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 魏小河
人和人之間最遠的距離是尬聊
前一段時間看了許知遠和馬東的那場對話,感覺挺有意思的。沒想到后來竟然炸了鍋,許知遠被群嘲。我覺得批評的地方,有些是在理的,有些則搞錯方向了。我們太習慣和諧的東西。殊不知,尬聊,也是一種精彩啊。
先說說這個節(jié)目吧。我挺喜歡《十三邀》,第一季基本上每一期都看了。說起談話類節(jié)目,最喜歡的是《鏘鏘三人行》和《康熙來了》,這兩個節(jié)目都有一種自在的氛圍,最主要的是真實。
大陸的話語體系里一直有一種官腔和晚會腔,這種腔調(diào)空洞虛無,說話人滔滔不絕,但沒有什么信息含量。臺灣的藝人,也有一種話語體系,和和氣氣,滴水不漏,同樣沒有什么信息量。他們都知道,說話是危險的,官腔和藝人腔其實是自我保護的手段。多說多錯,但又不能不說,那就打哈哈。
《鏘鏘三人行》和《康熙來了》是少量可以突破這種腔調(diào)氛圍的節(jié)目。事實上,許多主持人自以為是的主持功力,只是在維持一種不尷不尬的和氣氛圍,他們不怎么在乎大家說的是不是真話。修辭立其誠。其實最好的話術,就是真誠的說話。小S那些年聊的八卦和無聊事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她打破了那套僵硬的話語體系,把我們拉回日常,讓我們知道聊天本來應該是這樣的。
《十三邀》不同于上面兩個節(jié)目的地方在于,那兩個節(jié)目是自己造一個場子,請人來。但《十三邀》是許知遠主動出擊,去尋訪他感興趣的人。這種狀態(tài)很有意思,它讓節(jié)目流動起來,拆掉了攝影棚的概念,將談話帶入了更真實的世界。
《十三邀》和上面兩個節(jié)目相似的地方在于,它也足夠真誠。有人批評許知遠做的根本就不是個訪談節(jié)目,因為他搞來搞去都是拿自己的那一套精英分子的觀點去碰撞別人,是通過采訪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確實是這樣,但我喜歡的恰恰就是這一點。
一個中年知識分子,一邊憤怒,一邊焦慮,一邊不喜歡商業(yè),一邊又試圖靠近商業(yè)。許知遠很矛盾,很焦慮,但他沒有掩蓋,而是選擇了暴露。你可以想象一個四平八穩(wěn)的訪談節(jié)目,那或許更符合大家的道德預期,但那不會有這樣的火花。
許知遠自我袒露得太多,這不是一個訪問者應該做的事情。他實際上是一個對話者。他帶著一些問題和好奇,以及偏見,來對話這些人,他必須講出自己的困惑和看法,這就是他做這個節(jié)目的意義和動力。
這幾天也看了陳曉楠做的《和陌生人說話》,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切入這個時代的方式。
我們需要更多的視角。站隊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下面聊聊采訪馬東的這期。
這期節(jié)目讓我想起了《十三邀》第一季的第一期,許知遠采訪羅振宇。他們根本就是兩種人,這兩種人很有可能互相看不起,因為他們所在乎的價值不在一個地方。
許知遠在乎時代精神,在乎思想深度,在乎大眾的人文素質(zhì),很知識分子氣。羅振宇則說自己是個商人,他在乎的是一件具體事情的成敗,他要玩商業(yè)游戲,就下力氣去玩。一個是務虛的,一個是務實的。
馬東當然也是務實那一邊的,他和羅振宇都是通過做事來實現(xiàn)價值的,思慮這個動作在他們看來也許是無意義的。這也是很多人批評許知遠這種光會打嘴炮的知識分子的地方,虛偽,矯情,空洞,但是這或許就是知識分子存在的價值吧,他們總是憂慮別人不在乎的東西。
這顯然是個娛樂時代,馬東說他為95%的人服務就好,但許知遠有一種沖動,他希望剩下這5%的份額能再擴大一點,為什么不能呢?這是他焦慮的地方。馬東站在95%里,對95%的人講話,大家都有共鳴。許知遠是站在5%里對那95%講話,很難互相抵達。
許知遠認同絕對價值,有一些東西就是比另一些東西更好,但馬東不同意,他從人的自我感受出發(fā),我作為接受主體,從一場戲劇和一個節(jié)目里感受到的愉悅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
這也是個老話題,永遠不可能有一方說服另一方。
可能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間的張力,才是一個時代精神質(zhì)量的體現(xiàn)吧。如果一方完全戰(zhàn)勝另一方,都不會有好結(jié)果。
他們就是兩個星球的人,在這次談話里發(fā)生了一次碰撞。碰撞完畢,兩個人大概也不會有什么改變。但我覺得這次碰撞還是挺有意思的,我喜歡談話中的尷尬、停頓、沉默,這些本來就是談論的一部分,還好節(jié)目沒有剪掉。
再聊聊馬東和許知遠這兩個人。
許知遠在節(jié)目里表現(xiàn)得焦躁,自戀,傲慢,不那么討人喜歡。
相比之下,馬東始終包裹得比較嚴密。他在鏡頭面前很自如,很有把握,很篤定,他和年輕人站在一邊,做年輕人喜歡的內(nèi)容,他的焦慮是什么呢?他有什么感到不安的東西嗎?
我對這個感到好奇。我相信一個人不可能沒有這個東西,只是他不想跟許知遠說,或者他不想跟任何人說。
許知遠沒有辦法打開他。
不過,其實這種尬聊也是有信息量的,并且信息量并不比暢快的溝通要少。這本來就是一條裂縫,那么就呈現(xiàn)裂縫。不要那么急于做道德評判,就像不要那么急著沖電視里的角色嚷嚷好人壞人。
既然看了那么多《奇葩說》,大家應該知道,其實最難的是你要去了解你不認可的那一部分,而如果你真的去了解了,會發(fā)現(xiàn),那并不全是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