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是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是史料的選擇成為了歷史教師的難題。筆者認為高中歷史教材就是最好的史料。如果充分的利用了教材史料進行教學,既可以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也可以加強教師對課堂的調(diào)控,更便于更好的挖掘教材、利用教材。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史料教學;教材史料
近年來,隨著素質(zhì)教育、個性教育的發(fā)展,主張教學過程不拘泥于教材的說法越來越盛行。但筆者認為不拘泥于教材不等同于脫離教材。而事實上,教材是教育專家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是最好的教學實例。
史料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而如何選擇深淺難易合適的史料往往成為困擾歷史教師的一大難題。筆者認為,我們的教材就是很好的史料,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地挖掘教材,引導學生合理的分析,必將事半功倍。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專注于對教材的研究,對于“以教材為史料”的教學方法有一些心得體會,望與各位同仁交流切磋。
一、 如何選擇“教材史料”
1. 尊重歷史事實,尊重教材。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尊重歷史史實。在選擇教材史料的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尊重歷史史實,任何材料都是為史實服務的,教師應該慎重選擇。
2. 課內(nèi)課外有機結(jié)合?!耙越滩臑槭妨稀钡慕虒W方法不是說完全依賴教材,也并不是所有課程都適合史料教學。歷史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學生在史實中感受歷史、傳承歷史。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可以將教材史料和課外史料有機結(jié)合起來,旁征博引,幫助學生還原歷史真相,在真實中感悟歷史!
在《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shù)》一課中,我就是采用了課內(nèi)課外有機結(jié)合的方式選擇了史料教學。
在本課“漢字與書法藝術(shù)”一目的設計中,我首先設置了一個問題:閱讀教材第一段文字,找出漢字的起源和發(fā)展演變的脈絡。這就是選用的教材史料進行教學。當學生通過對教材的閱讀找到答案后,我又出示了三幅古代書法藝術(shù)的幻燈,讓學生真切的感悟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隨后,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世界上很多最古老的文字都失傳了,而中國漢字不僅沒有失傳,而且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為什么?這個問題的設計采取的是合作探究的形式,并且為學生提供了三則材料:
材料一:《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里的“一”、“同”同義,就是“統(tǒng)一”。
材料二:課本P46學思之窗
材料三:漢字按照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的脈絡演變發(fā)展,其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這三則材料就是典型的課內(nèi)與課外的結(jié)合,給出兩則課外史料,一則課內(nèi)史料,通過對史料的分析,來解決上面提出的問題,這樣就使學生對漢字的流傳有了更為確切的理解。
3. 史料豐富、史學觀點不一的課程更適合史料教學。如何確定課程是不是采用史料教學方法在教學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史料豐富、史學觀點不一的課程更適合采用史料教學的方式。這樣的課程,非常有利于引導學生辯證的分析歷史問題,同時也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例如,《秦朝中央集權(quán)制度的形成》一課,通過對教材中學思之窗、歷史縱橫等材料的分析,讓學生對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識。
二、 運用“教材史料”事半功倍
近兩年來,筆者一直研究“以教材為史料”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的感受到了運用“教材史料”給課堂帶來的變化。
1. 運用“教材史料”,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在我們的課堂中,雖然采用了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等多種新式學習方式,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依然發(fā)現(xiàn)會有很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對教材的理解顯得尤為重要。而如果采用“教材史料”教學,就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去閱讀教材并為了完成教師提出的問題而深入挖掘教材內(nèi)容。
2. 運用“教材史料”,可以讓教師更好的把握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但他們對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會有所偏差。如果教師能夠調(diào)動學生充分挖掘教材的積極性,既能夠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夠讓教師更好的把握教學過程,完成教學任務,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史實。教師拋出問題后,讓學生自己從教材中找尋史料作為證據(jù)。例如,《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shù)》一課中,對于“筆墨丹青中國畫”一目的教學設計,我就采取了這種形式。首先提出了問題:閱讀教材,請找出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繪畫成就的代表。學生帶著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逐段解讀教材,找出答案。教師能夠很好的對這一過程進行把握,無需過多的出示材料,學生只要認真的解讀教材就能夠回答問題。
三、 在“以教材為史料”的教學方法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 教師要注意對教學時間的掌控。雖然運用史料教學方法的目的能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分析史料。但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學生對材料的理解程度不一樣,對材料的分析不透徹而導致課堂進度變慢,從而影響教學進度。作為課堂的調(diào)控者,我們應該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到這個問題,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討論發(fā)現(xiàn)問題的時間,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教材史料”的優(yōu)勢。
2. 課內(nèi)課外的有機結(jié)合,需要教師的謹慎選擇。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如何處理教材史料和課外史料的關系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確立明確的歷史觀,我們選擇的史料必須是符合辯證歷史觀的,這樣才能還原歷史事實,讓學生感受真實的歷史。
“以教材為史料”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來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既可以鍛煉學生概括分析史料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同時,也更加便于教師對課堂的調(diào)控。無論是課改前還是課改后,我們的教學過程都是離不開教材的,我們采取哪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都是透徹理解教材。如果我們能夠充分的利用好教材,對于歷史教學來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