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巧妙的課堂提問,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筆者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實踐,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談幾點粗淺的想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jīng)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鼻擅畹恼n堂提問,能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
但縱觀目前的課堂教學,發(fā)現(xiàn)提問存在著不少問題:有的問題膚淺,缺乏思維深度;有的問點隨意,缺乏目的;有的提問形式單一,缺乏新意;有的不考慮時機,凌亂無序;有的一問到底,瑣碎雜亂。有時原本很活躍的課堂,就因為教師的一個問題問得不當,氣氛很快就沉悶下去,學生一頭霧水,教師更是無所適從。那么,教師應該怎樣解決以上這些問題,追求課堂中的有效提問呢?筆者經(jīng)過自己的探索與實踐,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談幾點粗淺的想法。
一、把握好提問的“點”,明確提問的目的
教師要想讓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的解讀,弄清文章的主旨,準確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問點,就是提問的切入點,教材里可以設問的方面很多,這就要求教師精心選擇問點,問題提到點子上。問點的選擇一般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抓住文章的“關鍵點”提問,誘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文章會有一兩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句。在閱讀理解時,教師可以抓住這些詞句,設計巧妙的問題,然后層層剝繭,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幫助他們弄懂文本的要點,使“文”與“道”的教學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如教學《成吉思汗和鷹》一課時,我緊扣文章的關鍵句“永遠不要在發(fā)怒的時候處理任何事情”設問:成吉思汗的“發(fā)怒”表現(xiàn)在哪兒?學生通過閱讀,結合人物神態(tài)、動作開展討論、交流,明白了成吉思汗的發(fā)怒在于他不理解鷹的苦心。通過教師問題的巧妙引導,學生在讀、思、議過程中尋求問題的答案,同時領會了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文章的“矛盾點”提問,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課堂的提問如果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從而抑制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教師如果巧妙地抓住文本的“矛盾點”發(fā)問,就會促使學生思維興奮,有效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使他們進入高效的學習狀態(tài),對課文的理解感悟也就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凡卡》一文中,在凡卡回憶鄉(xiāng)下生活時寫道:爺爺守夜時凍得縮成一團,聳著肩膀……在冰天雪地里和爺爺一起砍圣誕樹,兩人凍得吭吭地咳。鄉(xiāng)下生活很艱苦,可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么美好、快樂,在信中還一直乞求爺爺把他帶回村子里。我就抓住這一矛盾點提問:“既然鄉(xiāng)下生活這么艱苦,那凡卡為什么還哭著、跪著求爺爺把他帶回去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熱情。學生迫不及待地在文章中探尋答案,自然地把鄉(xiāng)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了對比,從中體會到了凡卡在莫斯科學徒生活的悲慘和痛苦。在對這一矛盾的探求中,他們更好地領悟到了文本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二、控制好提問的“度”,掌握提問的技巧
凡事要有度,課堂提問也不例外,提問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控制好課堂提問的“度”。在我看來,要控制好提問的“度”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控制好提問難易的“度”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難易要適度,既不能讓學生伸手可得,也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問題過于淺顯,就如一碗清水,索然無味;問題過于深奧,猶如茫茫大海,深不可測。教師在提問時應避免過多出現(xiàn)如“是嗎”“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齊聲答的問題,這種提問形式會使學生不假思索隨意回答,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不能促使學生積極的思維。相反,提問過難,超過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理解水平,學生只能望“問”興嘆,在幾次答問失敗后喪失了回答的信心和勇氣,從而漸漸產(chǎn)生畏懼心理。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應有啟發(fā)性,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最終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含義深刻,如果教師直接發(fā)問:請同學們說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學生肯定不知所云。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魯迅先生當時的處境,再問“四周黑洞洞”指的是什么?“碰壁”真的是鼻子撞到墻壁嗎?你是怎么理解“碰壁”的?了解了重點詞的意思后,再讓學生結合當時背景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就能輕松給出答案了。這樣層層遞進設計問題,不僅降低了問題的難度,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考慮問題更全面更有深度。
(二)控制好提問數(shù)量的“度”
新課程改革以來,課堂上出現(xiàn)了教師由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的現(xiàn)象,教師一個接一個不斷發(fā)問,學生一個接一個忙于作答,看起來課堂氣氛很活躍,其實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課堂上問題數(shù)量太多,自然擠去學生讀書思考以及動筆的機會,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只是憑主觀想象來疲于應答。有效的提問應該注意控制提問的數(shù)量,盡量避免問題“散”和“亂”。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控制好問題的數(shù)量,哪些必要問,哪些不必要,用適量的提問來控制課堂節(jié)奏,使課堂張弛有度,學生就不會出現(xiàn)疲勞和厭倦。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一堂好課往往起源于一個好問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要靈活應用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精心設計好每一個課堂提問,努力掌握好這門藝術,“問”出學生的智慧,“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使課堂營造出良好、積極、活躍、有創(chuàng)意的氛圍,讓精彩的提問生成出智慧的課堂。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