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虹+梁園園
摘要:本論文通過對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的分析,開展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研究,這既回應了我國民族團結教育變革向廣度和深度推進的要求,也是構建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體系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問題及成因分析
由于新疆高職院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往往和多元文化、濃厚的宗教信仰、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水平以及職業(yè)院校自身體系發(fā)育尚不健全、生源素質偏低等錯綜交織,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國外敵對勢力的覬覦,增加了其特殊性和復雜性,使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性面臨著極大考驗。因此,通過對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現(xiàn)狀進行調查了解,分析成因并指出問題所在,對于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理論,總結經(jīng)驗,探索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認識,探究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一、 對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現(xiàn)狀的問題分析
經(jīng)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筆者歸納總結了目前新疆高職高專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并嘗試進行深入剖析。
(一) 部分校領導和教師在認識上存在偏差
通過調查、訪談的數(shù)據(jù)分析得知,大部分學校領導及教師對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意義有正確的認識,能意識到民族團結是立國之本,對處于世界觀形成期的高職高專院校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非常有必要。但也有一部分還是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具體分析如下:
1. 不必開展民族團結教育
認為不必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具體觀點,一是認為學校沒有必要過于強調民族團結教育。二是社會大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如果跟不上,學校教育就顯得很無力,即使學校再重視民族團結教育,教育效果也不能保證。筆者認為,學習民族知識、體驗不同民族文化、懂得各民族間應和諧相處,這只是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基礎要求,而學校開展此項教育工作更為重要的意義是使各民族學生進一步增進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各民族學生自覺的民族團結意識,這是關系到新疆長治久安和跨越發(fā)展,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任務,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
2. 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會增加學校的負擔
個別學校領導和教師認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將會對學校造成一定的負擔。具體觀點:一是認為需要學校投入財力、人力和物力,給學校加大投入負擔。二是認為職業(yè)院校應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專門開設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會擠占課時,影響專業(yè)課的教學進度。三是認為高職學生課外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強化技能訓練,此類活動開展太多會增加學生和老師的負擔。出現(xiàn)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個別學校領導和教師對民族團結教育的性質認識不足。目前以“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民族分裂”為主要內容的民族團結教育已成為新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民族團結教育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寬容、尊重和與人為善等優(yōu)良品質,更有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而這些都能有效促進高職高專學生實現(xiàn)“高素質和強技能”的雙向培養(yǎng)目標。
(二) 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缺乏引導
根據(jù)調查顯示,目前新疆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存在以下不足。
1. 學生的民族知識有限
由調查和訪談的分析可知,新疆高職學生掌握的民族知識比較有限,在新疆由于對各民族在風俗、習慣、語言、文字方面的差異及黨的民族政策了解不夠,學校里同學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產(chǎn)生矛盾的狀況時有發(fā)生。因此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對各民族的民族概況、文化歷史、生活風俗以及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加強了解和學習,才能有助于形成積極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團結意識。
2. 部分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存在問題
在問卷調查中,有30.60%的學生不愿意和不同民族的同學同住一間宿舍,有15.90%的學生不愿意和不同民族的同學結為好朋友。而目前新疆高職高專院校普遍存在不同民族學生同宿的現(xiàn)象。不同民族學生同宿,有利于構建不同民族學生之間和睦相處的人際交往關系。但也可能會由于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慣、脾氣秉性等方面的差異而導致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發(fā)生摩擦。
(三) 民族團結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通過調查,筆者了解到由于部分學校領導及教師缺乏針對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觀能動性,故目前新疆高職高專院校的民族團結教育的成效并不理想,論其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幾點。
1. 部分教師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能力有限
調查中,在民族常識的問卷試題回答上,教師的正確率要優(yōu)于學生。但是對一些涉及民族風俗、文化的問題,如對于哈薩克族、蒙古族禁忌一題,教師的回答也是不完整或不正確的。在問到“您對《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內容了解嗎?”回答了解的教師只占7.40%,有 32.60%的教師回答了解一點,而60%的教師表示根本不知道。關于對黨的民族政策理論了解情況,根據(jù)調查統(tǒng)計得知,50.80%的學校領導和教師選擇對黨的民族政策了解,21.10%選擇了解一些,選擇其他選項的人數(shù)比例占到了 29.1%。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敏感性,做好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教師是關鍵,但目前也是瓶頸。在訪談過程中,一些教師也坦言由于囿于自身理論政策水平,難于把有關民族團結教育的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內容,從而造成對學生指導不力,教育效果不理想的現(xiàn)象。
2. 民族團結教育在學科中的滲透不理想
訪談中,很多教師表示所教科目的教材中很少涉及民族知識,學校有要求時會講一講,但不系統(tǒng),因為又不是考試內容,就簡單講講。也有教師表示,因為專業(yè)課的課時安排得很緊張,再加上自己又不是思政老師,怕講錯,所以也不敢講。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也有個別教師能充分利用有關知識、找到切入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開展相應民族團結教育。比如,訪談中的一位音樂教師,就會有意識地根據(jù)教材內容講一些和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音樂有關的常識,并能借助音視頻和教學課件來激發(fā)學生興趣。
3. 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途徑較單一
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多數(shù)高職高專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意愿并不強,只有40.50%的學生對學校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感興趣,那么如何調動其余 59.50%的學生的興趣是當前新疆高職高專院校教育者們需要去思考的。目前,主題班(團)會、宣講報告會、主題教育活動、課外活動和結對子活動這五種形式,是新疆高職高專院校普遍采用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形式,通過訪談筆者了解,有近一半學生認為所在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做得不好,不豐富,缺乏吸引力。同時,也有相當多的學生表示,對參加民族團結教育講座這類活動,并不喜歡,也沒有興趣參加。在訪談中,筆者發(fā)現(xiàn),高職高專學生更喜歡生動實效的活動形式??v觀目前新疆許多高職高專學校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還是會過多地強調民族團結教育的政治意義和緊迫性,而較少關注和滿足學生所關心的問題,感興趣的方式,可見我們的民族團結實踐工作正脫離著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從而導致了民族團結教育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導致教育實效不盡理想。
二、 對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問題的成因分析
通過以上調查和分析得知,目前新疆高職院校的民族團結教育開展得并不理想。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 對民族團結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qū)
調查中,部分學校領導和教師認為本地區(qū)民族間團結和睦,不需要刻意強調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還有的老師告訴筆者,因為身邊的各民族師生關系一直較好,又沒有出過什么事兒,所以從未想過如何加強民族團結教育這一問題。有位蒙古族老師告訴我:“我深愛我的民族,我只是客觀地評價我的民族。我們這兒的人都相處得非常好。真的,你要相信我。沖突只是很少很少的情況,只是個別現(xiàn)象?!笨磥?,良好的民族團結氛圍,使得很多師生認為沒必要專門開設課程進行民族團結教育。調查中還有一些教師認為本班級沒有少數(shù)民族學生,不需要加強民族團結教育,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民族團結教育是一種預防性教育,而不是遇到問題才“亡羊補牢”,因此強化師生民族團結意識意義重大。
(二) 學校對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不重視
在問卷調查中,只有25.12%的教師選擇學校對所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進行了檢查,30.50%的教師選擇學校對所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不檢查,44.10%的教師選擇不知道。而訪談中,也呈現(xiàn)出一些學校領導政治敏感度不夠,民族事情無小事的觀念沒有深入其心的現(xiàn)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該校對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視不夠。由于學校領導對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在思想上重視不夠,認識不到位,致使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在這些院校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xiàn)象十分突出。在筆者調查的學校中,甚至有一部分班級根本就沒有開展相關活動,而對此學校也沒有相應的檢查督導措施。
(三) 教材建設中對民族知識與民族文化涉及太少
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在培養(yǎng)目標上有較大差異,教學要求和課時分配也有較大不同,當前新疆高職院校進行有關民族團結教育的課堂教學所用教材有一些是沿用普通高校教材,這些教材內容對高職院校學生來說相對深奧、抽象、理論性太強,對高職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民族文化、民風民俗方面介紹不多;且教材從社區(qū)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去拓展素材來源,提煉教材內容,做到更加貼近時代、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心理需要方面不夠,導致高職生無法把握和領會。再加上由于我國的課程長期高度集中和統(tǒng)一,教材大都是全國統(tǒng)一編寫的,即便是在當前的教材中也涉及各個民族文化、生產(chǎn)生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知識,但不系統(tǒng),較零散,而且大多是以漢族人為中心的敘述,多從漢族人的視角以主流話語來描述少數(shù)民族。
綜上,民族團結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而漫長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開發(fā)調動多種教育資源,落實過程,講究方法。我們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對策。
參考文獻:
[1](英)德蘭逖,張茂元(譯).西方社會科學基本知識讀本[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澳)霍爾頓.倪峰(譯).全球化與民族國家[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3]陳永齡.民族同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
[4]頡歡.新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研究[D].喀什師范學院,2011.
[5]譚玉林,青覺.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的內涵、特點與模式[N].中央民族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