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寧
【摘要】語文能力主要包括聽、說、讀、寫這四種基本能力。而聽障兒童本身聽不到,加之由此而直接導致的“說”的障礙,僅存的也就只有讀和寫了。因此,聾校的語文教學必須補償聽障兒童的語言缺陷,形成和發(fā)展他們的語言文字能力,即聽(看) 、說(口型) 、讀、寫能力。
【關鍵詞】幼兒教育聽障訓練讀寫情境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語文能力主要包括聽、說、讀、寫這四種基本能力。而聽障兒童本身聽不到,加之由此而直接導致的“說”的障礙,僅存的也就只有讀和寫了。因此,聾校的語文教學必須補償聽障兒童的語言缺陷,形成和發(fā)展他們的語言文字能力,即聽(看)、說(口型)、讀、寫能力。要充分利用聽障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聽障兒童的生活實際去學習語言。
一、創(chuàng)設讀寫情境
讀寫訓練首先要選好題,選題要從生活交往中來,才能真正體現實踐性、應用性和生活性。如何在課堂特定封閉的環(huán)境中再現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模擬現實不失為一條可行的方法。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情境,為讀寫訓練構建必要的環(huán)境和氛圍,這是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借助歌曲,圖片,視頻資料,使語文課上得格外自然輕松、為聽障兒童回歸生活,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找春天》一課,我是這樣創(chuàng)設言語交際情境的:在音樂動畫《春天在哪里》中,我提出問題“聽(看)了這歡快的樂曲,你想到了什么?”接著,讓學生通過聽音(看視頻)展開想象,最后運用句式“一邊……一邊……”“有的……有的……還有的……”“什么時候,誰在哪兒干什么”來說(寫)句子。當然,創(chuàng)設交際場景不僅僅局限于“渲染音樂”“圖畫再現”,還可運用“實物演示”“表演體會”等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雙重的角色意識,既是讀寫訓練的組織者和輔導者,又是學生口語交際的對象。教師和學生,除了構成教與學的雙邊關系之外,還要像日常口語交際中的某甲、某乙那樣,構成交際關系。
二、明確讀寫目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只有內在動機才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活動?!耙艺f”是外在動機的表現,“我要說”是內在動機的反映。教師要善于從聽障兒童的需要出發(fā),層層推進,步步深化,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
教學《蔣小蕓洗手帕》時,基于聽障兒童聽力損失,喜歡視覺補償,動手操作的特點,我以直觀教學為基礎,把臉盆、水、要清洗的東西帶進課堂,讓聽障兒童先觀看動作演示(洗手帕),再親身動手操作體驗(洗手帕),要求每個學生都體驗一次,體驗過程注意要面向全體。聽障兒童在自己操作的過程中興趣高漲,很高興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來,這樣既將生澀難懂的枯燥文字轉換成貼近生活的切身體驗。又加,深了學生“文字——實踐——文字”的印象,學生樂學。此外,課文用“先……再……然后……最后……”這樣幾個表示動作先后順序的詞語,把洗手帕的過程非常有條理地表達出來。課上我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老師或他人的操作過程,并結合自身操作體驗,思考:你(他)是怎么洗手帕的?引導學生用“先……再……然后……最后……”說一說自己或他人的操作過程。教學中要注意強調敘述的順序和完整性。最后,讓聽障兒童去教其他小伙伴,并記錄下是怎樣教的,教的具體步驟用一段話表述清楚,這樣做,不僅聽障兒童的口語、手語、書面語得到極大鍛煉,而且學生在和他人的互動中,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溝通和交往能力。
三、模仿多練
教材是學習語言的典型材料,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在教學中,我引導聽障兒童模仿課文或課文的某個片段,開展形式多樣的仿寫訓練。比如,在學習了《小蝦》這篇課文后,我組織學生觀察“金魚”的圖片和錄像,圍繞“這些金魚真可愛”這句話,說、寫一段語句通順、意思連貫的話。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看形象生動的多媒體動畫或錄像(小蝦吃食物、活動的樣子),把已熟讀的課文句子復述出來,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上金魚的顏色和樣子,觀察錄像中金魚活動的情形,運用課文及學過的詞語和句子,把金魚的顏色、樣子和活動情形寫清楚,寫具體。最后,通過師生互動、板書提示,邊說邊寫來組織整理所要表達的語句。經過上述一個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步驟,學生就能較為順利地根據黑板所提示的板書,按自己需要表述的內容整理成語句通順、意思連貫的一段話。
通過設計、組織聽障兒童觀察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情境,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語句,進行說(寫)訓練。一方面,加深了對課文語句和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使聽障兒童學會用語言文字表達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類似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在練習中我們要認真處理好觀察、思維和表達的有機聯系,以課文為依據,培養(yǎng)和提高聾生運用學到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相似場景的能力,把已學到的語言和表達結合起來,夯實讀寫基礎。
總之,聽障兒童學習語言任重而道遠,生活是老師,也是檢驗其語言學習的一面鏡子。成功的聾校語文教學必然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