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晶晶
摘 要: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發(fā)展文明精華,是華夏文明屹立于世界之巔的明珠。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是我們當下在全球化浪潮下,抵制文化沖擊的重中之重。怎樣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及發(fā)揚和繼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是研究的重點內容。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內涵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74
1 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伴隨我國歷史長河中文明發(fā)展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祖先在社會文明進步的過程中流傳下來的文化精髓,是中華兒女的精神食糧和凝聚力的來源;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歷經五千年文化的積淀的過程中是對各個時代文化的揚棄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它的博大精深不僅涵蓋了愛國思想、知行合一、以和為貴、寬恕思想、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也涵蓋了哲學思維在人類進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何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目前從學術界研究實踐看,主要從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范圍、功能、特征等方面闡釋較多。張岱年先生說:“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有豐富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思想觀點: 一是人際和諧,二是天人協調。”在《傳統文化的精華》一文中,他提出:“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的核心就是關于人的自覺的思想?!?/p>
錢遜先生認為,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獨立人格精神;憂國憂民、竭誠盡忠的愛國精神;“慎獨”的高度自覺的道德精神以及敬老愛幼、尊師重道、溫、良、恭、儉、讓等,都是“傳統美德”。羅豪才認為,中華民族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天下一統的國家觀、人倫和諧的社會觀、 兼容并蓄的文化觀、勤儉耐勞的生活觀等為主要特征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涵與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密切相關,是中國精神、民族文化的直接體現。因此,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民族精神的價值內涵。在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下發(fā)展階段,優(yōu)秀傳統文化就代表著: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諧統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義的高尚情懷,整體為上的價值取向?!?/p>
2 中國優(yōu)秀傳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在我國的文化歷史中經歷了風風雨雨,既有被完全認可的光輝歲月,也有過全盤否定的沒落,但是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中,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又重新回到我們的視野當中。這個事實充分說明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于我們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要意義。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內容,更是歷史發(fā)展和時代進步的必然選擇。怎樣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是當下時代的思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首先,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全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的當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怎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
其次,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發(fā)展華夏文明的精髓是當今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精神精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內涵和民族品格,是我國精神文明文化的象征,更是我們華夏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文化具有時代的特征,傳統文化更是如此,在經濟文化快速發(fā)展的當今,怎樣揚棄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和糟粕,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優(yōu)秀的文化基礎上適應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需求,這是我們當代社會主義建設者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首先以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把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更要以多種實踐活動形式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其中更要以近現代來以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思想理論為指導思想,例如: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等先進思想指導思想為教育思想。習總書記“中國夢”的提出更是凸顯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思想引領。這些思想不僅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新的生機和活力,而且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參考借鑒的重要內容。
最后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和塑造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高校大學生是社會發(fā)展建設的中堅力量,是社會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繼承人和接班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更是關系著我國在全球經濟化浪潮下屹立于世界大國的重要隊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應首先以立德樹人為的理念為基礎課,把大學生的“德”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位既是培養(yǎng)大學生做人的前提,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大學生的道德關乎中國教育的根本,是國家教育發(fā)展的大計。目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養(yǎng)整體是積極向上的,但是受國際全球文化環(huán)境的沖擊下,大學生群體多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扭曲的現象,大學生犯罪案件也層出不窮,例如大學生傳銷事件、殺人事件、投毒事件以及自殺事件。這些都體現了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不強,道德腐敗問題嚴重,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帶來了消極影響。
3 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怎樣把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是當下社會眾多學者思考的重要任務。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積極探索新的路徑尋求新的課堂模式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的興趣。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啟發(fā)學生的學習,主要可以通過網絡路徑、實踐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隨著全社會進入微信信息時代,網絡傳播路徑與速度在社會已全面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開辟網絡課堂,豐富教學資源,擴大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個人、社會、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結合微信平臺、翻轉校園、網絡論壇、貼吧、視頻教育等高校教育APP,以課堂討論和互動為教學模式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優(yōu)秀傳統文化,同時也可以在線下利用QQ、微博等網絡交流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其次,在學生的課余時間,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和校園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學習與感受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精神內涵,這種學習與感受比課堂中的灌輸式教學更能讓學生理解優(yōu)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讓學生通過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自覺發(fā)揚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學校也可以利用社團、協會、學生會、社團組織等校園團隊搭建平臺,為學生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多種的方式。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在課堂中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優(yōu)秀文化的興趣,同時也要在線上引導學生多關注有關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節(jié)目,既可以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可以摒除以往單純理論教學的枯燥乏味,提升教育效果。
最后,為了幫助拓寬學習領域,更大的發(fā)揮教育工作者的引領作用,提高大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見識、參與實踐活動的主動性,校工會可以多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以有償獎勵為鼓勵手段,豐富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因此,高??梢蚤_展有關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到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把握時代主題,積極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把握“立德樹人”的精神內涵。把校園文化活動納入到學生的平時考核成績之中,促進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主動學習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中來。
參考文獻
[1]張岱年.傳統文化的發(fā)展與轉變[N].光明日報,1996-5-4 .
[2] 張岱年.傳統文化的精華[M].石家莊:河北人民版社,1996,(7):471-474.
[3] 錢遜.關于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關系的幾點想法[J].學術月刊,1996,(5).
[4] 李宗桂.優(yōu)秀化傳統與民族凝聚力[J].哲學研究,199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