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鼎湖山聽泉》是一篇頗有思想深度的散文,初三學生很難完全通過自己的閱讀來把握文章深層次內(nèi)涵。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化身為作者,重點體會“我”的感受,并注重關鍵詞的賞析,把情與景融合在一起,發(fā)掘出作者真正要表達的含義。
【關鍵詞】視角;鼎湖山聽泉;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自從使用蘇教版語文課本以來,初三的第一課始終是《鼎湖山聽泉》,本文運用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結(jié)構(gòu)清晰,順序明白,再輔以優(yōu)美的語言,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美文佳作,對學生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游記類范文。然而很多老師在教授本課時,對文中有關慶云寺一段的敘寫產(chǎn)生疑問,對環(huán)保話題的涉及尤感困惑。事實上,其中恰恰蘊含有作者的寫作深意,作者對自然、對人生思考頗深。但如若教師引導不力,盡管初三學生已初具思考力,思想漸趨成熟,也很難曲盡其妙。教學時寫作技巧好教,而思考深度則難以引導,如果只是把主題告訴學生,那就剝奪了他們的思考權(quán)利和學習過程。那應該怎么處理呢?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嘗試: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布置一道比較獨特的預習題。請找出文中含有“我”的句子,并摘抄下來。布置這道題的目的與提問作業(yè)比較類似,即帶著問題預習課文,在讀課文的同時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但與提問作業(yè)又不太一樣,是直接為下一課的課堂服務的,我把這當作學生理解文章主題的鑰匙,當然這樣的題目似乎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在摘抄的時候其實就已經(jīng)在思考了。一篇1600字的散文,含有“我”的句子卻只有7句,共計245字,只占15%,列舉如下:“江輪夾著細雨,送我到肇慶。”“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tài),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薄爱?shù)氐耐靖嬖V我,鼎湖山的森林,雖經(jīng)歷代變遷而未遭大的破壞,還有賴于慶云寺的保護。”“我俯身傾聽著,分辨著,心神猶如融于水中,隨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濾過心田,沖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說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卻道‘山不在名,有泉則靈’?!边@7句話也是詳略不一的,有兩處較略,只是平實的敘述;另兩處較詳,一是描寫,一是抒情,描寫時用的是比喻手法。盡管是詳如描寫、抒情,作者也只是點到即止,并未展開,表現(xiàn)的是鼎湖山泉的神韻,與其他描寫相比,更多側(cè)重自己的感受,而并不落實在泉水上。問題因此而來,即面對鼎湖山,在聽泉的舉動中,“我”究竟以一種怎樣的姿態(tài)呈現(xiàn)?這個問題是筆者在教學前,希望提請學生注意并思考的,也許解決了這個問題,有關文本的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寫作的層次。從表達方式的角度來看,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記敘性散文,時間很清楚,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黃昏—晚飯后—入夜。除了第一個時間出現(xiàn)在第一段的第二句話外,另兩個時間都出現(xiàn)在段落開頭,當然,第一個時間之前的敘述都是引入,只寫到江輪、肇慶、七星巖,“我”還沒到鼎湖山,如果從鼎湖山開始寫起,那么三個時間都出現(xiàn)在段落開頭。地點也很明確:寒翠橋—補山亭—慶云寺—庭園—客房,這些地點也都是從“我”進入鼎湖山開始算起的。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zhuǎn)移基本是同步的:“黃昏”對應的是“寒翠橋”“補山亭”“慶云寺”,“晚飯后”對應的是“庭園”,“入夜”對應的是“客房”,很顯然,“黃昏”時段的登山是本文描寫的重點,幾乎占據(jù)了一半篇幅。作者在敘述時并未平鋪直敘,因此我也就沒有要求學生根據(jù)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來梳理結(jié)構(gòu),而是根據(jù)題目中的“聽泉”展開,要求學生找出描寫泉聲的句子或詞語,以此來串聯(lián)文章結(jié)構(gòu)。學生很快就找到了一些詞語:“泠泠淙淙、清朗、如鈴的笑語、悅耳、歡快清亮、柔曼、清脆、厚重、雄渾”。隨著對這些詞語的分析,學生慢慢發(fā)現(xiàn)這些聲音是有層次的,按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可依次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泠泠淙淙”和“清朗”,這兩個詞語寫出了泉聲的清脆悠揚和清楚響亮,這只是泉水的特點,可能凡是泉水差不多都是這樣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如鳴佩環(huán)”是這樣,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中的“泠泠作響”也是這樣,因此它們是 對泉水客觀的描寫,并沒有太強烈的主觀色彩;第二組是“如鈴的笑語、悅耳、歡快清亮”,這些詞語就帶有很明顯的感情色彩,像“笑”“悅耳”“歡快”都是人的感情,是泉水帶給人的感受,但感受是因人而異的,在這里,作者很明顯已經(jīng)愛上了泉水;第三組是“柔曼、清脆、厚重、雄渾”,這不僅是作者感受到的,更是作者依據(jù)對交響樂的認識,有意識將這些聲音梳理出來的,具有極強的主觀性,甚至上升到理性的層面和高度。作者在聆聽泉聲的過程中,不僅投入了自己的感情,而且從自然聯(lián)想到歷史、人生,泉聲也就不是自然界的那個泉聲,而具有了某種隱喻性,是作者由自然而人文的思考紐帶。所以對泉聲的描寫層次,其實就是文章內(nèi)在的層次,也是作者由景而生情,進而由情入理的層次。梳理了這個環(huán)節(jié),以下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味含有“我”的句子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了文章的層次,回過頭來分析“我”。在做預習作業(yè)時,學生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文章里的“我”并不多,進一步品析,這些句子里都含有一個有意思的動詞,列舉如下:“江輪夾著細雨,送我到肇慶”中的“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中的“攬”;“我俯身傾聽著”中的“俯”;“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中的“醉”;“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鳴”中的“愿”?!八汀弊屓烁惺艿接H切,似乎江輪和細雨都有了生命,像親人朋友般伴隨在“我”左右;“攬”字特別傳神,既形象又準確,“我”對如愛女般的泉聲的感情盡顯其中;“俯”則是“我”的態(tài)度,是對泉水的態(tài)度,這個字里充滿著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醉”則寫出“我”已經(jīng)與泉水融為一體;“愿”是“我”即將離開時對泉水的美好祝福。我們從這些動詞中分明可以看出“我”在文中想表達的意思,“我”在文章里盡量少出現(xiàn),因為本文是以泉水為主的,泉水是主人,“我”只是客人,“我”不應該喧賓奪主,文章開頭的“送”已暗示了這一點?!拔摇睂θ錆M著喜愛之情,猶如喜愛自己的愛女,但她畢竟不是“愛女”,她有著自己的生命,于是“俯”便透露出“我”是在低處,以一種“俯身”的姿態(tài)聆聽,而不是凌駕,作者對泉聲的感懷、對泉水于山的滋潤、對自然于人的啟示就有了極為深刻的領悟。
如此,盡管作者沒有在文中過多地提及“我”,“無我”之“我”卻又無處不在,通過富含感情的形容詞和動詞,“我”便融入這自然的泉聲中,渾然忘我了,情與景的交融達到最高境界。由此,可以理解,作者對慶云寺的態(tài)度,是調(diào)侃遠大于敬畏,不單是人類,就是人類所建造的三百年寺廟,在這樣亙古流動的泉水面前,到底孰老,孰年輕?那活潑了千年的泉聲不老,三百年的寺廟鐘聲又談何蒼老?在山里泱泱巨樹面前,幾棵菩提樹又算得了什么?作者崇尚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從中也看到了人類文明的綿延不絕,內(nèi)心充滿著敬畏,這既是對泉水的,也是對鼎湖山的,更是對大自然的。
《鼎湖山聽泉》的主題很深,學生既無此類感受,即使讀書百遍,其義可能也難自見,那不如抓住“我”在文中的作用,串聯(lián)起這一泓清泉,流過學生心頭,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著“我”真正要表達的深意。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