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講”方式進課堂近三年,在一些課上或多或少存在問題。有些老師過度放手,放任學生,缺少點燃和啟蒙。有些課堂模式呆板,少了語文課堂的靈動。有些課堂討論聲此起彼伏,學習并未真正發(fā)生。所以真正的“學講”課應該關(guān)注一些“減法”。
【關(guān)鍵詞】語文;學講;“減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減教師的放任自流
學講課的突出特點是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一個中心,即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在此基礎上要求教師要做到“五步”,即讓一步,慢一步,停一步,退一步,緩一步。說白了就是凸顯“學”的主導地位,但不少教師成了影子游離于課堂之外。這種徹底的“放手”,是教師懶惰的表現(xiàn),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放任。
“學講”課要求教師在更高的起點上大有作為,要求教師要學會運籌帷幄,進而“學”勝千里。
(一)學情上要把準脈
忽略學生的課不是好課;忽略學生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備學生是教師課前必修的“功課”。教師要找準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依據(jù)課標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既做到“哪壺不開提哪壺” 的補短教育,又保證“哪壺開了提哪壺”的揚長教育。
(二)教材研讀上要目中有書,心中有生
課標強調(diào)“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活動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先對教材進行研讀品析,和作者、編者、課標溝通交流,讀出自己的個性感悟。教師對教材挖掘的深度決定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難怪余映潮老師強調(diào)研讀教材是教師的第一基本功。眼中有書僅是一廂情愿,是上不出高質(zhì)量語文課的。除了讀準讀透讀薄教材外,我們還應心里裝著學生,以學生的眼光和水平再讀教材。這時會發(fā)現(xiàn)另外一種風景。
(三)教學方法上不能談“講”色變
有些課堂矯枉過正,徹底否定了教師“講”的重要性。以前喋喋不休地講,生怕哪個知識點沒講到?,F(xiàn)在卻惜“語”如金,完全放任學生去講。殊不知,基礎知識學生倒可駕馭,難點就無所適從,最終照搬參考書上的答案。這時正是老師金口大開的良機。難點處的點撥會產(chǎn)生四兩撥千斤的神效,讓學生茅塞頓開。如此快捷地講,老師又怎該草率放任呢?
總之,學講的宗旨不是忽略教師的作用,而是給老師提出更多要求,督促教師轉(zhuǎn)變理念,由教書變?yōu)椤敖獭睂W生“學”,所以放任自流一定要減。
二、減模式的生搬硬套
學講課堂由“自主先學、小組討論、交流展示、質(zhì)疑拓展、檢測反饋、小結(jié)反思”六大環(huán)節(jié)組成,這些是否要在語文課堂上面面俱到呢?這值得深思。
但是在一些學講課上,有些教師按部就班走流程。片面地認為只要披上這六件“外衣”的課就是“學講”課。這樣的語文課總是給人一種生硬呆板的感覺,課堂上不停地換片導致文本解讀碎片化,缺少了語文味,異化成問答式的練習課。為此,我陷入深思。包括六個環(huán)節(jié)的課就一定是學講課嗎?學講課應不應該被模式化?當模式的紅利被用盡后,課堂該何去何從?
帶著困惑,我重新研讀了“學講方式”的基本理念。再次走進這些理念,發(fā)現(xiàn)自己之前對學講方式的解讀存在著嚴重的片面性。學講方式的精髓是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突破教與學方式的改變。只要體現(xiàn)這些精髓的課就是“學講”課。所以,語文課不能被模式束縛。因“文”制宜,因生制宜才是可行之道。這樣,缺失的語文味才會彌漫在學講課堂中。
三、減小組合作的浮光掠影
(一)讓問題充滿思考,不能讓課堂充滿問題
老師預設的問題太多太碎,會讓學生疲于討論,進而失去合作學習的興趣。我們要對學情和教材有全面深入的分析,抓住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要問題激起興趣。對于這樣的問題,課堂上要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討論,甚至去爭論。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合作學的價值。
(二)分層設計,讓后進生加入討論的行列
討論的春風應當度過后進生這個玉門關(guān)。后進生懶于討論的原因是問題遠遠高于他們的認知水平。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為后進生設計適合他們的問題。這樣又會引發(fā)一個問題:太簡單的通過獨學就解決了,太難的會喪失討論的信心,所以要設計略高于他們認知 水平的,通過合作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樣能調(diào)動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哪壺不開提哪壺”的補短教育才會發(fā)生。那么,這又會生發(fā)出一個現(xiàn)實問題:誰適合和這類學生合作呢?這自然涉及如何分組。
(三)同質(zhì)和異質(zhì)分組不斷輪換讓小組合作更科學
小組合作通常分為同質(zhì)和異質(zhì)兩大類型。在實施的過程中,許多老師會陷入糾結(jié):兩種分組各有利弊,該如何取舍?同質(zhì)分組會讓優(yōu)等生的思維更活躍,學習效率更高。適合他們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太難會讓中下等學生望而生畏。這時同質(zhì)分組的弊端就浮出水面。異質(zhì)分組會讓中下等學生在難點面前不再一籌莫展,但會徹底淪為被動接受觀點或答案的“容器”。如何讓兩種方式互為補充?輪換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先把班級內(nèi)的學生分成兩大類:同質(zhì)和異質(zhì)。后進生組成的學習小組在重點和難點上肯定會遇到困難,這時從同質(zhì)組中抽派一名優(yōu)等生來支援引導。有了小老師的啟發(fā)和點撥,后進生的合作熱情必然高漲,在潛移默化中也掌握了交流的方法。當后進生的合作學邁入正軌后,再打破原有的小組進行轉(zhuǎn)換。這樣會極大地提高合作學習的實際效度,合作學才會真的
發(fā)生。
(四)保證時間底線
一節(jié)課如果設計過多的問題來討論交流,學生會疲于應付。沒有時間保證,學生之間的合作肯定會流于形式。試想,一分鐘的交流合作能發(fā)揮什么作用。一分鐘的討論無異于久旱后的毛毛雨。討論要想透徹有結(jié)果必須保證時間至少三分鐘。
帶著這些“減法”,我開始從自己的課堂入手,不斷嘗試,不斷萌發(fā)新的感悟。如此下來,我的課堂更受學生歡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fā),教學效果不斷突破。返璞歸真,心中有生,慢慢地才會接近“教育”的本質(zhì)。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