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貴
作文教學由怎樣寫轉(zhuǎn)向?qū)懯裁?,是大方向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明確了作文教學的起點,就打開了作文教學生機的大門,但是,我們還可以追問:什么樣的寫作最有效呢?我們需要考查一下當下作文教學的形態(tài)。
所謂“作文教學的形態(tài)”,就是教師如何上作文課,如何引導學生寫作的狀態(tài)。從當前教師上課的情景來看,基本上是跟著考試走。高考是總的龍頭,高考考什么,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教什么,就引導學生寫什么。比如高考考材料作文,我們的課堂上充斥的便是材料作文的教學;高考考話題作文,我們的課堂上便滿是對話題作文技巧的傳授。雖然依據(jù)教材的單元要求,不少教師也進行了一些專題的訓練,但大多是不到位或者效果微弱的。比如講到細節(jié)描寫,我們進行一兩節(jié)有關(guān)細節(jié)描寫的講解和訓練,學生就真的能夠掌握細節(jié)描寫的規(guī)律,就能對細節(jié)描寫有深刻的體悟,就能進行細節(jié)描寫了嗎?這是不言自明的問題,但是我們千千萬萬的教師就是在這樣教作文,我們千千萬萬的課堂就是這樣演繹著所謂緊扣高考的作文教學。我們總是認為,只要講細、講深、講透,學生的作文水平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素質(zhì)就能躍升。其實我感覺,學生在中學階段,沒有一定的有效的(自己愿寫、想寫、認真寫)寫作量,比如10萬字、15萬字的寫作經(jīng)驗的積累,寫作素質(zhì)是很難提高的。就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沿襲的兩周寫一篇作文的情況來看,不要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素養(yǎng),學生的作文恐怕連感覺都沒有。再者課堂上講風熾熱,傳道盛茂,開頭結(jié)尾聲聲入耳,亮點修辭事事關(guān)心,我們從來不寫文章不研究寫作的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其技巧方法一大堆,布起道來娓娓有道,這是不是我們作文教學的狀態(tài)呢?
這樣的作文教學形態(tài),造成了學生不愿作文、害怕作文的狀況。試想呀,我們在課堂上把寫作吹得神乎其神,學生哪個還會寫作文?我們在課堂上規(guī)呀訓呀,要呀求呀,學生哪個還敢寫作文?再者,作文畢竟每周要占用兩節(jié)課的時間,教師也反復強調(diào)作文“半壁江山”的重要,況且作文是一門必須完成的作業(yè),就是不愿意寫也得寫,不愿意交也得交。怎么辦?造假唄,拼湊唄,東抄西摘唄。你不是要亮點嗎?我就多些比喻、排比、擬人等句子;你不是要求深刻嗎?我就裝成哲學家,文章寫成故事加感悟;你不是要求豐厚的文化積淀嗎?我就把李白、杜甫、白居易拿來。這就是當下中學作文的基本現(xiàn)狀。有這樣一件事情,是我在作文教學中遇到的。我首先讓學生寫了一篇500字的自傳,然后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實際,設(shè)計了“農(nóng)村系列”的寫作。我對學生寫作的基本要求,第一是求真——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絕不允許說空話、大話、假話,并有作為學生不能突破的底線。因為我覺得,生活不僅是寫作的基礎(chǔ),引導學生關(guān)注腳下的土地,關(guān)心身邊人的物質(zhì)、精神生活和生命境遇,是一個教師的道德。第二要注意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意、言之有情等。學生在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后,無論對事物的觀察、感悟,還是認識、表達,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有個別學生便向我提出異議:“老師,我們感到這一段時間確實寫作有話可說了,我們的寫作也有了進步,您要求言之有物,要求真實的表達,我感覺我們慢慢在形成自己的風格,但是您反對華而不實,我們寫農(nóng)村的事物,又肯定用不少農(nóng)村的語言才感到夠味。我擔心這種樸實、有情景感的文章,不適合我們的考試,因為我看了不少作文選上的文章,大都寫得很華麗,用了很多古人的例子來吸引人的眼球?!弊非笕A美,想要吸引人的眼球,這似乎構(gòu)成了中學生的一種寫作文化。這種情況的泛濫,嚴重毒化了中學生的寫作心態(tài)。因此我呼吁作文教學的第二個轉(zhuǎn)向,由重規(guī)訓轉(zhuǎn)向重自由。
我們說,教師教學的形態(tài)決定了學生的寫作狀態(tài),教師的教學不是引導、激勵而是規(guī)訓,再加上教學方向的模糊、錯誤,便造成學生害怕作文,虛假作文泛濫的現(xiàn)狀。
回過頭來我們再說,對于學生,什么樣的寫作最有效呢?求真的作文最有效,這是一種真理。潘新和教授指出,“言語活動乃是人的一種精神建構(gòu),是人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他的話深刻地揭示了寫作在塑造人的品格和精神中的作用,是當下寫作認識的新高度。梁啟超先生也曾說:“欲新一國之國民,必新國民之精神;欲新國民之精神,必新國民之語言?!彼舱J識到了語言寫作的塑人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有個性的表達”,個性表達的基點同樣是真實,所寫事物的真實,語言表達的真實。因此我們說,虛假的語言寫作,對學生的個性表達,不僅沒用、沒效,而且有害,從大的方面來說對塑造民族的精神有害,我們必須毫不猶豫地加以摒除。既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又堅持求真,如何做到呢?自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基礎(chǔ)。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一直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但做法則是背道而馳的。什么叫個性?個性就是人格,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zhì)、意志、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zhì)。個性是獨特的,是大自然當中的“這一個”。而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往往是個性關(guān)注少,共同要求多;求同意識強,求異意識弱。就是所謂的個性培養(yǎng),也往往從寫作的技巧上著眼,認為多用幾個修辭手法,采用不同的開頭、結(jié)尾就是個性。作文的個性首先是作文內(nèi)容的選擇,當我們的教學以教師的愛好興趣來強烈要求學生寫什么、不寫什么的時候,也就是學生失去了選擇寫作內(nèi)容的時候;當較多地要求學生怎樣寫、不怎么寫的時候;當崇尚所謂的這樣的語言、那樣的語言,這樣的亮點、那樣的亮點的時候,就是學生作文個性消解、消失的時候。因此“大語文作文”教學主張“寫作內(nèi)容無禁區(qū),寫作形式無盡地,寫作語言無禁忌”,就是給學生的作文開拓一個廣闊、自由的空間,從而使個性培養(yǎng)落到實處。我敢說,不管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沒有學生寫作的自由,個性培養(yǎng)都是一句空話。因為自由不僅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也是個性培養(yǎng)和展示的基礎(chǔ)。
自由是作文求真的重要條件。學生的寫作不是成熟作家的寫作,更不是思想家的寫作,可以堅守自己“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他們受教師的影響特別大,因此我們的教學才應該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一句話、一個眼神都可能使學生失去作文的興趣。在作文教學中堅持給學生以自由,不僅是一種教學的有效手段,同樣堅守的是一種價值。學生作文虛假泛濫的原因,與其說是學生自身的寫作行為所致,不如說是教師的規(guī)訓過多所致。求真是自己的選擇,不是外力的強加,當我們的引導使學生失去了選擇內(nèi)容、形式、語言自由的時候,作文的求真就會打折扣,作文的效果也就值得懷疑了。因此說,想求真,少規(guī)訓,給自由。
自由同樣是學生有話可說的前提。我們一再強調(diào)作文教學的起點是寫,從本體論上來說,文章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而寫的前提是學生有話可說。劉錫慶教授指出:“‘寫作的實質(zhì),就是對自身儲備的一種綜合‘調(diào)動”“‘儲備人人都有,只不過多寡、精粗有所不同。”作為一名中學生,生活在豐富多彩的世界已經(jīng)十幾年了,他們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中學,應該有了較為厚實的生活積累,為什么還是沒有話說呢?這和學生不善于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以及沒有把生活變?yōu)槲恼碌膬?nèi)容有關(guān),也和教師不能很好地引導、激發(fā)、喚醒有關(guān)。比如寫作內(nèi)容上,我們規(guī)定了較高的衡量標準,從根本上堵塞了學生自由選擇自己生活內(nèi)容的權(quán)利。學生想寫的內(nèi)容由于教師的其他要求,不得不放棄,久而久之鈍化了他們的感受以及思考生活的積極性。而不少時候,他們對教師要求要寫的內(nèi)容是不感興趣的,沒有實際的體驗,勉強寫來也味同嚼蠟,加上教師的撻伐,學生從此便喪失了作文的興趣。經(jīng)驗告訴我們,作文教學只有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讓學生寫他們經(jīng)歷過的事,感興趣、有體悟的事,并在此基礎(chǔ)上順勢而為,或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加以點撥、延伸;或依據(jù)內(nèi)容情景加以倡導、強化;或以學生內(nèi)容的點而擴展成面,學生寫而不失去自由,這樣才能做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
目前作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教師怕教、“假”教;學生怕寫,“假”寫;作文和生活脫節(jié),言之無物;作文沒有個性,泛泛而談等等,這些都造成新課標“有個性表達”要求的無法落實,更不用說“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了。我認為,脫離生活,則無話可說、言之無物;規(guī)范太多,要求太烈,則失去自我、沒有個性。教師怕教是由于沒有找到恰當?shù)姆椒?,缺少正確的理念,而解決的辦法就是要重自由,塑個性;重解放,求真誠;少規(guī)訓,多引導,這樣作文教學就會創(chuàng)造一種新境界。
(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第二中學;0549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