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強
【摘要】列寧對立憲會議的態(tài)度根源于其對革命性質(zhì)的界定。二月革命后,革命新階段介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并朝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性質(zhì),決定了列寧堅持在以蘇維埃為保證的基礎上對立憲會議的支持態(tài)度。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革命利益的至上性又使得列寧解散不服從的立憲會議。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一方面擴大了民主,另一方面又是走向真正民主的必要暴力工具,以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暴力手段解散立憲會議符合社會主義革命利益。但是,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適用階段只能是政治上的過渡時期。
【關鍵詞】列寧 立憲會議 民主 無產(chǎn)階級專政
【中圖分類號】 A8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1.029
尼古拉二世退位后,俄羅斯帝國的君主立憲體制中止運轉(zhuǎn),杜馬臨時委員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執(zhí)行委員會隨即協(xié)商成立第一屆社會內(nèi)閣。依據(jù)新政綱,新政府只是立憲會議召開前管理國家的臨時政府,應立即準備召集立憲會議,由它決定國家治理形式和憲法。
十月革命前列寧支持立憲會議的邏輯
從1917年2月到10月,列寧總體上支持立即召開立憲會議,并堅持以“一切權利歸蘇維?!边@個原則來保證立憲會議的成功。但是,隨著俄國政局和布爾什維克力量的變化,列寧關于立憲會議的論斷也時有細微變化。
從革命爆發(fā)到七月事變,列寧呼吁立即召開立憲會議,堅持以蘇維埃為立憲會議召開的保證。回國前,列寧建議合理利用立憲會議為革命利益服務,使得革命向?qū)崿F(xiàn)國民公會過渡?;貒?,列寧認識到工農(nóng)群眾在革命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蘇維埃已經(jīng)成為直接代表大多數(shù)人民意志之機關的主要形式。列寧認為,這使得立憲會議退居次要地位,也進而提出蘇維埃是唯一能召開立憲會議的政府。然而,列寧此時將蘇維埃與立憲會議并列的提法也表明,布爾什維克的主要政治目標是要將政權轉(zhuǎn)歸直接代表大多數(shù)人民意志的機關,并由其來決定俄國的政治體制。雖然這個機關主要是指蘇維埃,但是也不排除立憲會議成為該機關的一種可能形式。
七月事變直接導致蘇維埃與政府聯(lián)合一致反對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鑒于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以及蘇維埃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叛賣,列寧收回了“一切權力歸蘇維?!钡目谔枺⒄J為通過和平方式贏得多數(shù)已不可能,武裝起義是革命前進的唯一方式。同時,列寧也駁斥了俄國普遍流行的立憲幻想,轉(zhuǎn)而更為強調(diào)立憲會議問題只應當服從于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之間斗爭的進程和結(jié)局。依據(jù)階級力量分析的方法,列寧指出只有無產(chǎn)階級掌握政權,只有全體城鄉(xiāng)貧民擁護這個階級,才能使立憲會議成為國民公會。
挫敗科爾尼諾的軍事政變后,布爾什維克不僅重新獲得了事實上的合法地位,而且加速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和組織力量。列寧認為,俄國出現(xiàn)了革命史上極為罕見的保證立憲會議如期召開的機會,抓住這個良機的前提條件只能是蘇維埃完全掌握國家政權。此外,只要把政權交給蘇維埃,布爾什維克就能夠盡最大努力保證革命發(fā)展的和平道路。伴隨著革命形勢的日益激進,列寧不斷督促黨內(nèi)同志立刻奪取政權。他認為,布爾什維克不能等待立憲會議,只有奪取政權才能夠保證立憲會議順利召開。然而,在爭取更高類型的蘇維埃共和國的斗爭中,由舊制度向新制度過渡的時期,列寧仍堅持可能需要暫時采用既有蘇維埃共和國又有立憲會議這樣的配合形式。
列寧認為,二月革命后的俄國政治局勢處于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的時期。列寧的“四月提綱”除了包含民主革命性質(zhì)的基本內(nèi)容外,還提出建立巴黎公社式的蘇維埃國家,蘇維埃監(jiān)督生產(chǎn)和分配,并國有化銀行和辛迪加。顯然,這些新增的內(nèi)容已然超出民主革命的范圍。但是,“四月提綱”還尚未提出完全消除私有制和剝削這一經(jīng)典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因而,它還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梢哉f,“四月提綱”所標志的革命新階段是某種介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階段。但是,列寧確信,革命新階段無疑會“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正是這種對革命新階段的性質(zhì)和目標的界定決定了列寧對待立憲會議的基本態(tài)度。革命新階段超越民主主義而非經(jīng)典社會主義的性質(zhì)使他呼吁立即召開立憲會議。但是,革命新階段朝向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zhì)又使其堅持蘇維埃政權是唯一能召開立憲會議的政府。
社會主義革命觀點之下列寧解散立憲會議的邏輯
十月革命實現(xiàn)了保證立憲會議順利召開的必備前提,即蘇維埃掌握全部政權。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承諾保證按時召開立憲會議,新成立的工農(nóng)臨時政府(人民委員會)也只具備在立憲會議召開前管理國家的權力。既然蘇維埃已經(jīng)掌握政權,立憲會議的召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那么,立憲會議為何在短短兩個月后遭受到被解散的厄運呢?回答這個問題,同樣需要梳理列寧這段時間對立憲會議及相關事件的具體態(tài)度。
列寧在評價彼得格勒立憲會議選舉中布爾什維克的勝利時說到,如果立憲會議的最終結(jié)果像彼得格勒選舉預示的那樣,那么立憲會議最終會批準人民委員會政府的全部措施。隨后的《罷免權法令》更是堅持,任何由選舉產(chǎn)生的機關必須承認和實行選舉人對代表的罷免權,只有如此才能被認為是真正民主且代表人民意志的機關。這項法令的實質(zhì)目標也是為了馴服立憲會議,保證布爾什維克對立憲會議的控制。因而,布爾什維克支持召開立憲會議的前提,必須是立憲會議服從蘇維埃政權、國內(nèi)戰(zhàn)爭的利益和條件。最后,當列寧認為依據(jù)1917年10月中旬的名單召集的立憲會議已然無法正確表達人民的意志時,他提出,解決立憲會議和蘇維埃之間的危機只能有兩種辦法:其一,立憲會議代表進行改選并無條件承認蘇維埃政權、革命及政策;其二,蘇維埃政權通過革命手段反對以“全部政權歸立憲會議”口號和立憲會議機構(gòu)為掩護的反革命勢力①。
1918年1月5日,斯維爾德洛夫秉持列寧的基本邏輯在立憲會議會議開幕初提到,立憲會議必須承認“即使從形式上同蘇維埃政權對抗也是根本錯誤的”,立憲會議的任務“僅限于全面地討論對社會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根本原理”②。因而,當立憲會議多數(shù)派拒絕討論和批準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通過的《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時,那么布爾什維克就自然不可避免地要退出和解散立憲會議。列寧隨后對解散立憲會議的原因做了完整的解釋:首先,立憲會議從形式上來看并非人民意志的表達者,因為它是按照舊選舉人名單選舉出來的。其次,立憲會議作為全民機構(gòu),除了被剝削階級,還聯(lián)合了剝削階級。然而,在被剝削勞動者的革命之后,全部國家政權只能屬于被剝削勞動者的階級組織蘇維埃。概言之,作為新型共和國的蘇維埃是與資本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中按照資產(chǎn)階級議會制模式建立起來的立憲會議和全民投票根本對立的,蘇維埃政權只召開勞動者代表的會議,并反對一切剝削者以及資本的統(tǒng)治。endprint
十月起義后的最初幾天,列寧仍頻繁使用“工農(nóng)革命”來指稱十月革命。但是,在1917年11月中旬召開的全俄農(nóng)民蘇維埃非常代表大會上,列寧開始公開稱10月起義為社會主義革命。從“工農(nóng)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稱呼的變化表明列寧革命思想中已然發(fā)生了重要而微妙的變化。也正是革命思想的轉(zhuǎn)變從根本上決定了十月革命以后列寧對待立憲會議的態(tài)度,既然十月革命是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那么其他政黨必須同意蘇維埃政權采取的走向社會主義的各項政治和經(jīng)濟措施。在西歐的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援助尚未到來之際,俄國社會主義改造措施實踐的物質(zhì)力量只能是作為無產(chǎn)階級專政形式的蘇維埃政權。因而,必須保持住蘇維埃政權,立憲會議必須服從蘇維埃。當促使立憲會議服從蘇維埃的和平而無痛苦的方法無法奏效,當布爾什維克在立憲會議選舉中處于不利地位,而立憲會議本身又不承認蘇維埃及其采取的各項社會主義性質(zhì)的措施時,那么只剩下唯一的革命方法,即以暴力解散立憲會議。
關于立憲會議的論戰(zhàn):列寧論民主與無產(chǎn)階級專政
考茨基認為,專政的本意是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一個人的獨裁。但是,馬克思的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專政指的是作為一個階級的專政,并非個人專政。因而,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不是一種政體,而是指一種在無產(chǎn)階級奪得政權的任何地方都必然要出現(xiàn)的狀態(tài)”,③只能被理解為“民主基礎上的無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④考茨基堅持,布爾什維克解散立憲會議并試圖以一黨專政代替階級專政,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上述觀點。考茨基解釋道,俄國本身并不存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只是由于在單獨媾和問題上得到軍隊以及人民中廣大群眾的支持,并以未知的歐洲普遍革命為假定,布爾什維克才得以發(fā)動革命并攫取政權。由于在立憲會議中居于少數(shù),布爾什維克就從奪權前呼吁立即召開立憲會議毫無原則地轉(zhuǎn)而廢棄立憲會議。布爾什維克以蘇維埃的專政取代了立憲會議的民主,將蘇維埃這個階級的戰(zhàn)斗組織轉(zhuǎn)變成國家組織,這從根本上是廢棄了俄國人民已經(jīng)爭取到的民主。
與這種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民主化解釋針鋒相對,列寧認為,資本主義性質(zhì)的民主向共產(chǎn)主義發(fā)展,必須經(jīng)過無產(chǎn)階級專政,這是粉碎剝削者資本家反抗的唯一道路。至于無產(chǎn)階級專政和民主之間的關系,列寧提出了三個觀點:首先,無產(chǎn)階級專政使得人民中的大多數(shù)享有民主,它第一次使得民主制度成為窮人的、人民的而不是富人的民主制度;其次,無產(chǎn)階級專政對人民的剝削者實行強力鎮(zhèn)壓并將其排斥在民主之外,這是民主在政治過渡時期中的特殊形態(tài),因為只有通過這樣的措施,才會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之真正完全的民主;最后,蘇維埃是無產(chǎn)階級專政之政權形式、是被壓迫群眾的斗爭機關,它能夠比任何機構(gòu)都更為迅速、完滿和正確地反映出不斷變化的群眾的情緒和觀點,因而蘇維埃民主乃是更高類型的民主。
考茨基以“純粹民主”批評布爾什維克解散立憲會議的行為,指責布爾什維克實質(zhì)上是以蘇維埃的專政取代立憲會議的民主。究其根源而言,考茨基無法理解列寧對革命不同階段性質(zhì)的界定,以及這種界定必然要求的對待立憲會議的不同態(tài)度。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后,即從資本主義社會轉(zhuǎn)向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這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無產(chǎn)階級專政之下的民主包含著兩層含義,考茨基只認識到其第一層含義,即形式上的純粹民主,卻遺忘更為重要的第二層含義,即走向真正民主之暴力鎮(zhèn)壓手段。在列寧眼中,純粹民主(“普選制”)只是對自己任務的理解是否成熟的標尺,而完成任務本身只能依賴暴力性質(zhì)的階級斗爭。考茨基的錯誤在于,他只從形式上看待立憲會議問題,以為極其嚴肅的政治問題可以用投票來解決,忘記了革命的利益高于立憲會議形式上的權力。革命利益只有通過無產(chǎn)階級專政,只有保持住作為無產(chǎn)階級專政形式的蘇維埃政權才能實現(xiàn),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俄國走向社會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因而,當立憲會議拒不服從蘇維埃政權時,通過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暴力手段將其解散也就成為它必然的命運,這也是無產(chǎn)階級專政之下民主第二層含義的相應體現(xiàn)。
結(jié)語
十月革命前后,列寧對待立憲會議態(tài)度的明顯變化有其自洽的邏輯,主要依據(jù)在于對革命不同階段性質(zhì)的界定及其對無產(chǎn)階級提出的不同目標和任務。純粹民主派的指責無視列寧革命社會主義世界觀的完整性,更沒有察覺列寧在具體革命形勢之下的革命思想的轉(zhuǎn)換,因而始終不得要領。但是,我們也需要銘記,無產(chǎn)階級專政只是而且僅僅存在于起迄點明確的政治上的過渡時期。正如孟什維克中派領袖馬爾托夫指出的,爭論的焦點實質(zhì)上不應該是不可避免的專政,而應該是,專政的目的是鞏固自己從而建立一種使得專政永久化的制度“還是相反,盡快地以這個革命階級或幾個階級的有組織的主動精神和自治來代替這種專政”。⑤因此,評價立憲會議的命運,需以列寧革命思想的轉(zhuǎn)變?yōu)榍疤帷V劣谏鐣髁x革命后無產(chǎn)階級專政與民主的關系問題,則應結(jié)合蘇聯(lián)的曲折道路重點來探討專政應當何時結(jié)束以及無產(chǎn)階級專政之后的民主。
注釋
任曉偉:《走向十月勝利的強大紀律保障——十月革命前列寧關于無產(chǎn)階級政黨政治紀律建設的思想》,《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第3~9頁。
[俄]德·阿寧:《克倫斯基等目睹的一九一七年革命》,丁祖永、胡漢英、深法良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第378~379、33頁。
[德]考茨基:《無產(chǎn)階級專政》,葉至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3年,第24頁。
[俄]亞伯拉罕·阿謝爾:《俄國革命中的孟什維克》,北京:中共中央黨??蒲修k公室,1985年,第30頁。
責 編/馬冰瑩
Abstract: Lenin's attitude towards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stems from his definition of the nature of revolution. After the February Revolution, the new phase of the revolution, which was then between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was transitioning to a socialist revolution, determined Lenin's support of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on the basis of the Soviet guarantee.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e overriding interests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turn caused Lenin to dissolve the dissenting Constitutional Assembly. On the one hand,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has expanded democracy;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been an indispensable tool of violence for moving toward genuine democracy.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to dissolve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through the violent acts of the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However, the applicable stage of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can only be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al period.
Keywords: Lenin, Constituent Assembly, democracy,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