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東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是有著豐富內心感受和情感表達的有機個體,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并且有顯著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文章主要圍繞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展開分析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后進生;轉化工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65-02
要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應以學生為根本,充分重視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表現(xiàn),尤其注重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及其個人能力和潛質的發(fā)掘和培養(yǎng),促使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綜合學習能力,共同進步,和諧發(fā)展。
一、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出現(xiàn)后進生原因淺析
小學語文是學生漢語言文化知識系統(tǒng)化、針對性學習的初始階段,也是學生學習方式、思維意識、態(tài)度及情感形成與培養(yǎng)的關鍵所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后進生的培養(yǎng)和引導應作為教師工作的重心。究其原因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淺析:其一,學生自身層面——后進生是現(xiàn)階段語文學習能力相對局限,學習水平有待提高的學生群體,在自主學習方面缺乏端正的態(tài)度和最佳水平的學習動機,在語文課程學習方面缺乏濃厚的興趣,導致學習效率較低、語文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其二,學校教育層面——語文教師應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后進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缺乏能動性和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與語文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相對匱乏有關,老師不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導致教師在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設方面沒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后進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不感興趣,甚至出現(xiàn)倦怠、排斥的消極心理。
二、語文教學活動中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策略
(一)積極滲透情感教育理念,給予學生深切關懷、幫助與引導
情感教育理念的滲透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觀的集中體現(xiàn),語文教師應切實考慮學生的心理感受和課堂學習體驗,給予后進生不斷地幫助和科學地引導,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深切關懷,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自我效能感。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應做到以下幾方面:首先,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yè)認知水平,將思想觀念的轉變作為有效的切入點,合理化轉變自身的心理角色和定位,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中的“教書匠”,應以有一顆博愛、友善的心給予后進生更多地理解、尊重和包容,在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中不斷滲透賞識教育理念,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后進生的“閃光點”;其次,語文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語文教學技能水平,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有關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客觀地認知后進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畏難心理和逆反心理,開展有效的心理疏導實踐活動;最后,語文教師應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fā)現(xiàn)與教材相關的美好事物及素材,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勢和長處,給予學生積極、肯定的評價,真正成為后進生的“心理導師”。
(二)創(chuàng)設多元化教學模式,激發(fā)后進生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設對后進生學習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語文教師在潛心研讀教材文本、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及課件的同時,應注重教學理念的不斷革新,將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教學理念融會貫通,而非將多種教學模式機械化堆疊與拼接。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后進生在多元化教學模式實踐中,學習積極性較高、思維相對活躍和靈動。其中,情境化教學模式、暗示教學法、啟發(fā)提問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直觀教學法等在小學教學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司馬光》一課文的學習為例,進行淺析:首先,教師可以運用直觀教學法為學生呈現(xiàn)馬光的人物頭像,以人物頭像導入課堂內容,要求各學習小組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認識和了解司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學問的人,復姓司馬,名光,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講的就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之后,要求各小組成員通過合作學習,認識“司、假”等13個字,會寫“別、到”等6個字;之后,各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感悟司馬光勇敢、機智的品格;最后,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通過課文學習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迪?我們應學習司馬光怎樣的優(yōu)秀品格?等等。這一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中,后進生與優(yōu)等生、中等生相互幫助余協(xié)作,彼此分享學習心得,共同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三)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優(yōu)勢,營造多維度、立體化語文課堂
互聯(lián)網(wǎng)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后進生的轉化方面同樣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對鮮活的外界事物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為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促使后進生快速進入良好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課文內容的逐步學習和探究。例如,在學習《春曉》一課文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在PPT課件中為學生穿插有關“春景”的微課視頻,播放春天的美好景致——小草發(fā)芽了,柳樹長出了葉子,布谷鳥布谷布谷,麻雀嘰嘰喳喳,黃色迎春花,粉紅色桃花,白色梨花等。高效、靈動的課堂教學內容促使后進生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結語
綜上可知,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教師應尤其重視后進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心理變化過程,以學生的基本學習訴求為出發(fā)點,以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為落腳點,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進行進行語文教學活動地組織與開展。
參考文獻
[1]王佳.小學“后進生”的成因及教育轉化策略探悉[J].亞太教育.2015(35).
[2]李茂業(yè).基于農村小學數(shù)學后進生成因及轉化的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19).
[3]郭雪萍,李勝男.小學后進生產生的原因及教育轉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