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蒂 陳琛 顧琦,北京聯(lián)合大學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不同的出身,但卻堅守著同一份使命,傳承著同一份希望。有一群孩子,他們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這群人,像天使,默默地守護著這群“星星的孩子”。
以守護為使命
上世紀80年代,高中畢業(yè)的孟維娜已在廣州解放家具廠當上了工會干部,發(fā)勞保用品,寫黑板報......日子一天天逝去,孟維娜總覺得少了點兒什么。1985年,孟維娜偶然讀到了時任中國殘聯(lián)主席鄧樸方的一篇關于人道主義精神的文章,這篇文章讓她的心思活絡起來。"鄧小平的兒子在做這項事業(yè),將來肯定有前途",帶著這樣的想法,其實并不太清楚什么是"人道主義精神"的孟維娜決定開始自己的"人道主義"事業(yè)——殘疾人康復,并將服務人群鎖定在了智障人士。讓生命充滿陽光,“讓智障人士在普通人的社區(qū)里快樂驕傲地生活,發(fā)現(xiàn)和體會自己的價值”一直是孟維娜的一個夢想,也是她創(chuàng)新和努力的精神源泉。正因為有了孟老師,才有了遍及中國的慧靈;正因為有了慧靈,才能讓眾多心智障礙者得到幫助、關懷和尊重。
那些心智障礙人士口中的“郭媽媽”,最早她在郵電器材廠工作,那時在工廠中就可以接觸到一些殘疾人,其中的一位家長是當時愛德基金會的秘書長,邀請郭老師一起加入愛德,希望郭老師負責行政工作,當時的郭老師并不知道她將具體負責什么,但由于工廠的效益日漸下滑,她接受了邀請。最開始郭老師負責機構的財務,慢慢開始更多的接觸到一些心智障礙人士,還專門負責一位學員的接送。至此,郭老師逐漸走上了特教這條道路。
以堅守為己任
有一種力量叫堅守,選擇了堅守,就不懼險惡,就能戰(zhàn)勝脆弱,就會抵制低劣,甚至丑陋。因為,堅守者的心中總有一個最美好的春天,在時時發(fā)出召喚。當面對家人的反對,時間的沖突,她選擇了堅守。郭老師面對家庭她的時間少之又少,但是面對“她的孩子”時她的時間與力氣像是用之不竭。17年,日復一日,每天早上和學員交流一個小時,教他們跳舞、寫字,每天還有專門的時間帶著學員一起運動。郭老師還會親自教他們做手工,編珠子,與他們一起分享通過自己勞動獲得的成果,鍛煉他們自食其力的能力,希望他們盡早走向社會。當學員們出現(xiàn)情緒急躁,有過激的表現(xiàn)時,郭老師及時的安撫他們,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通過郭老師的努力,孩子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他們創(chuàng)辦了肥皂廠,實現(xiàn)了殘障人士的人生價值,讓他們活出精彩。
當面對機構的經(jīng)營困難 ,她選擇了堅守。近20年來,孟老師嘔心瀝血推行智障人士社區(qū)化服務模式,她的目標只有一個——提高智障人士生活品質(zhì)。然而,如今輝煌成績的背后隱藏著很多艱辛以及孟老師作為一名公益人士的堅守。成立早期,廣州慧靈是封閉傳統(tǒng)的機構,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家長繳納的服務費,以及一些基金會的捐贈資助及政府投入,沒有任何對外活動,所以機構經(jīng)營起來異常艱難,多次出現(xiàn)財務危機。但是孟老師并沒有放棄,慧靈逐漸開始創(chuàng)新,開發(fā)新的項目,如今的慧靈是行業(yè)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服務實體,從單一的草根服務機構,向越來越多城市擴張發(fā)展,甚至逐步走向”集團化“。這也使更多心智障礙的孩子得到了幫助,“最幸福的,就是面對著學員?!边@就是孟老師堅守公益事業(yè)20多年的原因。
當面對自身疾病的困擾,她選擇了堅守。楊玉華老師在2005查出丙肝引起的晚期肝硬化。楊老師從說她有多不舒服,總是硬扛著。有一次她在高燒40度的情況下,打完點滴就回到中心繼續(xù)上班。在她坐著的地上,不一會兒就會有一灘水,那是她腿部皮膚感染流出的組織液,她的鞋子里、褲子上全都是濕的。孩子們的家長看到了,心疼的讓楊老師回家休息休息,但是她仍然堅持著。她實在是放心不下孩子們吶!
以傳承為希望
總有一些人會為那些來自星星的孩子們擔心、思考:我走了,我的“孩子”怎么辦?誰來照顧他們?這一絲絲的憂慮都是壓在公益一線老師們心上的堅石,因為他們心中希望公益力量可以一直傳承下去,后繼有人。
2007年11 月中旬,楊老師在急診搶救室度過了她的余生。小牛牛是李家唯一的一個孫子,楊老師視若掌上明珠。在她彌留之際,兒媳婦讓她再睜眼看一眼孫子時,她輕輕的搖搖頭,嘴里輕輕的說“不看了”。然而當經(jīng)常與兒子發(fā)生戰(zhàn)爭的那個家長來看她時,她會清醒的說一句:“別老打孩子”,之后又陷入昏迷。她將自己的后半生獻給了智障兒童康復事業(yè),臨終昏迷之時喃喃之語也是孩子們的名字。她放心不下孩子們,她總說“我不想死,我死了他們怎么辦呢?”為了安慰她,兒媳婦隨口說“您放心吧,肯定會有人管的,大不了還有我們呢?!?/p>
2008年1 月4日晨,楊玉華老師因呼吸衰竭不幸去世。
去世后,李寧夫妻繼續(xù)維持著康復中心的工作。由于他們把精力都放在了中心,更是無暇顧及到兒子了。所以楊老師走后,看到母親為了康養(yǎng)中心的孩子們而承受過的種種艱辛,兒子兒媳一致決定不再繼續(xù)這項事業(yè),于是將原弱智兒童康復中心注銷了,原來康復中心的孩子們都安置到其他殘疾兒童康復機構去了。但是,能去其他康復機構的都是些12歲以下的兒童,13歲以上的那些重度殘疾青少年沒有機構愿意接收他們。有的家長說他們也去過一些其他機構,說那里的收費貴,他們家庭承受不起;有的說他的兒子曾經(jīng)去過某某機構,去了一個月,孩子腦袋縫了3次,孩子一聽說要去學校就大哭大鬧,自從來到康復中心后,孩子自己下車,自己走進去,還擺手跟爸爸再見,嘴里說著含糊不清的話,好像是說“爸爸再見,路上小心一點,早點來接我之類的話”。中心孩子們的父母一致認為對李寧從2005年至他媽媽去世后的這段時間的接觸,讓他們對他的人品和德行非常信得過,于是商量決定,請李寧老師繼續(xù)他媽媽的事業(yè),給重度殘疾青少年一個家。于是,2008年5月,在原“北京市朝陽區(qū)弱智兒童康復中心”家長們的資助下,在北京市朝陽區(qū)殘聯(lián)領導的支持下,由楊老師的兒子李寧出資成立了以重度智力殘疾及重度肢體殘疾青少年和成人為服務對象的民辦殘疾人服務機構,為紀念楊玉華老師,取名 “北京市朝陽區(qū)玉華殘障人士康養(yǎng)服務中心”,延續(xù)楊老師未競的事業(yè),給這些弱勢群體一個溫馨的家。
郭老師也以另外一種形式傳承著這份事業(yè),在她堅守的這17年里,也培養(yǎng)出了無數(shù)像她一樣優(yōu)秀的特教工作者,他的學生沒有一個半途而廢,全部都堅持在特教一線。同時郭老師也對大學生志愿者提出了期望,希望我們年輕一代也能有著一顆公益的心,懷揣著對公益的熱情,并且堅持下去。
對于這些從事著公益事業(yè)的老師們,開始無疑是困難重重,途中也是充滿荊棘,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放棄。是他們點燃了心智障礙者的希望,因為他們一直牽掛著這些心智障礙的孩子們。正是因為有很多像這三位老師一樣投身公益事業(yè)并且一直堅守的人,才使得心智障礙人士得到了關注,得到了更好的幫助,讓心智障礙人士有了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