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盼
摘要:慈善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吨芤桌の难浴分械摹靶猩品e德”、《云笈七簽》中的“救人濟世”等思想,距今已五千多年,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傳統(tǒng)美德,具有積極健康的價值導向性,是培養(yǎng)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重要教育資源。現(xiàn)在的大學生主要是“95后”,其中獨生子女家庭的學生占大多數(shù),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感恩意識缺失在這部分學生中較為突出,本研究以此展開,并探索了如何利用好校園主陣地,挖掘慈善文化的價值,促進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形成。
關鍵詞:慈善文化;感恩意識;大學生
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我國的慈善文化從先秦時期開始有跡可循,儒家的“仁者愛人,推己及人”,道家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佛家的“今生修善德,來世升入天界”,墨家的“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經過諸子百家的學術爭鳴、歷代思想家的補充完善,慈善文化至今仍然是新時代的重要思想資源,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可以給予諸多啟示。
一、 在慈善文化背景下培養(yǎng)大學生感恩意識的迫切性
在當代,慈善已經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中有許多來自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獲得了來自慈善組織、愛心人士、企業(yè)家等的多種形式的資助,因此,慈善文化與高校之間產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感恩是一名大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情操,可是,在如今的“95后”大學生中感恩意識非常薄弱,甚至缺失。主要表現(xiàn)有以下三個方面:(一) 對父母缺乏感恩之情。古訓有:“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父母不僅給了我們生命,更是將我們養(yǎng)育成人,是最應該感謝的人。然而有學生視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為天經地義。如:某大學生家境貧寒,父親長期臥病在床,母親靠做家政服務有一點微薄的收入,含辛茹苦供養(yǎng)兄妹二人上大學,該生在校期間卻沉迷網(wǎng)絡,在網(wǎng)上借高利貸購買游戲裝備,多次曠課,險些被開除。(二) 對師長缺乏感恩之情?!昂诎l(fā)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表達了歲月慢慢積累,教師辛勤付出。大學生在大學需要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高校教師著眼于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學生專業(yè)培養(yǎng)、品德教育、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很多學生不但不理解,在對教師有一點不滿時,完全忽略了教師的辛勤付出,甚至制造一些負面的輿論。(三) 對社會缺乏感恩之情。對于獲得慈善組織、愛心人士、企業(yè)家等多種形式的資助,許多大學生視為天經地義,竟然還有大學生視他們的慈善行為是故意炒作,不但不心存感激,甚至認為自己為企業(yè)的名譽作出了貢獻。
大學生對于父母、師長、社會本應懷有感恩之情,然而在相當一部分“95后”大學生中,感恩意識是缺失的。但是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要求大學生應該樹立感恩意識。因此,如何有效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是擺在高校面前的課題。
二、 慈善文化在大學生感恩意識培養(yǎng)中的價值
積極、健康、向上是慈善文化的主流傾向,因此,慈善文化在促進大學生感恩意識形成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一) 宣傳慈善文化內涵,強化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認同。慈善文化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慈善文化是指慈善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與慈善有關的意識、活動、規(guī)則等都是慈善文化的組成部分;狹義的慈善文化是指與慈善相關的思想,它體現(xiàn)的是人們的價值觀。要在慈善文化的背景下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首先要讓大學生理解慈善文化的內涵,其中蘊含的高尚品格擁有強大的感染力,能自然而然地喚醒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為大學生感恩意識認同奠定基礎。(二) 學習慈善文化精神,引導大學生的感恩行為選擇。慈善文化精神是企業(yè)、個人、社會組織在做慈善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具有感染力的精神力量,其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具有模范作用,能夠引導大學生將感恩意識具體落實到感恩行為上。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需要有良好的感恩意識,才能擔當起肩上的責任。
三、 慈善文化在大學生感恩意識培養(yǎng)中的實施途徑
(一) 開設慈善文化相關課程。以現(xiàn)有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為基礎,將其與慈善文化合理融合,讓學生能系統(tǒng)地學習慈善文化理論,從而促進更多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形成。(二) 引導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高校應利用好這條途徑,在實踐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通過參加志愿服務,使大學生對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形成感性認識,同時,志愿服務還能豐富他們閱歷,給他們一個將感恩付諸實踐的平臺。(三) 設立“校園感恩節(jié)”,增強感恩的儀式感,利用校園已有的慈善文化元素,可設立“校園感恩節(jié)”。如:我校就有邵逸夫先生捐款修建的“逸夫學術報告廳”,他一生捐贈建設各類教育項目6013個,為社會公益作出了卓越貢獻??梢砸源苏归_,設立“校園感恩節(jié)”,宣傳典型事跡,舉辦與慈善文化有關的系列感恩活動,增強感恩的儀式感,在實踐中不斷樹立大學生感恩意識,從而培養(yǎng)出人格健全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陳東利,邵龍寶.當下中國慈善文化困境與原因探析[J].蘭州學刊,2011,(11):49-5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