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燕
【摘要】在經濟發(fā)展的帶動下,大量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入城鎮(zhèn),而這就導致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出現,同時也引發(fā)了部分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性格較偏激,比較敏感、沖動,容易在學習、生活中與人發(fā)生沖突,安全也得不到確切保障。另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普遍缺乏學習興趣,所以入學率較低,成績也相對較差。因此,本文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成因入手分析,并重點研究了具體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借此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提高我國整體教學水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成因;策略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44-01
一般而言,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具備以下三個特點。第一,教育形式以隔代教育為主。選擇進城務工的父母,普遍會將子女交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看管,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文化水平的影響,隔代教育不僅教學效果較差,還容易致使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第二,教養(yǎng)內容以作業(yè)監(jiān)督和生活照看為主。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一般比較重視孩子的成績和生活質量,卻忽視道德品質和精神方面的引導和管教。第三,如果教養(yǎng)效果不佳,那么監(jiān)護人與外出的父母也許會推脫責任、彼此埋怨。在這種情況下,問題不但無法解決,甚至還可能惡化。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養(yǎng)類型主要有單親親子教養(yǎng)、祖輩隔代教養(yǎng)和同輩托管教養(yǎng)三種。其中,單親親子教養(yǎng)是指父母中一方外出打工,一方在家負責子女教養(yǎng)。在這種教養(yǎng)模式下,孩子會缺乏母愛或者父愛,而且當出現教育問題時,外出打工的一方往往會因照顧子女情緒,遷就、妥協,而不是配合在家的那方,實施具體的教育措施。其實,這樣不僅會加劇孩子的問題,還容易引發(fā)家庭矛盾。祖輩隔代教養(yǎng)作為最常見的教養(yǎng)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第一,祖輩過于溺愛孩子,在孩子犯錯時,不僅沒有及時給予制止,也不會對此開展后續(xù)教育。第二,與學習相比,祖輩更注重留守兒童的情緒和生活品質,所以當孩子懈怠學習或者出現其他問題時,只要他們撒嬌、哭鬧,那么監(jiān)護人就會根據孩子的想法解決問題。而同輩托管教育存在的問題是,監(jiān)護人與留守兒童間的親情不太深,監(jiān)護人的教養(yǎng)要求不會太高,管教也不會過于嚴苛,孩子更不會完全順從監(jiān)護人。
(二)社會因素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地區(qū)面臨較大的發(fā)展挑戰(zhàn),越來越多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始涌入城市,探索新的發(fā)展之路。雖然,這有利于社會進步,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將日益惡化。而且在現今社會,教育問題,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此背景下,雖然農村留守兒童家庭能得到一些好心人的幫助,但如果方式不恰當,那么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留守兒童的自尊心,激發(fā)他們的逆反心理。另外,教育模式會受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也與社會發(fā)展改革情況息息相關,所以如何在促進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前提下,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成為相關人員面臨的巨大難題。
(三)制度因素
其實,制度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力度極大。就戶籍制度而言,其凌駕于義務教育之上。也就是說,相關人員必須在符合戶籍要求的前提下,才有享受義務教育的資格,而這就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發(fā)展。部分進城務工的父母,為了將子女留在身邊教育,讓他們接受較好的教育,欲將他們送到城市讀書。但是,從目前情況看,他們一般只能進入城市公立學校、城市民工子弟學校等,但城市公立學校的費用較多,城市民工子弟學校的教學質量較差。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學現狀解決對策
(一)加強家庭學校教育
欲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相關人員應將強化家庭和學校教育視為首要任務。具體而言,在家庭教育方面,無論是外出務工的父母,還是負責教養(yǎng)的監(jiān)護人都應以較高的標準要求留守兒童和自己。也就是說,父母和監(jiān)護人應明確教養(yǎng)目標,統一戰(zhàn)線,讓孩子明白他們對其有很高的期望,而且留守兒童能達到這些要求。另外,父母和監(jiān)護人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情緒,所以他們應自我約束,努力構建一個和諧、幸福、民主的家庭氛圍。在學校教育方面,教師和學校應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情緒狀態(tài)等,并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比如,增設生活指導課,設置“代管家長”機制。這也就是說,學校應安排科任教師、班主任等擔任留守兒童的“代管家長”,讓他們幫忙管理留守兒童的學習、思想、生活、身體等。
(二)完善政策協作機制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較難解決,所以有時會出現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相互推諉責任的情況。其實,留守兒童是繼續(xù)留守還是隨遷,應以農民工的意愿為主導,而相關部門需要做的是完善政策協作機制,努力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更好的發(fā)展機會,提供更好的教學品質。而且,還應推動公益補償機制,讓農民工無顧慮地回家探親。實際上,還可以在農民工大量聚居的城市地區(qū),在城市公立學校建立對口扶持體系,以此幫助留守兒童適應城市教育,也為學校學籍管理提供便利。另外,相關人員應組織城鄉(xiāng)教師就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展開研究和討論,這樣不僅能增強農村教師的教學實力,還能讓城市教師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兒童的現狀。
(三)強化政府主導作用
由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有利于城鄉(xiāng)統籌發(fā)展,有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所以政府應積極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努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確切保障留守兒童的學業(yè)、生活、身體等。具體來說,政府不僅要用法律來保護農村留守兒童,要借助制度改革,來維護留守兒童家庭權益,還要加大農村教育基地建設,比如,美術館、青少年宮等,以此陶冶留守兒童的情操,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另外,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發(fā)展,我國政府應將其納入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中。
三、結束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成因和解決策略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這能有效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顯著減輕留守兒童父母的壓力,有利于留守家庭生活品質的提高。另一方面,這有助于提高我國教育地位,有利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然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可謂是任重而道遠,所以這不僅需要綜合能力強,道德素養(yǎng)高,相關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通力合作,還需要家長、教師等積極配合,更需要社會相關部分給予相應的支持與幫助。
參考文獻
[1]屈銀燕.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其成因分析[J].河南科技,2013(2X):265-265.
[2]胡曉剛.試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存在問題、原因和應對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7):178-178.
[3]白學春.淺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成因及對策[J].時代教育,2013(2):95-95.
[4]郭霞.淺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目前的狀況成因及策略[J].中國市場,2016(35):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