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彥
摘要:帶鉤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物。人們在使用把玩過程中,賦予了帶鉤許多文化內(nèi)涵。如:服飾文化、禮儀文化、銘文文化、巫術文化、成語文化、收藏文化等。這些帶鉤文化給我們增添了知識和樂趣。
關鍵詞:帶鉤 文化 趣談
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我國古人使用帶鉤的歷史,起碼可以上溯到五千年以前。而其中最具說服力的,就是在良渚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玉制帶鉤。從形制上看,是扎系腰帶之用。古時的帶鉤就像現(xiàn)在的皮帶卡。帶鉤的用料有金、銀、銅、鐵、玉等材質(zhì),其制作有鑄造、雕刻、鑲嵌、金銀錯、鎏金等工藝。由于高檔帶鉤用料的貴重性和工藝的復雜性,古人在長期佩戴把玩過程中,賦予了帶鉤許多文化內(nèi)涵。本文試從帶鉤的服飾文化、禮儀文化、銘文文化等方面做一介紹。
一、帶鉤服飾文化
帶鉤的使用起源服飾裝束的便捷。帶鉤與服飾的進化發(fā)展有著緊密聯(lián)系,商周時期普遍在上衣外面系帶,帶有兩條,一為絲帶,一為革帶,有時革帶在里,絲帶在外,用于系飾飾物,二者并行。 古人用帶鉤束帶,帶鉤入孔的主導方向是由右向左,左手執(zhí)帶,右手執(zhí)鉤,將鉤首掛入帶孔。帶鉤有束帶和佩掛兩種用途,束系革帶的帶鉤一般都用長鉤,有一定的弧度;用于佩掛的帶鉤造型都比較小,多是水禽形和琵琶形。隨著考古資料的充實,逐步提出了“佩器鉤、佩物鉤、襟鉤、劍鉤、衣鉤”的概念。這也為小型帶鉤的用途找到了理論依據(jù)。
古時有方領的直裾長衣,因方領處有一伸出的衣片,為了避免衣片下垂敞胸露懷,古人可能在右肩釘一個扣或者環(huán),在右襟上綴一帶鉤,用帶鉤和右肩部的扣或環(huán)連接,那些超小型的帶鉤推測應作為襟鉤或紐扣使用。
佩掛用鉤常用作鉤掛武器和其它器物,考古證實的有劍、刀、削、弩。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小帶鉤發(fā)現(xiàn)很多,這與當時盛行佩劍之風不無關系。古時無衣袋,常另佩小囊盛放隨身雜物,佩掛用鉤有時與銅鏡、銅印、銅幣一起出土,當為鉤掛此類物品所用。
二、帶鉤禮儀文化
帶鉤既是使用品又是裝飾物。隨著制作工藝和審美情趣的不斷提高,部分高檔精品帶鉤成為禮品、陳設品、奢侈品。舉例如下:1、帶鉤成為一種貴重禮品。據(jù)《史記·列傳·匈奴列傳》記載:漢孝文皇帝為搞好與匈奴的關系,在贈給單于禮單上一件黃金帶鉤位在其中?!啊S金裝飾的衣帶一件,黃金帶鉤一件,繡花綢十匹,錦緞三十匹……”。古時達官貴人、親朋好友之間互贈帶鉤,用來聯(lián)絡感情、發(fā)展友誼。2、 戰(zhàn)國湖北江陵望山1號楚墓出土有一件特大長牌形帶鉤,長46.2厘米、寬6.5厘米、厚0.5厘米,鉤體嵌金絲和金片為鳳鳥紋,鉤首為龍頭形,用金絲金片作龍眼龍眉,是名副其實的鉤中之王。這枚帶鉤顯然不是使用品,估計是置于案幾上的陳設品。3、《淮南子·說林訓》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與環(huán)帶一也”。在當時就是身份地位和時尚的象征。
三、帶鉤銘文文化
帶鉤上的銘文是用金銀錯工藝或直接鑄刻在鉤體上的。這些銘文有表示紀年款的,如江蘇丹陽東漢墓出土的帶鉤自銘:“永元十三年五月丙午日鉤”,有表示吉祥語的,如北京延慶軍都山東周山戎墓中出土一件錯金銀鳥獸狀帶鉤,帶鉤底部錯金銀“丙午鉤,君高遷”六字銘文。有表示愛情信物的,近期《國寶檔案》就介紹一件帶鉤:如揚州江陵王墓出土的合符帶鉤就鑄有銘文:相思勿忘(大意是)。有些帶鉤還有辟邪銘文,如:山東臨淄齊國歷史博物館藏的一件,神人抱魚帶鉤,背面有銀絲鑲嵌的銘文“丙午鉤口含珠手抱魚”九字。
四、帶鉤巫術文化
大量考古和人類學的材料向我們表明,在遠古時代巫術觀念和活動曾滲透到人類生產(chǎn)生活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各個方面。借助想象的超自然力量,通過繪畫雕刻、符號等在心理上去戰(zhàn)勝對方。因而在那時制作的一些帶鉤上,也體現(xiàn)了巫術文化思想,所以人們喜歡佩戴那些兇禽猛獸形、骷髏形、神人形帶鉤借威壯膽、驅(qū)鬼降妖以示避邪。
先秦時代人們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所以要插艾葉、喝雄黃酒、配香囊,用于驅(qū)邪辟邪。而在這一日鑄鏡造鉤(丙午鉤),也都有辟邪的用意,實際也是寄托了一種平安的期冀。唐冶澤先生由研究云陽縣舊縣坪神人食魚帶鉤入手,認為相關的幾件類似帶鉤上的神人都是鴟面、鳥喙、雙翅,兩手抱魚,文字也都相差不多。這個神人屬于形象兇惡者,都具有鎮(zhèn)邪驅(qū)魔的用意。[3] 亦可在漢史中見到“詔令賜鄧遵金蚩尤辟兵鉤一”。這樣的記載,知道當時的古人,不僅視蚩尤為神,而且還將他的形象鑄在了帶鉤上,并認為佩戴這種鉤可以避兵護體。
五、帶鉤成語文化
帶鉤的文化意義遠超出它的使用價值。古代圍繞帶鉤的成語典故不勝枚舉。如:《莊子·知北游》“于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比喻勸人專心致志做事;《升庵詩話》(明·楊慎)“孔子辭廩邱,終不盜帶鉤?!辟潛P了孔子對待取舍的高行態(tài)度;魏文帝曹丕《與王朗書》“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巴蜀之鉤。此言難得之貴寶,不若易有之賤物。”將貴與賤對比,將難得與易得之物對比,在他看來與其追求很難得的寶物,不如求取容易得到的實用之物?!肮苤偕溷^,桓公以霸?!保ā妒酚洝x世家》)帶鉤還涉及到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春秋時齊桓公不誅射殺自己的管仲,反拜為相,富國強兵,如果不是那枚小小的帶鉤,人們很難想像齊國乃至春秋的歷史會被改寫。
六、帶鉤收藏文化
收而鑒者福,藏而賞者壽。不管收藏也好,古玩經(jīng)營也好,我認為都是一個知識積累和自身修養(yǎng)提高的過程,只有將真品把玩出感情的人,才是最具鑒定權威的人。
搞收藏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買所謂藏家的東西,也要擦亮眼睛,藏家也有贗品。2、不要用檢漏的心態(tài)買東西?!爸灰獤|西好貴了還能貴”(中國藝術品藏家及古董商張宗憲先生說)。3、“不用買多,但要買好”(世界著名文化藝術品經(jīng)紀人、倫敦古董商埃斯肯納茲說)。4、收藏一要眼力,二要財力,三要迫力。
收藏也講緣分,是你的東西,轉(zhuǎn)八圈也跑不了,不是你的東西轉(zhuǎn)眼就不見了。收藏之前,擁有財富最快樂,收藏之后擁有真精稀藏品最快樂。收藏是一種充滿酸甜苦辣味道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搞收藏要逐步達到愉悅心情、提高素養(yǎng)、增長知識、積累財富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收藏界》2015年第四期。
[2]《魯迅全集》《呂超墓出土吳郡鄭蔓鏡考》
[3]唐冶澤《重慶三峽庫區(qū)新出土神人手抱魚帶鉤考》《中原文物》 200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