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姿君
今年8月下旬以來,“羅興亞人”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但大部分人對“羅興亞人”這一群體的歷史缺乏清晰的認知,國際社會對“羅興亞人”到底是緬甸若開邦的原住民還是外來移民,也無定論。筆者曾在緬甸留學,近兩年來也多次到緬甸境內以及中緬邊境實地調研,不斷升溫的“羅興亞人”也成為筆者在與緬甸各階層人士交流過程中繞不開的話題,而且緬甸民眾也很想讓外界更多地了解他們的看法,而非簡單地從掌握著話語權的西方媒體上獲取信息。
“羅興亞人”譯自緬語“Rohingya”,但緬甸政府并不承認“羅興亞人”這一稱呼,而稱其為“Bengali”,即“孟加拉人”,意指這些“羅興亞人”是從孟加拉國來的非法移民。本文用“羅興亞人”僅為行文方便,不代表筆者預設立場。關于“羅興亞人”從何而來,“羅興亞人”自身和緬甸政府、軍方、民眾的說法截然不同?!傲_興亞人”自認為是孟加拉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混居的后裔,宣稱在緬甸若開地區(qū)居住的歷史已超過1000年,并強調“Rohingya”(“羅興亞人”)一詞與“Rakhine”(若開)一詞相似,就體現(xiàn)了“羅興亞人”與若開的歷史淵源。但無論“羅興亞人”自己怎么看,緬甸政府、軍方、民眾對該群體的身份認定卻是在相反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且明確,即“羅興亞人”不是若開邦的土著民族,而是來自孟加拉的移民,其中最重要的證據(jù)就是1931年英國殖民政府的人口普查表中并沒有“羅興亞人”這一名稱。此外,緬甸政府和民眾一致認為,“羅興亞人”這個詞是20世紀50?60年代才出現(xiàn)的,是緬甸境內的孟加拉穆斯林為了爭取公民權而新造的概念。
位于緬甸西部的若開邦在古代建有“阿拉干王國”,該王國最強盛時,其疆域向西包括現(xiàn)孟加拉國吉大港以東地區(qū),東邊曾延伸至仰光附近。1785年1月,緬甸的貢榜王朝派兵征服了“阿拉干王國”?!鞍⒗赏鯂敝饕叛龇鸾?,其古都妙烏至今仍是一個擁有大量佛教文化遺跡的旅游景點。當然,那里也有一座幾百年前的清真寺,表明穆斯林在阿拉干地區(qū)的活動也有一定時間了,但當?shù)厝苏J為,這并不足以證明穆斯林是當?shù)氐氖谰用褡?,也不足以證明“羅興亞人”是孟加拉人和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據(jù)史料記載,當時定居在阿拉干的穆斯林人數(shù)很有限,多是從事貿易的商人。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zhàn)爭結束后,阿拉干地區(qū)被割讓給英屬印度,殖民當局在此進行農業(yè)開發(fā),將一批孟加拉穆斯林帶到了阿拉干,租賃土地供其耕種,以99年為期。隨著土地開發(fā)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勞力需求增加,更多的孟加拉穆斯林被吸引、雇傭至此工作,而本地人逐漸被趕走。土地租賃到期時,阿拉干的孟加拉人已從1826年的3萬增加到1925年的22萬。當時英國駐阿拉干移民官斯瑪特曾記錄,“阿拉干人被來自西邊吉大港的移民擠出了他們的家園,被迫向東遷徙”。從這個角度看,有部分“羅興亞人”確實可能在若開邦生活了幾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軍為了阻止日軍通過阿拉干進犯印度,組建了一支名為“孟加拉V支隊”的武裝部隊,全部由孟加拉穆斯林組成。當英軍敗退印度后,這支武裝卻留在了阿拉干,他們驅趕走本地的佛教徒,從此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二戰(zhàn)結束后,一些留在阿拉干的孟加拉穆斯林還組建了“穆斯林解放組織”(后改名為“穆斯林圣戰(zhàn)黨”)。緬甸獨立后,阿拉干地區(qū)被劃定為專區(qū)(1974年升格為若開邦),“穆斯林圣戰(zhàn)黨”在欲組建穆斯林邦無望的情況下,多次發(fā)動針對緬政府的圣戰(zhàn),襲擊若開邦北部的佛教村莊并控制了若開北部的大片地區(qū),隨后更多的孟加拉人涌入若開邦。緬甸政府軍也對圣戰(zhàn)黨武裝進行了多次圍剿。1971年巴基斯坦分裂,獨立出來的孟加拉國一直陷于人口高增長與經濟社會低增速的困境,更多的孟加拉國貧民向東進入緬甸若開邦尋找謀生機會,今天的“羅興亞人”中有部分新來的孟加拉國非法移民也是事實。
國際社會普遍將“羅興亞人”稱為“難民”,但據(jù)聯(lián)合國公約之定義,“難民”是“某國公民”因為某種原因而被迫“身留其本國之外者”,也就是說難民首先是有國籍者。而“羅興亞人”則不同,緬甸不承認亦不賦予其公民身份,孟加拉國也否認他們是本國公民,所以對“羅興亞人”境遇最合適的定義也許只能是“流離失所者”。自1962年緬軍領導人奈溫發(fā)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后,緬歷屆執(zhí)政者一直想把“羅興亞人”驅逐出境,但孟加拉國拒絕接受。1962年,奈溫軍人政府宣布廢除針對“羅興亞人”設立的馬由邊境特別行政區(qū),迫使大批“羅興亞人”逃離,引發(fā)1964年“羅興亞人”大規(guī)模武裝反抗。1978年,緬甸政府在緬孟邊境的布帝洞和孟都實施名為“龍王計劃”的打擊非法移民行動,導致約20萬“羅興亞人”逃入孟加拉國。1989年,緬甸軍政府在“羅興亞人”聚居區(qū)興建佛教徒定居點,引發(fā)新一輪“羅興亞人”外逃高潮。1991年底至1992年初,緬甸軍隊因為追剿“羅興亞人”反政府武裝而與孟加拉國軍隊在邊境發(fā)生沖突并對峙,導致約26 萬“羅興亞人”逃入孟加拉國。后經國際社會的調解,緬甸政府允許部分“羅興亞人”重新返回緬甸居住,但是嚴格限制他們的活動范圍,這些人只能在劃定的區(qū)域居住和耕作。緬甸政治轉型后,2012年若開邦爆發(fā)了佛教徒與“羅興亞人”之間的大規(guī)模沖突,并且蔓延至全國10多個重要城鎮(zhèn)。2016年9?10月和2017年8月,若開邦毗鄰孟加拉國的布帝洞、孟都和拉德當?shù)孺?zhèn)區(qū)接連爆發(fā)恐怖襲擊,緬甸軍警斷然進行反擊,從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更多關注。
“羅興亞人”問題背后是深重的歷史、民族、宗教、社會問題,多種因素的糾葛、碰撞導致棘手的現(xiàn)狀。緬甸歷屆政府都未能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簡單的驅逐行動導致矛盾不斷激化,局勢持續(xù)惡化。緬甸政治轉型后,重回國際大家庭“懷抱”,社會管制放松,“羅興亞人”問題被國內外廣泛討論,也成為各政治力量爭權謀利的籌碼,緬甸政府面臨著來自國內外、各階層的重重壓力,更加難以抉擇處理。當前,西方國家和伊斯蘭世界在“羅興亞人”問題上向緬甸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但無論是軍人出身的前總統(tǒng)吳登盛,還是被西方譽為“民主女神”的民盟政府當家人昂山素季態(tài)度都是明確和堅決的——不承認“羅興亞人”是緬甸公民。
一位若開族人士在與筆者談及“羅興亞人”問題時,情緒激動地表示,“羅興亞人”的繁育能力讓他們感到恐慌,長此下去,若開邦將會變成“羅興亞邦”。這位若開人士的描述或許有些夸張,但“羅興亞人”人口快速增長、與若開人爭奪生產生活資源卻是不爭的事實。筆者剛剛結束一次緬甸調研之行,見到了緬甸前總統(tǒng)吳登盛的首席顧問吳哥哥萊先生,聊及此事時他表示,目前 “羅興亞人”聚居的若開邦幾個鎮(zhèn)區(qū)中,“羅興亞人”已占當?shù)厝丝诘?6%,若開族和緬族僅占4%,而且這些少得可憐的當?shù)厝舜蟛糠质蔷臁踩藛T、教師、醫(yī)生等公職人員,因為身份和職責所系不得不留在當?shù)?,其他的若開族人因為不愿意與“羅興亞人”相處,能離開的都離開了。當幾乎全世界都在同情“羅興亞人”時,是否也應該關注一下若開邦世居民族的境況。
(作者為云南大學緬甸研究院、周邊外交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