力訓練上亦會有所區(qū)別。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言同思維有著特別密切的關系?!斑壿嫛边@個詞,是從理性發(fā)展而來的,原意是文字或語言,也指思維或理性。所以,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僅僅立足于“從文字到文字”,就只能意味著理智的貧乏和思維的虛假。
我們只有弄清楚了思維能力有哪些涉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實施的教學手段都有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體現。比如背誦課文,這是在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識記生字,這又是在訓練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觀察能力及記憶能力;而寫話、習作則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訓練。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理解能力的高低、敘述的條理性是檢驗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文本的解讀與文本的遷移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通道。即培養(yǎng)學生如何抓住文字理解文本、遷移文本,進而豐富和提升文本,讓思維的洪流流淌在文本這個河床上。
語文閱讀中學生的思維重在思維的寬度和廣度,是一種文學性、哲學性、思辨性的思維。這種思維一經形成,學生今后的閱讀就會有一種感覺,姑且稱為“語感”。而這種思維不是經過師生分析閱讀文本獲得的。而是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一種文化性的思考。學生只有在通暢、放松、開放的思維狀態(tài)下,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擁有最好的學習成效。
那么,具體落實到不同的學段,我們該如何訓練學生的思維呢?
在低年級,我們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等,指導他們運用簡單易學的方法,使他們有興趣去識字、讀書、說話,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這時,我們可以輔以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或者小詩歌(比如《日有所誦》)來增強學生的語感,同時也開發(fā)了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而到了中年級,學生思維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發(fā)展,這個時候,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就要重視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是為什么課程標準提出中段的學生要“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于高年級的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即杜威所認為的反省思維)則是訓練的要點,這正是為什么“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我們要允許學生對文本有自己個性化的解讀,只要言之有理,皆應得到尊重。
三、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方法與途徑
第一,教師自己就要做一個有思維能力的人,正如吳非老師說的那樣,如果老師是跪著的,學生就只能是趴著的了。所以老師的思維是否靈動,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拿到教材,教師首先就要努力把教材讀“厚”,有自己的質疑,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有自己的聯(lián)想。
第二,老師要多鼓勵、多引導,保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把教學的重點目標設計成一個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引爆點,真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個理論在《龔雄飛與學本教學》中有詳細闡述)
第三,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增強訓練學生思維的意識,從而擴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寬度和深度。比如在《釣魚的啟示》這一課,我就大膽讓學生質疑,當時就有學生提出:“既然捕魚的時間有規(guī)定,從后文來看,至少作者的爸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他們?yōu)槭裁催€要去釣呢?這不是明知故犯嗎?”好犀利的問題!我首先贊賞了她的提問,然后繼續(xù)追問:“那你覺得你提的這個問題在書上能找到答案嗎?如果不能,那你可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那一堂課,孩子們的思維被這個問題給徹底點爆了,各種推論,各種猜測,好不熱鬧。經驗告訴我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時候就得益于老師的“順情而教”“順勢而導”。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只要我們專心致力于尋求思維訓練的途徑和方法,并在教學中實實在在地思考和落實這些方法,而不僅僅是使之停留在名稱和口號上,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