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超
摘要:本文從中德兩國的音樂課程設置、課程理念、教學目標等方面對中國與德國的基礎音樂教育進行了比較研究,通過大量數(shù)據(jù)論證了“中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音樂)”的主要性與必要性,擬從德國音樂教育理念如何影響中國基礎教育對比分析。闡釋從中國音樂基礎教育經(jīng)過改革與發(fā)展之后,音樂課在基礎教育中所起的角色,為素質教育起到了哪些作用。
關鍵詞:中國;德國;音樂;基礎教育
1.德國音樂教育體制開始對中國音樂教育產(chǎn)生影響淵源
在近代史上,德國學校音樂教育對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1898年,康有為上書光緒皇帝,請辦學校即是以德國學制為模式,其內容包含了“歌樂”一科。他提出“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制”而日本的音樂教育亦是在明治維新實行西化效仿德國模式;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啟超,受日本音樂教育的啟發(fā)極力強調音樂對思想啟蒙的重要作用,積極提倡在學校中補充音樂課,發(fā)展學校音樂教育,他指出:“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教育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對中國音樂教育影響甚大的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積多年留學德國,考察德國教育體制之經(jīng)驗,結合本國國情提出他的美育主張,并親自擔任國立音樂院院長;以沈心工、李叔同為代表所推動興起的學堂樂歌,亦采用了舊曲填詞的方式(曲調多為日、歐、美等國的)介紹了歐洲和日本的各種歌曲體栽,把群眾歌詠方式引進中國社會生活;另一留德學人王光祈著書立說,系統(tǒng)介紹了德國音樂教育與音樂生活,(著有《德國國民學校與唱歌》、《德國人之音樂生活》等;以蕭友梅為代表的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家則系統(tǒng)地引進了德、奧等歐洲音樂理論和教材(著有《普通樂學》、《和聲學綱要》、《鋼琴教科書》等。這樣,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直接地或者間接地在體制、思想、內容、方式、理論諸方面主要接受了德國以及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方學校音樂教育模式的重要影響。
四十年代的抗日音樂以聶耳、冼星海、鄭律成、呂驥、馬可、安波等人為代表,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畢業(yè)歌》、《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由于20世紀中國的特殊命運,造成中德在音樂教育方面交流的狀態(tài)基本上是中國單方面接受德國的影響。外國列強不斷地對中國進行侵略瓜分,有著民族危亡強烈感受的知識分子意識到國家改革之必要。德國由于當時在教育上的一系列改革,一躍成為歐洲的一個強國。這對當時急于尋求強國之路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好的榜樣。所以,不少有識之士主張音樂教育效仿德國,以利于改造國民素質,實現(xiàn)強國的目標。建國以后,五十年代的勝利歌聲,“大躍進”時期的浮夸歌曲,曲折前進的歌曲創(chuàng)作,“語錄歌”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歌曲創(chuàng)作,歌曲創(chuàng)作的復蘇與開拓,通俗歌曲與流行歌曲的發(fā)展。
2.中德音樂基礎教育課程理念模式比較研究
中國音樂基礎教育理念:
在中國,中小學的音樂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必修課,音樂課程的性質主要體現(xiàn)在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三個方面。
而在德國,音樂是德國人生活和生命中重要的部分,德國人對音樂有著深厚的造詣和豐富的情感,這是音樂長期熏陶的結果。德國人認為,只有音樂課才是惟一把人作為一個總體進行綜合培養(yǎng)的課程, 它對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意義。
實際上,在審美性和實踐性上,中國和德國的音樂課程的性質是統(tǒng)一的。不同的是,中國課程性質中的人文性,主張注重音樂中的文化視角、思想情感和民族精神,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
德國音樂教育基礎理念:
德國決定普通學校音樂課的原則為以下幾點:1、每一個人都有權要求得到音樂教育,所以,為每一年級,為每一年齡段的人安排有音樂課;2、每一個人都是可培養(yǎng)的(即都能學習音樂),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須得到發(fā)揮;3、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能積極、廣泛地參與到音樂文化之中。
對比研究:
在課程理念上,中國和德國同樣實行的是“美育”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不同的是,中國因為有自己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積淀,有很多屬于本民族獨特的音樂文化,所以在教學理念中提出了弘揚民族音樂,并積極汲取各個國家、民族音樂精華的理念。而德國在教學理念中與中國不同的是,德國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讓學生更積極、廣泛地參與到音樂文化之中。
3 音樂在基礎教育中所取得的作用
多年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都沿用舊的教學模式,教師進教室就整紀律、板書課題、彈起琴、學生跟唱,或是用口教唱。這樣的安排,沒有給學生持久的審美體驗,沒有給他們帶來愉悅感,音樂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達到。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fā)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yǎng),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這些目標要通過精心設計,把孩子們對音樂的一種理解,把孩子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起來。音樂教育的重點不能再放在技術操作上,而要放在藝術表現(xiàn)上,要特別強調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性。
奧爾夫講過:“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一顆音樂種子?!币魳方逃ぷ髡叩娜蝿站褪且屆恳活w種子發(fā)芽。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大眾教育,不是為學生提供未來從事專業(yè)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美國與中國在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音樂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人格教育,這樣的音樂教育可達到的效果要遠遠大于單純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皧W爾夫教學法”重視學生參與,把學生親身實踐,主動學習音樂作為一個教學基本原則,奧爾夫認為“元素性”音樂教育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教學,學生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表演者、演奏者去參與音樂教育。德國是奧爾夫教學法的發(fā)源地,是受奧爾夫教育體系影響最為廣泛的國家,他們把“培養(yǎng)學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作為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目標。與我國的音樂教育相比,德國的音樂教育更靈活、更具有個性化。此外,德國有著良好的音樂氛圍,這樣能使學生在良好的音樂文化環(huán)境中得到發(fā)展,自覺的吸收音樂的精華。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并在活動中體驗音樂的美,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音樂素質,達到健全和發(fā)展全體學生審美心理結構的目的。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推進,教師要轉變角色、學校要真正重視音樂在基礎教育中的作用,也要認清音樂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元素,把音樂課程真正抓起來,讓音樂健康成長。
以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目標。在對音樂本體要素不斷學習的基礎上,深化學生對不同歷史時期音樂風格的把握,從而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現(xiàn)力。德國音樂基礎教育在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上有其獨特而有效的見解和方法,它以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為宗旨,不僅得到世界各國同行的高度贊譽,更深得少年兒童的歡迎和喜愛。它從培養(yǎng)人的全面人格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進行音樂教育,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由于各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教育制度和學生的條件特點都不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我們在借鑒時,應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人的傳統(tǒng)理念慢慢發(fā)生轉變,家長和孩子逐漸注重于主觀能動性,重視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教育制度上面,需要至上而下的教育改革,這個過程不會是一蹴而就的。
對于國外音樂教育方法,我們既不能盲目崇拜、生搬硬套,也不能忽視它的重要性。每個教育體系有其側重點,如果我們能夠廣泛地有選擇地吸收其精華和優(yōu)勢,再結合我們的現(xiàn)實情況進行改革,揚長避短,必定能夠促進我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中國本土化進程初探 曹青 南京藝術學院
[2]傅利民著.音樂論文寫作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卡爾·奧爾夫和他的創(chuàng)作[MJ].第3卷:277頁。轉引自李姐娜、修海林、尹愛青編著.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9
[4]謝嘉幸、楊燕宜、孫海著. 德國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5]孫培青著.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于潤洋著.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