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比例引發(fā)了爭議,有些學者認為魯迅以及魯迅的作品脫離了時代,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問題日漸凸顯。但是魯迅作為中國文壇的領軍人物,他的地位無論是在文學界還是教育界不容撼動,所以對魯迅作品的傳承是有必要性的。本文從教材、教師、學生三者出發(fā),深刻探討魯迅作品在中學教學中的問題,將魯迅作品發(fā)揚傳承下去。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魯迅作品教學;人文性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先生的作品數(shù)量是其他作家不能企及的。很多人對于魯迅先生作品是通過教材或是編寫教材學者的解讀來認識、學習、熟識的。然而隨著社會的變化發(fā)展,不得不承認魯迅的作品在教學中遇到了難題,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認為魯迅的作品難教、無從下手,而學生則認為魯迅的作品生澀難懂,不愿意去學。種種原因使得一代文學大家的作品無法傳承下去,“親近魯迅”變成了專家的一廂情愿,這是不想看到的結(jié)果。因此,如何教好、教懂魯迅作品是每一個有責任心的語文教師必須重視、關(guān)注的現(xiàn)實問題。
一場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是否應該刪減的爭議,使教育界和文學界對魯迅的關(guān)注度再一次提升。之所以刪減魯迅作品,是因為魯迅作品與現(xiàn)在中學生的學習存在著不可逾越的時代差異和語言差異。還有一個原因在于教師自身對魯迅作品解讀的淺顯化,魯迅作品的神圣被用于考試的功利,學生只學習書本上表層的知識,這也使學生讀不懂魯迅作品,感受不到其中的魅力。基于改變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我從教學目標、選文以及教學過程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改進方式。教學之前要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根據(jù)他們的閱讀心理對教學目標以及整個教材體系進行調(diào)整。人文性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而選文又要體現(xiàn)魯迅作品中的精髓,這就要求人文性與經(jīng)典性相結(jié)合。首先,不能脫離文本的實際,并且要考慮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和閱讀能力,不能急于求成,使學生對魯迅作品的學習只注重速度不在乎理解程度。其次,對于教材的編排要重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認識逐漸提升,魯迅的一些文章不能滿足當代社會背景的要求,這也是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受爭議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對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單元進行重新編排,刪減一些不符合社會現(xiàn)實背景的文章,增加一些能夠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作品。還要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注重作者、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相聯(lián)系的平衡,盡最大可能做到教學相長。對于以上幾點,我也做了具體分析。
一、重新定位教學目標,還原學生心中的魯迅
看過以往關(guān)于魯迅作品的教學實例,學生不愿學習是因為目標定得太高,剛接觸魯迅,就試圖一步到位,將一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全部思想一股腦地灌輸?shù)綄W生腦里,根本沒有考慮過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自然就開始排斥,就算高年級學生,接受能力適應了魯迅作品中的思想也因基礎薄弱而排斥。這種定位以及教學要求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了難度也使學生不愿學,而且學習魯迅的作品現(xiàn)在要求的課時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降低初級階段對魯迅作品的學習,重點放在讀懂,有些問題或許就會迎刃而解。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xiāng)》一類文章中有很多經(jīng)典的句子,應該讓學生背誦記憶,初中階段是學生記憶的最佳階段,閱讀、背誦會強化他們的理解。魯迅的一些作品雖然要求閱讀但其實不必深層剖析,每個人的理解角度不一樣,比如《阿Q正傳》這篇文章就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理解,自己去領悟其中的意義就好。教師教給學生的是學習能力,而不是某一篇課文的內(nèi)容,放手讓學生自己對作品進行總結(jié),學習是一個很必要的過程。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我主張多讀,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會在一遍遍閱讀過程中形成條理,一次閱讀弄懂一個問題是一種進步,其余不懂的標準明確,學習過程其實就是從不懂到懂,有不懂才會最后弄懂。其次就是教師不要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人是獨立的個體,學生的閱歷淺,可能會有不明白的地方,講解不代表灌輸。既然要還原魯迅,就應讓學生自己走近魯迅,讓魯迅從神圣的位置上走下來,使學生不再排斥。只有這樣才能打破現(xiàn)在“魯迅難學”的僵局。
錢理群教授在給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生講魯迅時,就設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我要讓學生感受魯迅的精神之美、思想之美、語言之美?!薄熬唧w來說,要讓大多數(shù)聽我課的同學了解魯迅是一個‘豐富’的魯迅,絕不是過去教給他們的那個狹隘的魯迅。我不要求學生完全懂,我只要求學生知道魯迅很豐富、魯迅作品很有趣,魯迅世界里有許多他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教學目標的修正不僅是從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出發(fā),也是對認知規(guī)律的尊重。
二、重編教材單元,注重系統(tǒng)性
教材是教學的載體,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和學生日常必備的工具,魯迅作品在教材中系統(tǒng)的缺失是我們要重視的問題?!跋到y(tǒng)是處于一定相互關(guān)系中的與環(huán)境發(fā)生關(guān)系的各組成成分的總體,或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要素組成的具有整體功能和綜合行為的統(tǒng)一集合體”。學習其實就是在建樓房,水泥、鋼筋、建造圖、工程師缺一不可,并且這幾者之間要緊密聯(lián)系。目前教材中的魯迅作品個體性比較突出,所有篇目是必學內(nèi)容,教師在講解時卻沒能逐一分析,也沒能將一篇文章與其余魯迅作品進行聯(lián)系。現(xiàn)今教材中收錄的魯迅文章是固定的幾篇,建議在編排過程中加入魯迅的其他作品作為課外閱讀單元,這些作品不需要深入解讀,作為主文章的輔助,增加學生對魯迅先生的了解。或是加入一些與魯迅親近的人為懷念魯迅先生而寫的文章,比如許廣平追憶與魯迅先生生活的文字,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巴金的《我認識的魯迅先生》。通過對這些文章的品讀,使學生熟識魯迅不僅文筆鋒利,而且也是一位可愛、多面的先生,使學生與魯迅先生產(chǎn)生跨時代心靈上的共鳴。
三、教學相長,推陳出新,提高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輔助工具,如果教學方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無論教學內(nèi)容怎樣改變,學生也無法充分掌握學習內(nèi)容。教學方法的更新有兩種,一種是理念上的更新,一種是知識上的更新,在魯迅作品研究方面,學術(shù)界要更加專業(yè)一些。其實對魯迅作品的學術(shù)研究沒有固定的標準,我們提倡百家爭鳴,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但教育需要嚴謹性,作為語文教師不能隨便教、隨心教,需要有嚴謹?shù)膽B(tài)度。在教學理念上,語文教師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深刻鉆研魯迅作品,并把結(jié)果滲透到課堂上。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學習才能實現(xiàn)。在知識的更新、教材的編寫上,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教材編者和專家學者之間也應認真討論、審閱、編寫、檢查,盡最大努力完善教材中魯迅作品的錄入?;ヂ?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絡上的知識更新迅速,教師也可以通過瀏覽網(wǎng)絡資料,分享給學生?;蚴亲寣W生自己去查閱,多了解魯迅以及魯迅作品的相關(guān)資料,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內(nèi)容。
以上三點是從教育教學角度出發(fā),單單是教育界要想豐富魯迅作品的教學,層面上還是過于狹窄。在魯迅及魯迅作品方面還是學術(shù)界研究得比較透徹,因此加強教育界與學術(shù)界的溝通是當務之急,也是提升魯迅作品在教學中地位的最佳途徑。目前以錢理群、王富仁等為首的一批專家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但很大一部分專業(yè)學者并沒有深刻地、花畢生精力去鉆研,只是將研究魯迅作為一個“業(yè)余”項目,因此也很難將學術(shù)研究成果滲透到教育事業(yè)中去。為此,一方面需要學者花更多精力去研究魯迅及魯迅作品,挖掘其中的深度和廣度,并且能夠及時將研究結(jié)果深入到教學中。另一方面,教師要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不能僅靠著現(xiàn)有的水平去教授魯迅作品,吸收學術(shù)界的研究成果同時要推陳出新,結(jié)合語文教學方法等知識,將學術(shù)界生澀難懂的東西用教育手段,換一種方式轉(zhuǎn)化為課堂所用的知識。教師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汲取知識的行業(yè),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也是教師的偉大之處。
教育最重要的是作者、教師和學生之間三者的平衡,有一方失衡,教育就是失敗的。作者通過作品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各種途徑的備課,要用最簡單明了的方式向?qū)W生傳達作者的本意;學生則在教師的講解幫助下對作品做到從無到有,從陌生到領悟作品中的意義所在。這是一個教學聯(lián)系的過程,看似簡單,但這個過程教師和學生會遇到各種難題,一旦打破原有平衡,便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魯迅作品“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xiàn)狀。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又怎么能在短短的幾堂課上完全展現(xiàn)它其中深刻的含義?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是能引發(fā)教師和學生深刻、深遠感悟和思考的著作,是我們即使窮極一生也要去理解、掌握的作品,從其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人生的某種意義,即使在脫離課本很多年后依然會起到點悟思想的作用。所以在備課魯迅的作品時,教師本身要用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去準備,把它當作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正確地傳達魯迅作品的本意。而作為學生,學習本身就是本職,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端正態(tài)度,謙虛認真地去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當學生將學習當作一件有趣的事情來做時,無論什么科目,無論誰的作品,自然會集中注意力,去探索其中的奧妙。
四、結(jié)語
魯迅先生為了民主和科學奮斗終生,他的無私和偉大確實值得我們歌頌,但他的貢獻不應該被我們所消耗殆盡。時代雖然不同,但民主和科學是沒有距離的,是我們?yōu)橹畩^斗的目標。隔著半個世紀,我們這一代青年依然應該為了中國這片熱土奉獻自己的熱情,我們的初衷也和魯迅先生一樣。或許曾經(jīng)的魯迅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但魯迅作品中的精神不僅是教育界需要關(guān)注的,也是學術(shù)界聚焦的熱點。作為教師應該將魯迅先生的人文精神帶入課堂,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豐富學生對魯迅作品中精神的認識和理解。
參考文獻
[1]錢理群.讓魯迅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J].基礎教育,2016
(12).
[2]趙青.親近真實的魯迅[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3]陸曼.讀懂偉大[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王孜宇,1993年生,遼寧大連人,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教育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