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軍??
摘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們“即興”提問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這說明了新時期青少年的思維越發(fā)活躍,也提醒教育者應具備不經預設也能精彩生成的能力。本文結合數學教學實際,對如何正確對待“非預設性生成”,實現預設生成的和諧統一進行了全面解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非預設;生成;和諧
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數學,開放性越來越強,所以學生們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出現思維上的“旁逸斜出”十分普遍,即便是很注重提前預設的教育者們也無可避免的會碰到各種“意外”。但當這種未曾預設的“意外”突然發(fā)生時,教育者們會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或置之不理,或視而不見,或一帶而過?筆者認為,新時期的教育者都應該具備這種應對“非預設”性生成的能力,并有將其轉化為有效生成資源的智慧,即使未曾預設同樣也能演繹精彩。未曾預設而形成的生成資源更具代表性與真實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突如其來”的非預設性資源,也恰恰是學生求知欲與興趣的表現,只要善加利用,就能夠成為一個新的教學契機。所以數學教育者更多的是思考,當“意外”來臨,怎樣憑借教育的能力與智慧實現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了深入探析。
一、 轉移主題,機智生成
學生之所以會出現“意外”有很多原因,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像有的意外就是發(fā)生在課堂紀律方面,這時很多教育者會沉不住氣認為學生是故意的,可能會采取比較簡單粗暴或者是極端的方法。而面對這種意外之時,教師應機智的轉移主題,或者是小組討論,也可以個別提問,讓氣氛變得輕松,將矛盾化解成為“友誼”。如在講到雙曲線標準方程時,當教師正在進行練習題講解時,發(fā)現有兩名男同學在下面打斗,雖然動作幅度小但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課堂秩序稍顯松散,而這時教師“靈機一動”,指著兩名同學說:“是不是都急著想解決這個問題?老師要不要給你們一個機會?”,課堂立刻變得安靜了,這時教師臨時決定取消之前預設的“問題情境”,而將例題改為“故事情境”——抗美援朝時,每次中國向美國發(fā)射炮彈后時間不久,對方就會很準確的將炮彈打回中國陣地,造成了慘重的損失,以至于只得“打一炮換一個地方”,大家知道其中原因何在嗎?(教師提示可以結合數學知識考慮原因)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吸引學生的故事,大家都積極去思考與分析,最后從“雙曲線”的定義中找到了答案,但教師轉爾又問,既然原因被找到了為什么中國的炮兵卻不能也同樣的打過去?學生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的武器不如對方精良和先進,但教師提醒他們說,武器是一部分原因,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的原因,對方的軍人很多都是接受過正規(guī)教育的學生,懂得如何將數學知識應用于戰(zhàn)爭之中,而中國軍人在這方面非常欠缺。這個未曾預設的“意外”,不但成功的轉移了學生們的注意力,還給他們上了一場生動的德育課。
二、 轉換角色,創(chuàng)造生成
在數學課堂上,經常會有學生“靈感迸發(fā)”的時候,這時往往會打破教師的預設節(jié)奏,遇到這種情況老師要學會轉換角色,從學生的角度去進行思辨和判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將問題直接交由學生來解決,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成。
如在講直接證明時,面對“已知a,b,c都是正實數,求證a3+b3+c3≥3abc,當且僅當a=b=c時等號成立”這樣的問題時,教師提前預設想用“a2+b2≥2ab”類比法啟發(fā)學生進行證明,但分析引導之后,發(fā)現效果并不明顯,就在教師準備直接講解例題時,有個學生突然提出是不是可以用“導數法”進行證明。這個提議讓大家都眼前一亮,教師立刻將“戰(zhàn)場”讓給了該同學,請他談一談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該生表示自己在進行導數學習時,經常用“函數構造”來完成不等式證明,因此才會有這樣的提議。既然如此教師順勢而為,讓學生按照這個思路重新開始證明,所以就有了“要想證明f(a)≥0,只要證明f(bc)≥0,讓g(b)=b3+c3-2bcbc,那么g(b)=3b2-3cbc,讓g(b)=0,得出b=c。同樣得出當b與c相等時,g(b)取得最小值g(b)≥g(c)=0,所以f(a)≥f(bc)=g(b)≥g(c)=0,原不等式成立,當且僅當a=b=c時等號成立”。
三、 有效遷移,拓展生成
每個班級都有一些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很多方法和問題都與其他學生知識結構有所不同,教師要鼓勵這些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借助他們的“閃光點”,合理的對知識進行轉換與遷移,提升“非預設”生成資源的質量。如在讓學習函數的值域時,對于“已知x,y為正實數,且滿足2x+y=1,求x2+y2最小值”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征求大家解法時,有學生認為可用“基本不等式”解題,但很快被其他同學否定,并指出錯誤所在,這時教師就讓學生們自由分組進行討論,并加以適當引導,于是學生們紛紛提出了“消元法”、“數形結合法”、“三角換元法”等等,都是不錯的建議,而這時卻有一名同學提出了一個方法“柯西不等式”,由于這是選修課中的知識,大多數學生并沒有涉及過,所以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拓展生成資源,當教師很快在黑板上寫下解題過程時,同學們都用崇拜的眼神看著提出這個解法的學生,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慚愧的同時,又有了學習到新知識的快樂。
當新時期青少年的思維在悄然發(fā)生改變,我們的教育者難道還不應該自醒反思,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努力跟上他們的步伐嗎?相信,有了足夠能力與智慧的教育者,即使未曾預設也同樣能夠成就不一樣的精彩,同樣能給高中生一個和諧統一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李渺,舒翔.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預設與生成——以一節(jié)高中數學“反函數”課為例[J].數學通報,2013,52(11):12-15.
[2]項延行.教師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把握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5):118-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