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你最美的樣子
——記遼陽縣劉二堡鎮(zhèn)河南小學教師馬洪麗
◎李 陽
采訪馬洪麗老師,像是赴一場承諾已久的約會,從春天就開始計劃,直到6月中旬,夏天早已到來,才最終成行。也許是因為醞釀了相當的時間和情緒,對這次的遼陽縣之行,我滿懷期待;對馬老師,更是充滿了想象。
當地教育局的朋友們似乎特別理解我的心情,在我來之前,就已先期到學校了解過馬老師,掌握了一些基本情況。待我在遼陽市下了火車,坐上他們的汽車,在駛往馬老師所在的遼陽縣劉二堡鎮(zhèn)河南小學的路上,他們就迫不及待、抓緊時間輪番向我介紹。一個多小時的路程,關于馬老師的點點滴滴,滿足著我的期待,填補著我的想象——
今年53歲的馬老師,在村小工作了三十多年。她從小學習就好,是班里的佼佼者,17歲考上了師范學校。當時的中師是提前招生,不能參加中考,但凡能考上的,都是班里學習成績排在前3名的。
19歲畢業(yè)后,馬老師就一直在學校當老師,而且一直帶班當班主任,一帶就是6年。
當年好多跟她一起在師范學校讀書的同學甚至她的學生,如今不少都已經在遼陽的政商界頗有建樹,如果她想離開,機會肯定是有的。馬老師也并非沒有過動搖,但最終還是留了下來。留下來的原因很簡單:一是不想改變初衷,“當年報考師范就是為了當老師”;二是舍不得離開教室和學生,“一進教室啥都不想了”。
馬老師還有兩年就退休了,之前也沒為自己爭取過什么,現在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評上高級職稱了。
對自己30多年在村小工作的辛苦,馬老師特別平和。她教過的學生都說她特別好,馬老師是他們童年美好的回憶。
…………
聊起一個普普通通的村小老師,教育局的領導們竟有說不完的話,言語之間滿是贊賞和驕傲,仿佛在一層層打開多年不曾觸碰過的包裹,展示自家塵封已久的珍寶,讓來自外鄉(xiāng)、渴望見到它的我好好欣賞。
似乎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業(yè)績,可馬老師為什么能讓上級領導一致認同?難道就是她的平凡、她的堅持、她的“平和”?她從十幾歲開始就在村小工作,三十多年過去,一定有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困難,她怎么可能做到“特別平和”?學生眼里她的“好”也是“特別平和”嗎?我的疑問,也許只有見到馬老師才會有答案。
聽著,想著,好奇著,馬老師所在的學校越來越近了。
一
通往鄉(xiāng)間的路,筆直而平坦,道路的兩旁齊刷刷挺立著要么柳樹、要么楊樹或者榆樹,都是些再平常不過的樹,但在酷暑即將到來之前,它們卻在不知不覺中做著了不起的事:讓自己枝繁葉茂,悄然為路上出行的人們準備了蔭涼和風景,為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路人貼心地做好了過渡和鋪墊,使遠道而來如我一樣的人倍覺清涼、舒適。
我們的車穿過熱鬧的小鎮(zhèn)劉二堡,再打開車窗,鄉(xiāng)村的風景已在眼前了。一個個農家小院閃過,一片片綠油油的莊稼掠過,一條蜿蜒的小河經過,河南村到了,河南小學也到了。
學校的周圍,三面環(huán)繞著農家院,院子里過道兩邊自家種的青菜綠成一片,應該已經到了可以采摘的時候。房前屋后偶爾有人在忙著,空氣中彌漫著炊煙的味道,即便學校就在附近,也仍然散發(fā)著鄉(xiāng)村特有的寧靜和祥和。
快到中午了,校門口已經有家長在等孩子。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嶄新而龐然的伸縮鐵門,貌似與這所村小的規(guī)模不太協調,但它的堅固和密實卻有一種特別的力量,隔開了學校與社會,保護了校園里孩子們的安全,學校安心,家長放心。
學校的操場不大,迎面是三層磚紅色的教學樓,樓面外墻上寫著“文明進取,健康快樂”8個大字,樓前正中矗立著五星紅旗。操場的地面還是水泥和石子混合的材料鋪就的,大概已經有些年頭了,有的地方凹凸不平,水泥脫落了,露出了石子。條件雖然簡陋,但校園里卻規(guī)劃有致、干凈利落。大門的左邊是食堂,還有乒乓球桌和籃球架;右邊也有籃球架和簡易的排球場地,想必能夠滿足孩子們基本的體育活動。墻上畫著宣傳畫,介紹著安全常識、習慣養(yǎng)成規(guī)范,推薦著好書。
校園里最有特點的,是墻邊一排柳樹遮蔽下自然形成的一片蔭涼舒適的區(qū)域。受校園空間的限制,樹不多,只四五棵,但每棵樹下都有一組用木樁和木板制成的長桌長椅,木頭本色,簡單加工,沒有特別的修飾,卻樸實而鄉(xiāng)土,看著就覺得親切,60后的我恍惚回到了童年。不知道這些桌椅在這里安安靜靜服務了師生多少年,大概因為多年的風吹日曬,桌椅原本的木頭顏色已經變得烏黑發(fā)亮,看著不覺破舊,反有一種特別的厚重和滄桑在里面,讓人想到了過往和歷史,想到了曾經的校園故事。
想象著炎炎夏日,課后時光,師生們在這里卸下負累,一邊納涼,一邊或休息,或學習,或閑聊,或嬉戲,多么美好!其實,這份愜意和自在,也是教育的需要。能在一個各方面硬件尚需加強的村小,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個讓人身心放松的小天地,撫平師生隨時可能有的焦慮,我想,管理者對教育一定有著超越功利的深刻理解。
二
還沒看夠,縣教育局的傅局長、中心校的蘭校長和河南小學的張校長就已經迎上來,帶我走進教學樓。像所有學校的教學樓一樣,進了樓門,左右兩邊的展板上一定會是學校引以為傲的老師和學生;不同的是,兩邊的展板——“教師風采”和“師德標兵”的顯要位置上都有我要見的馬洪麗老師,足見她的優(yōu)秀。照片上的馬老師身穿紅色連衣裙,微笑而婀娜地坐在樹下。她的美一下子就震到了我,讓我由不得多看幾眼,去二樓見馬老師的心情更迫切了。
一樓走廊兩邊的墻上是學校的另一份榮耀。作為學校,最值得驕傲的不僅是好老師,還要有好老師教出的好學生——那些日后有出息的學生的照片、簡介和畢業(yè)后的寄語掛滿了一樓走廊的墻:有最終考入清華大學的滕爽、考入復旦大學的高超、考入西安交大的徐廣昊、考入北郵的王賀章……一個普普通通的村小,究竟有怎樣的力量把這里變成藏龍臥虎之地?村小里的老師究竟有怎樣的本事,讓這里成為這些農村孩子蓄勢待發(fā)的人生起點?
一邊上樓,蘭校長一邊簡要介紹了學校的“前世今生”。原來,這是一所百年老校,創(chuàng)辦于1908年,原址是“劉家大院”。據說當年劉家老二生意做得好,見了世面,有了錢,就回家鄉(xiāng)興辦教育,在這里開私學館,取名“河南學堂”。史料記載,這是遼陽縣最早的學堂。1989年舊房完全拆除,1990年建了現在的教學樓。雖然曾經的學堂不見了,但百年學堂的教育精神并沒有消失。現在河南小學的校歌取名《南小的學堂》,就是沿用了舊時的名稱,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和文化的傳承。難怪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不斷刷新學校的驕傲,原來先人對教育的重視早已作為一種傳統,給來到這里讀書并走出村里、走向世界的后人們注入了能量。學校的成績和學生的成才,都自有其百年的文化底蘊在潛移默化。也許,正是這份百年根基,才使得這所學校在其他村小逐步萎縮、生源明顯減少的當前,還依然保持了擁有505名學生、31位老師、12個教學班、2個學前班的完全小學的規(guī)模。
三
來到二樓教師辦公室,終于見到了馬洪麗老師。她帶著幾分羞澀,微笑著過來跟我打招呼,聲音小到我?guī)缀鯖]聽清她說了什么,就安安靜靜地陪在我身邊。
比起照片,真實的她給我的直觀印象就是:好美??!美到我會在片刻間忘了要采訪的是一個村小老師。在村小工作30多年,環(huán)境艱苦,日日操勞,不該是臉上有滄桑、身上有歲月、舉止有年輪的樣子嗎?可馬老師偏偏不是。她大大的眼睛、高高鼻梁、白皙而有光澤的皮膚,似有幾分異域的洋氣;她的臉上帶著淡妝,燙過的短發(fā)打理得一絲不亂,一套黑色系夏裝——帶著民族風的真絲黑底白花短袖小衫和現代時尚風的黑色闊腿褲,腳踩一雙白色涼皮鞋。就算我再不懂服裝搭配,也看得出馬老師打扮和衣著的講究、用心。關鍵是,這套衣服穿在馬老師身上不僅合身,而且得體,讓美麗的她平添了優(yōu)雅和端莊。眼前的馬老師,完全顛覆了我對村小老師的印象,不像是五十三四歲,也不像在農村小學辛苦工作多年,倒像大家閨秀,恰好中年,溫婉知性。
見我盯著她的衣著,馬老師笑著低下頭,不好意思地告訴我,這身衣服是女兒昨天特意為她選的,為了見遠道而來的客人。其實,不管衣服的來處如何,其體現出的自尊、自律和對他人的尊重以及美好,我都能領會到,并深以為敬。
在我看來,教師外在的美和內在的美同樣重要,面對學生,它們都會作為教育的元素而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個好老師,會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讓自己內外兼修,表里都美。馬老師美得如此超越年齡和經歷,一定有其內在的原因。
上午的課已經結束了,走廊里孩子們的歡笑聲傳來。下午馬老師沒有課,我有了更多與她相處的時間。不過,馬老師并不是一個主動、健談的人,更多的時候,她就安靜地、微笑著聽別人說,偶爾插幾句話。而關于她,真的就是了解她的同事們一直在聊著——
傅局長以老同學的身份說起馬老師:她們情同姐妹,從初中到師范一直在一起。學生時的馬老師學習好,當年中師招生,預選時就被選上,成績排第一。她樂于助人,有特長,唱歌跳舞、體育活動樣樣都行。當過學生會主席,畢業(yè)后就到馬家小學工作,那也是一個村小。這么多年,她就一心一意當老師,甚至沒為自己的職稱爭取過什么,好多機會都錯過了。
蘭校長以家長的身份說起馬老師:自己的女兒當年就是馬老師的學生,當初有條件讓孩子去鎮(zhèn)里任何一個好學校,但因為馬老師,把孩子送到了這所村小。馬老師教育教學經驗豐富自不必說,她的性格溫和、開朗、陽光,對女兒的影響更大。一個女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期能遇上馬洪麗老師,實在是幸運的事。其實有提拔的機會,可她不去抓,就這么一直當老師,做班主任。
張校長以領導的身份說起馬老師:在接任校長后的幾年里,學校所有的榮譽都與馬老師有關。她是一線教師的標兵、表率,無論教學水平還是人品都好,給她的榮譽她常常讓給年青教師。最難得的是,她在我們這個集體始終散發(fā)著正能量。她凡事不計較,領導和老師之間、老師和老師之間有什么矛盾,她都能從大局出發(fā),積極協調,主動化解,幫著做工作,促進事態(tài)向好的方向轉化。
一邊說,張校長還一邊拿出一個工作筆記給我看,上面清清楚楚記著近年來學校獲得的榮譽。的確,在市、縣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中隊、學校三好班級等多項榮譽里面,都有馬老師的名字。它們再明確不過地表明,馬老師做好了自己,也帶好了班級,更貢獻了學校。
…………
大家聊著馬老師,而馬老師微笑著,不多言語,好不容易開口說話了,說的又是別人:“其實我跟大家沒法比,沒有他們說的那么好。咱學校有才的老師特別多,有的老師上的課還評上了省級優(yōu)秀課呢!前幾天‘六一’晚會,校長的舞跳得好,音樂孟老師歌唱得好,李主任太極拳打得好……”說起別人,馬老師都是贊美,卻不是客套,那份由衷的敬佩和羨慕,應該是骨子里真誠和謙遜的自然流露。
四
午后,我們來到校園墻邊的柳樹下,坐在簡易舒適的木板凳上,微風拂過,柳葉飄飄,送來陣陣清涼。雖然只是校園一角,但對于美麗的馬老師,這里,真是最好的背景。6月的陽光還不炙熱,剛剛灑掃過的校園透著濕潤,周圍有學生的歡聲笑語,光線、溫度和氛圍都剛剛好,接著村小的地氣,散著鄉(xiāng)間的詩意。坐在這里的馬老師神情放松,笑意盈盈,面料柔軟的衣服隨風塑造著她的美。
我不斷提問,聽馬老師斷斷續(xù)續(xù)說從前的自己。
馬老師告訴我,她從小就在農村生活,母親是農民,在她很小的時候就不在了;父親在社辦企業(yè)上班,還有弟弟妹妹。家里窮,自己就想早點上班,掙錢供弟弟妹妹讀書,幫家里減輕負擔。所以初中畢業(yè)就報考了中師。19歲畢業(yè)先在馬家小學工作,語文數學都教;第二年又到中心校河北小學當音樂老師,沒專門學過音樂,但當時學校缺音樂老師,自己又稍微懂點兒,會踩風琴,就去教了一年音樂;后來有機會到縣里的河北中學,教了一年兩個月后,小學缺老師,中師截留,要充實小學師資;1986年10月,她又聽從安排,到了河南小學,一直到現在。馬老師的教齡34年,其中30年在河南小學度過。
30年,只在這所村??!我有點明白為啥沒有什么驚天業(yè)績的馬老師在領導和同事們眼中那么優(yōu)秀了。30乃至34年,19歲到53歲,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給了村小,給了教育,這樣的業(yè)績還不輝煌嗎?
談起當年的選擇,馬老師特別淡然,沒有遺憾和后悔。她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我問馬老師靠什么堅持下來,馬老師客觀評價自己:“我大概比較適合做教師,也沒有其他能力,又不善于表達,就兢兢業(yè)業(yè)工作唄?!笔聦嵣?,堅持30年哪有那么輕松!
當年的百年學堂歷經風雨,年久失修,條件一定很差吧?我問。馬老師給我找來一張她剛參加工作時的照片。照片上年輕的馬老師不施粉黛,是那種天然的美,純粹、干凈,透著青春的朝氣,正拿著書本跟一位老教師研究著什么。灰色的西裝、白色的襯衣、紅色的領帶,襯得馬老師如明星一般嬌美又文雅??吹贸?,即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條件艱苦,只要在校園里,馬老師在衣著上也不含糊。
馬老師指著照片背景里隱約露出的一個平房,那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筑硬山頂式風格的房屋,屋頂有一條正脊,兩側有四條垂脊,形成兩面屋坡,兩側山墻同屋面齊平。這種風格的房子在明清時期被大量建造,從建筑等級看應該并不高。據說清朝有規(guī)定,六品以下的官員及平民住宅可建這種風格的房屋。不過在劉二堡鎮(zhèn),當年也許只有劉家是大戶人家,能蓋得起這樣的“豪宅”,也算是最有實力的了。歷經百年,想必小規(guī)模的修繕是有的,但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房頂屋坡上間或長出的雜草和脫落的瓦片上,可以看出它的年頭和破敗。
馬老師告訴我,那就是劉家大院留下的教室,全校大約有5個這樣的房子,老師的辦公室、學生的教室都在這兒了。百年房屋,當年早已四面漏風、光線暗淡,屋里有妨礙視線的紅木頭柱子。窗框斜了,沒有條件安裝玻璃。冬天冷,老師們就拿錘子釘塑料窗戶。仔細看照片上的樹還是綠的,馬老師穿著春秋裝,可后面教師的窗戶上的塑料“玻璃”早已被“安裝”好了。
馬老師印象最深的是,冬天屋里冷,教室里取暖要生爐子,老師要提前到學校點火。煤的質量不好,要用扇子使勁兒煽,火才能燃起來。不過教室里可就都是煙了。孩子們的小臉個個臟乎乎的,只有流出的鼻涕是清的,鼻子周圍都是黑的。學校的地面也多年沒整修過,鋪著磚頭的教室凹凸不平,鋪著礦渣的操場坑坑洼洼,孩子們摔跟頭磕破腿是常事兒。十幾年前,學校操場改造,變成了水泥地面,孩子們高興得都在地上爬?,F在條件好些了,可有的孩子隨進城打工的父母走了,有的轉到了更好的學?!,F在教的班一年級時有53名學生,現在六年級了,只剩下32個人了。
本來想聽馬老師說說自己從前的不易,可馬老師提到的都是學生?;貞浧疬^去,只是為自己的學生生不逢時而難過,為學生的離開而不舍??吹贸觯谒睦?,與學生的成長所需相比,自己的付出實在不值一提。忘我,應該是一個好老師必備的境界吧。其實,見證了多少艱苦就是經歷了多少艱苦,不用再說,馬老師三十多年的不易,我已經能想象到了。
在小學做班主任是最辛苦的,又何況馬老師之前帶五、六年級,后來就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帶了4個大循環(huán),連續(xù)24年,還兼著語文和數學的教學。這些我原想濃墨重彩的事,馬老師都輕描淡寫,幾句話帶過。這么豐富的教育教學經歷,她甚至沒留下太多的紀念物給我看。也許,這些年工作和生活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緊逼,推著馬老師不斷顧著當下,忙著未來,34年轉瞬即逝,忙碌的她沒有時間和精力留戀過往。對此,馬老師有些遺憾,但不后悔。不過,這也讓我更深一步體會到在馬老師心里什么更重要。
其實,到了小學高年級,很多老師都只教一個學科,又何況是班主任,年紀也不小了,像她這么大工作量的實在不多??神R老師有自己的理解:“語文數學都由班主任來教,對學生的學習是最有利的。小學生自制力差,如果班主任老師不同時抓,孩子就容易偏科。而且班主任在管理上也有優(yōu)勢,對于不愛寫作業(yè)、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可以加強督促,更有力度。家長一開始也不能理解,慢慢地,看到孩子的進步,也都配合了?!彼龑ぷ鞯倪x擇始終都是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出發(fā),而非個人的考慮。
三十多年過去,馬老師個人榮譽的最高級別只是縣政府在2002年給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獎”。想到校長說起她多次把評優(yōu)的機會讓給年輕人,我問她,不遺憾嗎?馬老師笑笑,說沒有遺憾,希望“多鼓勵年輕人,給他們機會成長”。可是她年輕的時候錯過了好多機會,年紀大了,機會也沒了呀!馬老師并不在意,看到年輕人好,有發(fā)展,就發(fā)自內心地高興,因為這樣對學生和學校的發(fā)展都是好事兒。歸根結底,回到她最在意的問題上了。
夏日的午后,柳樹蔭里,村小的一隅,我們就這么不急不躁地聊著,時光也好像慢了下來。
課間,有馬老師班里的幾個小女生跑過來,站在不遠處好奇而害羞地看著我們。馬老師笑著招呼她們過來,跟客人打招呼。她們大方地走過來問好,又做了個勝利的手勢任我拍照,然后就跑了——活潑而有禮,透著受過教育的女孩子該有的教養(yǎng)。馬老師看著她們,眼里滿是喜歡和愛。這讓我想到了蘭校長的女兒,她當年的幸福感也許就是通過這樣的點滴小事慢慢滋養(yǎng)出來的。
不知不覺,到了放學的時候。馬老師一邊往教室趕一邊笑著說:“不知道教室衛(wèi)生怎么樣,老師不在,孩子們有的時候會偷懶的。”話語中,有要求,也有寬容。學生雖然六年級了,但畢竟還是孩子,放學時,心里早就長草了,巴不得趕緊回家,哪還顧得上衛(wèi)生。
果然,走廊的地面還有灰塵,掃除工具胡亂堆在門口。細心的馬老師也不生氣,也不喊叫,只是小聲一一指出,孩子們便乖乖過來收拾。
兩個女生一起來到馬老師面前,臉上帶著氣。馬老師問清原因,知道一個女孩子的錢丟了,懷疑另一個女生拿了,就輕聲跟其中一個說,不能隨便懷疑同學,要有證據,并答應她們事后再了解。
之后,馬老師布置了作業(yè),強調了畢業(yè)考試語文復習的背誦篇目,最后只說了一句:“大家就要離開學校了,要好好珍惜?!闭湎裁茨兀繉W校?教室?同學?老師?小學校園和童年生活?總之,是這里的美好。馬老師沒有多說,孩子們聽了便主動去做該做的。我想,老師的話,他們都懂了;而教育,本來就不是話越多效果越好的,言簡意賅,關鍵在“意”。
五
第二天早上不到7點,馬老師就到了學校,班里的學生已經先于老師到了學校,認真擦著樓梯的欄桿,清掃著教室的灰塵。教室里早已是窗明幾凈,一塵不染,地磚光可鑒人,反射著玻璃窗透進來的晨光,明亮而清爽。
我也緊趕慢趕,趕在7點開始的早自習前,坐到了教室的最后面。32個即將參加畢業(yè)考試的孩子無一遲到,我到的時候,他們都已經神情專注、訓練有素地開始了古詩背誦與默寫。馬老師則一言不發(fā),在講臺前做著課前準備。
早自習后,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馬老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跳繩,把孩子們都趕到了樓下去運動。從3樓的窗口俯身看去,幾百個孩子在樓下奔跑、跳躍,如一個個小精靈,渾身散發(fā)著活力,把一個面積不大、條件平常的校園嗨得熱火朝天。馬老師說,不管學習任務多重,運動都必須堅持,尤其是女孩子。有的特別不愛動,我就催她們下去。是啊,美好的未來不僅需要知識,也需要健康的身體、良好的習慣和健美的形象。馬老師一定希望在小學為孩子們各方面的成長做好準備,打下基礎。
因為馬上就要畢業(yè)考試了,小學階段的課早已結束,第一節(jié)是數學課,復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馬老師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領著孩子們從圓柱的側面積開始回顧,依次到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直到圓錐體的體積,幫助概念理解上還有問題的學生弄清表面積和側面積的區(qū)別,再聯系生活中的現象——比如農村家里常見的爐筒子等圓柱體和常識做練習,讓孩子們學以致用,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不僅僅為了應付考試。
學生做練習的過程中,馬老師來回巡視,當堂批改,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也許審題方面的問題較多,馬老師領著大家反復讀題,多次提醒孩子們注意“題中給了啥條件了”,注意“單位名稱”等細節(jié),不然“老師多擔心呀”。好暖心?。σ恍┑湫皖},她會讓學生到黑板上做,再跟大家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一節(jié)課,多種教學策略交替運用。
最喜歡看馬老師板書。她的粉筆字是那些中師畢業(yè)受過“三筆字”訓練的老師特有的風格:標準的小楷,間架結構平衡、和諧,筆畫舒展、秀氣,文字距離和其代表的內容設計得邏輯合理、錯落有致,顯示了教學思路的清晰和教學基本功的扎實。板書時,馬老師一筆一畫,不急不躁,慢條斯理,邊說邊寫,幫孩子們縷清了知識點,也展示了她的板書之美。偶爾來聽課的我尚且沉醉其中,深受陶冶,孩子們跟她一學就是6年,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可想而知。
下課了,一個小女孩沒有出去活動,而是在黑板一角的值日生名單上反復描寫著自己的名字,不時轉過頭,看看馬老師的字。不知道她是不是在有意識地模仿著老師;但我看得出,老師的字漂亮,學生的字也有幾分神韻像呢。
六
接下來是語文課,孩子們要完成小學階段的最后一篇作文:給外地的親友寫封信。馬老師讓一個學生讀了教材上的要求,包括稱呼、正文、祝語、署名和日期的位置和寫法,特別強調要好好審題,注意“外地”和“親友”這兩個關鍵詞,好好想想要寫給誰,寫什么。三言兩語,簡單明了,不嗦。學生明確了要求,小組討論,前后座的同學小聲交流著各自的理解和構思。也許寫信、特別是寫給親友的信很容易有話可說,孩子們很快開始下筆忙活了。
趁此機會,我拿過一摞學生的作文本翻看。果然,孩子們寫的字筆法雖還稚嫩,但個個清秀利索,本子上也很少涂抹亂畫,顯然,孩子們良好的寫字習慣已經養(yǎng)成。小學階段,能寫得一手好字,無疑會為他們以后的成長加分。作文本上,有孩子們已經完成的習作《我的理想》,他們雖然人小,可志向不小,都有自己的夢想:當醫(yī)生,當教師,當運動員,當旅行家,當發(fā)明家,當企業(yè)家,當服裝設計師,當音樂家……而不管他們的理想是什么,有多么不切實際,馬老師都會認真對待,以鼓勵為主,幾乎每篇作文的最后都有她的批語。批語除了指出作文寫作方面的問題,更多的是對孩子的理想進行引導和鼓勵: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打好基礎?!?/p>
“當音樂家是要付出代價的,你要為此而努力哦!”
“從習作中看出你的理想——帶姥姥姥爺周游世界,這很好,從小就知道感恩。”“教師是神圣的職業(yè),愿你為這個目標而加油?!薄皩W會生存是我們基本的學習目標。遇到突發(fā)事件,要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去應付?!?/p>
…………
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學習與人格培養(yǎng)本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題中之義,馬老師以最樸素的方式做到了。
沒到一堂課,手快的學生已經寫完了,到前面排成一排等著老師當堂批改。馬老師對每一篇作文都認真對待,面批面改。老師的嚴格,讓孩子們馬虎不得。他們一個個面色緊張,忐忑地等著老師過目。而老師看過的往往也少有一次過關,孩子們拿回座位再改,再謄寫工整交給老師。這樣的作文課從寫到批到改,老師再批學生再改,全部在課內完成,孩子們受益匪淺,效果最好,但耗時也不短,一直持續(xù)到下午。放學前,絕大部分孩子才達到了老師的要求。
而忙碌的馬老師還牽掛著我,擔心我坐久了學生的椅子會累,悄悄給我換了一把舒服些的椅子,這份體諒和細心,讓我溫暖而感動。
坐在我旁邊的兩個小男生是最早寫完的,經他們同意,我借來看。兩封信,一封是寫給同學的——
親愛的曉鋒:
我們已經快一個月沒見面了。你還好嗎?你是我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我們在一起無話不談。我有數學題不會時,你會幫我排憂解難;我有英語單詞不會讀時,你也會“拔刀相助”。那是5年前的夏天,我爸帶我到你家玩。小時候的我們,沒一會兒便玩得其樂融融。可好景不長,你由于搬家的原因而去了別的城市,去了一所陌生的學校,但我們的友誼并沒有因此而中斷。周六周日,我們總是視頻聊天;假期,你也會來我家里玩幾天。更令我開心的是,以后我們可以都在首山一中上學。時光不老,我們不散。相信以后我們的友誼也會日益增長吧。希望你在那邊好好學習,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再見面。
祝你
學習進步,生活愉快!
你的好朋友:曉同
另一封是寫給外甥的——
大外甥:
最近好嗎?我們是從小玩到大的。小時候,你家在劉二堡,我們天天形影不離??勺罱犝f你要搬到天津去了,我很難過。我們分開有四年了吧?好想你呀!等到放假,我跟我媽說一下,看能不能去找你。我跟我哥身體都很好,我哥也想你,他嘴上不說,可是我知道,他比誰都想你。小時候,你跟我哥最好,每到周末,你倆就一起玩。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再見面。
祝你
心想事成,天天向上。
你的小舅
馬老師的學生作文寫得好棒!寫信,是表達真情實感的最好方式。親友之間,往往有更深的情感,表達起來,書信更為適合。兩封信,內容不同,但都充分利用了書信這種文體,表達了同學間的友情、家人間的親情。學生的作文也是老師價值觀和教學觀的體現。馬老師讓孩子們依然保有著鄉(xiāng)村孩子身上最寶貴的東西,孩子們的作文沒有虛情假意,能從自己真實的生活和感受出發(fā),感情淳樸、真摯,散發(fā)著難得的清新、干凈的鄉(xiāng)土氣息。而從語文學習的角度看,孩子們的基本功也了得,除了個別標點符號用得不夠準確,內容并不單調,表達也沒語病,成語竟恰到好處地用了好幾個,貼切而自如。
下課了,馬老師不好意思地對我說:“我的課就是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沒啥新花樣?!笨墒?,在我看來,“循規(guī)蹈矩”只是她的謙辭,而“按部就班”則是對教學規(guī)律的遵守,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前提,是一個老師起碼應該做到的。馬老師的課樸素、簡單、踏實,該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個不缺,該教的知識點也沒落下。她幾乎一對一地指導,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馬老師告訴我,這個班的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如果統一要求,效果不好。能力弱、成績不好的孩子尤其需要個別輔導,也是考慮到他們的自尊心,免得同學歧視。一堂課,把知識點講明白固然不容易,但像馬老師這樣把課上出溫度,則有難度。
放學前,馬老師特別表揚了早上來打掃衛(wèi)生的孩子,提到了他們勞動的細節(jié)和亮點,為此而感動、感激,還略帶傷感地說:“你們要畢業(yè)了,老師也老了,要謝謝你們這些年給老師的支持和安慰!”老師的不舍和愛,孩子們似懂非懂,聽著老師的話,眼里也滿是感激和感動。
想必,馬老師與孩子們之間有很多故事,無論是孩子們的6年,還是馬老師的好多個6年,到了要告別的時候,彼此難忘的,都是美好的。
七
見縫插針,我抓緊放學前的有限時間,跟幾個學生聊。聊過才知道,令人感動的小事還有很多。
一個小女生說,要畢業(yè)了,大家有個共同的心愿,想給老師過個生日。去年我們想方設法打聽到馬老師的生日,就一起偷偷買了個蛋糕,給了老師一個驚喜。老師沒想到,特別高興,說這次生日她永遠忘不了。
一個小男生說,不久前,兩個同學因為一點小事在操場動手打架,馬老師知道了,特別生氣,把我們叫到一起,跟大家說,要畢業(yè)了,都是一個班的同學,以后很難再聚到一起,現在不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日子,以后會后悔的。同學都哭了。現在,這兩個同學關系特別好。
大熱天,我發(fā)現一個小女孩戴著口罩,就好奇地問她怎么回事。小女孩害羞地低下頭,難為情地說臉上長了痘痘,不好看。我問她馬老師怎么說,女孩說馬老師告訴她不用太介意,這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現;但老師也不強求,理解她的愛美之心,給她時間慢慢適應。
老師的理解應該源于老師也是愛美的老師。平時耳濡目染,女孩子自然會受影響。聽課時,坐在最后排的我發(fā)現,班里的女生齊刷刷梳著馬尾辮,只看背影,穿著校服的她們一樣的打扮,簡直美成了一個人。她們雖然背對著我,可我還是能夠感受到她們明確的性別自信,那是擋不住的十二三歲小女孩美的覺醒和向往,是她們該有的權利和追求。
我還發(fā)現一個小女孩的耳垂上居然還藏著個閃閃發(fā)亮的小耳釘。我問她,為什么要戴這個?不會被批評嗎?女孩的理由很簡單:喜歡。她還告訴我,班里還有一個同學也戴了。馬老師不管嗎?我又問。馬老師剛好走過來,用慈愛的眼光笑瞇瞇看著這個女孩子說,以前是一定要說的,現在她們長大了,這也不算過,就不說了。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的馬老師應該也特別理解女孩子的小心思吧?最難得的是,馬老師面對不同時代的學生,能與時俱進,及時調整與學生相處的坐標,既講原則,更講尊重、理解和包容,讓教育人性化,有更多的人文關懷在里面。但愿女孩子們長大以后能意識到,在馬老師給她們上過的課里,這種沒有排到課表里的課也同樣重要,使她們這些一直生活在農村、家里并不富有的女生從小會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既追求內在的充實,也不放棄外在的美好,朦朧中建立更為現代的審美觀,懂得不管生活有多么不容易,自愛才能帶來自尊和自信。
放學了,孩子們站成一排,走到校門口。馬老師跟在排尾,護送孩子們離校。班里的孩子陸續(xù)被家長接走,或者上了校車。還有幾個孩子的家長沒到,她就一直拿著六年二班的牌子,站在校門口,耐心地等著。
八
告別馬老師,我們的車漸行漸遠,重新回到了來時的路上。期間,我還去了另外三所村小,人數最少的學校只有3個年級、17名學生,其中的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一個學生!看來,像馬老師這樣堅守村小30年的老師還有很多,馬老師只是他們中的一個。
平坦的鄉(xiāng)村大道兩旁的柳樹一如來時一樣,悄然為我們遮擋著烈日,柔軟的柳枝體貼地隨風舞動,送來陣陣微風。太子河蜿蜒著,靜靜地流向遠方。河岸上,夏花繽紛,開得爛漫。樹的美,花的美,讓我由不得想到馬老師的美,像柳,也像花,但更像她自己。
那是一種由內而外、內外兼修的美。這種美,是面對命運的選擇坦然接受,是面對困難的處境積極應對,是面對生活的難題主動解決;是面對不幸的樂觀向善,是面對矛盾選擇化解,面對得到選擇禮讓,面對失去選擇惜福,面對冷漠選擇關愛,面對平凡選擇堅持,面對榮譽仍然淡定。她不高估自己,也不抱怨他人,不急不躁,默默做事,不輕易放棄,也不敷衍應付;不聲張,不喊叫,春風化雨,耐心細心貼心地愛她的學生、她的工作、她的家人……這樣心如止水的寧靜就是一種內在的美,長時修為,怎能不帶來外表的美?也許這種美是因為工作30年,背靠百年學堂,有足夠的文化底蘊,但更有她自己一直以來的不懈努力。仔細回想,來時路上教育局的領導們用“特別平和”4個字來評價馬老師,應該是最恰當的,也一定有充分的理由。
的確,馬老師最美的樣子就是她“平和”的樣子。無論內在與外在,無論過去還是眼下,她都波瀾不驚,少有張揚,卻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和力量,歷經歲月,成就著自己,也滋養(yǎng)著學生。
作為12年前的學生,蘭校長的女兒至今回憶起恩師,都滿懷深情。耐人尋味的是,文中的她,無論情感還是表達,似乎也像極了她愛的馬老師,不疾不徐,溫婉柔和,緩緩道來。在馬老師身邊6年,難忘的不僅有細節(jié),更有精神層面的記憶。那些感同身受的體會,不是我這個與馬老師相識只有兩天的人能捕捉得到的——
那年的夏天,天很藍,風很暖,空氣中都是甜甜的味道。年少的我們,總喜歡圍在一起,跑著,鬧著,恣意地揮霍著年少的時光,而那些美好的時光總是飛快地流逝。
轉眼間,我已經離開母校12年。12年間,母校和我都在悄悄地變化著,而沒有變的,是那顆懷念母校、懷念啟蒙老師的心。
從前的校園,并沒有塑膠跑道,有的只是簡單的、滿是灰塵的礦渣鋪的操場;從前的校園,沒有那么多的柳樹,有的只是幾棵四季常青的松柏;從前的校園,籃球架會晃,籃板是木制的,而現在都已經換成了更加美觀穩(wěn)固的玻璃鋼板……在這樣的校園里,有一位我很愛很愛的人,她,就是我的啟蒙老師馬洪麗。
馬老師的身上總有一種特殊的氣質,她的美,由內而外。如果把她比作一種花,她不是雍容華貴的牡丹,也不是嬌艷欲滴的玫瑰;她像茉莉一樣,恬淡、清新;她像蘭花一樣,默默開放,靜散花香。她不喜歡爭搶,只愿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用她的芬芳感染著她的學生們。我很慶幸,是她眾多學生中的一個。
那個時候的教育觀念還是“不打不成材”,而馬老師卻從不體罰我們。她更多的是給我們講道理。記得有一次學校檢查衛(wèi)生,由于走廊窗臺上的灰塵沒有擦干凈,我們班和隔壁班都被扣分了。班里有的同學憤憤不平,認為學校不公平。馬老師的反應出乎我們的意料。她并沒有罰值日生,而是對全班同學進行教育:“我們被扣分了,這個時候一定要從自身找原因。如果我們的窗臺真的擦得一塵不染,學校還會給我們扣分嗎?不會。所以,以后做什么事一定要認真,出了問題要從自身找原因,不能抱怨?!瘪R老師的這句話一直影響著我。
馬老師母親般的愛也同樣讓我難忘。記得那年,那個夏天,小小的我開心地奔跑在滿是石子的操場,一不小心被另一個同學撞倒,嫩嫩的小手摔破了,石子嵌到了肉里,痛得我眼淚嘩嘩地流。馬老師立即跑來,邊安慰我邊把我?guī)У皆\所去清創(chuàng)、包扎。細心的老師知道我疼,一直抱著我。那時的我感受到了老師母親般的慈愛與溫暖。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卻使我銘記至今。
時間總會讓人忘掉一些東西,而有些事無論過了多久都不會忘記。比如那年夏天,天很藍,風很暖,有一位叫馬洪麗的老師在陪我們成長。
學生的回憶也是那么平和,而平和,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體現。相信,這種平和的心態(tài)作為老師給她的最好培養(yǎng),也會像這所百年學堂對教育的傳承一樣,繼續(xù)下去,最終,學生美成了老師的樣子;或者,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美成了老師最希望看到的樣子。而作為老師,這應該是最值得欣慰的事,也是最大的成功和驕傲吧。
遼寧教育宣傳中心)
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