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銷員之死》是美國現(xiàn)代劇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該劇一經(jīng)上演便引發(fā)強烈反響,震動了美國的戲劇界。該劇的成功與劇作家對表現(xiàn)主義和象征主義手法的熟練運用是密不可分的。
關(guān)鍵詞:阿瑟·密勒;《推銷員之死》;表現(xiàn)主義;象征主義
作者簡介:宋正元(1982.1-),男,湖南會同人,苗族,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5--01
一、引言
《推銷員之死》是美國現(xiàn)代劇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該劇于1942年在美國紐約上演,該劇一經(jīng)上演便引發(fā)強烈反響,震動了美國戲劇界。阿瑟·密勒也憑此劇獲得了普利策獎。阿瑟·密勒是一位善于描寫社會問題的現(xiàn)實主義劇作家,然而,他在創(chuàng)作劇作時也經(jīng)常運用象征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手法,以使作品主題深刻,發(fā)人深省。
二、表現(xiàn)主義手法的運用
表現(xiàn)主義手法的運用,推動了《推銷員之死》一劇的故事情節(jié)順利發(fā)展,有利于揭示故事主要人物之間在思想上以及情感上的矛盾與隔閡。劇本故事前后延續(xù)一天一夜,但作者利用主人翁威利的幻景,把威利一家的主要矛盾以及引起矛盾的主要原因交待得一清二楚。例如,作者利用閃回鏡頭,描述了威利年輕時候?qū)ζ拮硬恢业氖聦?,而這一幕正好被兒子比夫撞見,兒子對此事一直耿耿于懷,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到外地漂泊流浪。比夫選擇逃避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一方面他不能跟父親針鋒相對,因為那樣會讓父親無地自容、傷其自尊;而另一方面,他也不能把父親的丑事告訴母親,因為那樣會讓母親傷心欲絕;父親威利因為自己的丑事被兒子撞見而羞愧難當,因自身的原因使兒子從此一蹶不振而心痛不已,因自己對妻子不忠而內(nèi)疚萬分。于是他在現(xiàn)實中自暴自棄,在虛幻中自得其樂。妻子琳達是一位賢妻良母,她想讓丈夫擺脫虛幻、逃離痛苦,但威利已是泥足深陷、難以自拔。于是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丈夫走向毀滅而愛莫能助。通過一系列表現(xiàn)主義的心理描寫,密勒把威利一家的隔閡、矛盾以及他們面臨的危機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和觀眾面前。密勒的這種表現(xiàn)主義手法不但細膩地描述了主人翁的內(nèi)心活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還在心理描寫的基礎上揭露了社會上存在的問題,賦予作品社會意義,使推銷員這一形象深入人心。后來人們把他的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稱為“社會表現(xiàn)主義”。
三、象征主義手法的運用
在《推銷員之死》中,威利一心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番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留下一份豐厚的家業(yè),為兒子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劇中多次出現(xiàn)威利試圖購買一些種子想要在后院種出一些蔬菜。劇中的購買種子、播種以及等待開花結(jié)果象征威利一心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憑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一番事業(yè),成為兒子心目中的英雄。然而,其實他自己也意識到這只是他一廂情愿的想法,他時常感到有一把無形的枷鎖束縛著他,使他不能施展才能。例如在第一幕中,威利發(fā)現(xiàn)房子周邊高樓林立,自家后院終日照不到陽光,連蘿卜都種不活。妻子也提醒過他,后院陽光不足,植物難以生長。這里的高樓林立、陰影籠罩象征著資本主義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說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國夢并不適合每一個人,尤其不適合普通人。威利一生兢兢業(yè)業(yè),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他老了失去了利用價值的時候,老板便無情地把他解雇了。在這種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普通人是沒有出路的,也許只有死亡才是解脫的唯一方法。
威利一生都在做著那個不切實際的美國夢,雖然他在潛意識里知道后院根本長不出莊稼,但他并不死心。他一次又一次地想著去買種子,就連在他被老板解雇之后都沒有忘記去買種子,他迫切地想要種出點東西,給兒子留下點實實在在的家當。然而,當他意識到自己撒下的種子永遠都不可能開花結(jié)果的時候,他決定用自己的死亡去換取兩萬元保險金,作為自己留給兒子的最后禮物。
威利最后種下的是自己的生命,然而,誠如他在后院種下的種子一樣,他的美夢——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兩萬元保險金并以此作為兒子比夫發(fā)家的資本——永遠也不能實現(xiàn)。
另外,叢林中的熊熊烈火象征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嚴酷以及威利所面臨的艱難處境,它就像是威利的催命符,時時刻刻在提醒著他時間緊迫,催促他盡快采取“行動”。
最后,劇中的絲襪是威利對妻子負心的證據(jù),也是威利對兒子負疚的根源。妻子琳達在家縫補舊絲襪,舍不得買新的,而威利卻給情婦買漂亮的新絲襪,而這一幕正好被兒子比夫撞見,于是父子之間產(chǎn)生了永遠也無法彌補的鴻溝,威利在兒子心目中的偉大形象頓時化為烏有,兒子憤怒地喊出:“你這個騙子!”
四、結(jié)語
阿瑟·密勒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的社會劇作家,在其代表作《推銷員之死》中,他別出心裁地融入了表現(xiàn)主義和象征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威利一生的起起落落,清晰地描述了威利一家的矛盾根源和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幻本質(zhì),嚴厲地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利益至上”的殘酷現(xiàn)實。
參考文獻:
[1]Bigsby, Christopher. 2001.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ourse, Joan. 1997.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and All My Sons [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阿瑟·密勒,1986,悲劇與普通人[J].外國文藝(5):88-89.
[4]周維培,1999,當代美國戲劇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