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蓮
[摘要]目前在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以教教材知識為重點,加上教學評價目標和評價方法單一,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致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逐漸下降,教學效果較差。本文就這些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教師 教材 學生 評價 教育技術
在今天的中學英語課堂中,許多教師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但是目前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
《新課標》教材中的每個單元相對獨立,分別圍繞一個具體的話題展開,很多話題很新,有些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教學觀念還只停留在關注教材所呈現的語言知識的層面,不深入挖掘這些語言項目所蘊涵的隱性的課程資源,而這些隱性的課程資源,恰是新課標所倡導的:而有些教師能夠認識到挖掘教材中隱性的課程資源,但是有時挖掘地過深,超過了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導致實效性較低。1.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增減。在教材使用過程中,教師可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使之更貼近高中各年級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實際認知水平。
2.替換教學內容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對教材中不太切合實際的內容或活動進行替換。
3.調整教學順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提高教學效果。比如,現實生活中發(fā)生了某件重要事情,教材中有一個內容相關的單元,如果在延續(xù)性和難度等方面不會給該學段的學生帶來太大的問題,教師就可以提前教授該單元。把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
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的現象還嚴重地存在著。大多數學生以做習題為主,重“筆頭”練習,而輕“口頭”練習,有的教師認為在課堂上給學生時間思考,不僅浪費課堂時間,而且他們的結論往往是不全面、不透徹的,甚至會給其他學生造成誤導:還有的教師是怕學生說不出或說不準,擔心讓學生任意說控制不了課堂,怕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進度,就索性把答案或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本該由學生自己去思考、歸納和總結的知識,全部由教師“直接告訴”。長期下去,學生就有了依賴感,不愿自己動腦去思考,更不想開口“說”英語,思維也就停滯不前了。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教師在教學中最主要的作用應體現在設計教學過程及課堂的調控能力上,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幫助他們發(fā)現問題,引導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同時可以用“設疑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思維,英語課上應增加設疑的份量和比重,教師步步設疑,可將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可使學生的“學”從被動變?yōu)橹鲃?,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另外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余地,一節(jié)課要注重的是“效果”而不是進度的快與慢。
三、評價目標和評價方法的單一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評價只關心教師的活動對學生最后學習的結果,而且通常是簡單的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在這種自上而下的單向評價中,學生關心的更多是考試成績而不是學習過程,致使許多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僅限于考試和升學。這種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理解力、記憶力方面的評價,導致學生只重視對語言知識的記憶與背誦,而對學生的其他方面如交際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評價甚少。而單憑一紙試卷是不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程度的,尤為嚴重的是這種評價也容易造成學生被動、消極地對待自己的學習活動,不利于學生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也不利于英語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
長期以來,這種機械化、程序化、缺乏活力、過分追求分數、只注重結果的評價模式,造成不少的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學習成績每況愈下,甚至有的學生干脆放棄。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改革這種舊的評價模式,采用更積極的評價方法,也是目前每位教師的主要任務。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的動機和自信心,培養(yǎng)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可實施形成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靈活多樣,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甚至還有家長參與評價。
四、現代化教育技術在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得不到廣泛的使用
近年來現代技術教育迅速發(fā)展,并得到充分的利用,但在農村英語教學中的使用還存在的問題。
1.大部分教師難以及時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現代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操作理論。一方面,大多數學校學術書刊少,“請進來,走出去”的交流機會也少,教師進修提高的環(huán)境不佳。另一方面,學校信息技術網絡化和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的建設比較滯后,導致教師資料采集困難,備課時投入的人力、財力和精力過大,未能充分發(fā)揮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學的作用,從而在教師中形成畏難情緒,影響了現代教育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推廣。
2.學校領導和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水平和應用能力直接關系到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F在,不少學校在推廣現代教育技術時存在一些誤區(qū):一是“用”,但目的是為了“評優(yōu)質課”、崗位競爭或晉升職稱,功利思想明顯;二是“不用”,電教設備束之高閣、無人問津,依然是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支撐著課堂教學;三是“不會用”或“用不好”,有些教師不會操作電教設備,不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
如何在經濟不發(fā)達、教育有待加大投入的地區(qū)推進英語教學現代化呢?我們認為,要從實際出發(fā),因校而異,分類規(guī)劃,分步推進。首先,要構建資金投入的保障機制,以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為主,調動學校合法自主籌集資金的積極性,鼓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多渠道籌措經費。其次,要經常性開展“送教下鄉(xiāng)”活動,向教師展示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無限魅力,推動農村現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第三,要扶持農村薄弱學校建設,加快發(fā)展速度,逐步提高和推廣現代教育技術。
以上是當前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當然也還有其他的問題,例如沒有廣泛的語言環(huán)境等。我認為只要教師在教學中能突破教材束縛,加強英語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正確的教學觀,對每個學生做出適當的評價,就能適應新課改要求,把英語教學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