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星
摘要:在中學生物學中開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中組織好學生先學,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同上,通過課堂中的當堂訓練,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本文圍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guān)鍵詞:生物;先學后教;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深入推進,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性能力已經(jīng)擺在教學中的重要位置。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對于中學生物這門學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變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可以化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探究。因此,積極開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策略激活了課堂,使中學生物教學取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效果。
一、 揭示學習目標,有效實施先學后教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應(yīng)當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學習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會或多或少的接觸一系列生物實驗,往往這些實驗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這門課程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在過去的很多學校的生物課上,教師往往對于實驗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夠重視,僅僅只是對照書本將實驗流程憑空介紹給學生聽,有的實驗僅僅也只是教師站在講臺上做實驗展示給學生看而已。學生由于沒有切實地參與到生物實驗的活動中去,因此對于實驗也缺乏一個具體的實踐感。但是,在新課標的改革下,現(xiàn)在的生物課,鼓勵教師帶領(lǐng)學生去做實驗,并且在講解新知識之前,先要求學生進行一系列實驗,從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不足,之后再進行相關(guān)的教學。這比起過去直接將預(yù)備完全的知識點直接灌輸給學生而言,學生的興趣也提升了很多,對于生物的理解力自然也就提升了一個檔次。在學習有關(guān)心臟的課程中,教師在講解心臟的構(gòu)造之前,不妨可以分發(fā)給學生一個心臟的模型器材,留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先自己觀察一下,之后再請部分學生講一講自己對于心臟功能的看法和見解。
二、 利用問題引導(dǎo),促進課堂先學后教
一般來說,學生學習生物知識主要還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因此,教師對于課堂的把控就顯得尤為重要起來。教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不僅需要將書本上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轉(zhuǎn)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話語,同時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調(diào)節(jié)課堂學習氛圍,教師可以適當?shù)靥砑右恍┱n外的小故事或是生活中蘊含著的生物知識小技巧,供學生學習和娛樂。在授課的過程中,提問的環(huán)節(jié)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師如何進行提問,也是一門學問。一般而言,在班級里,學生的水平往往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教師所選擇的問題自然也要滿足大部分的能力。當然,一些比較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可以留給一些生物學的優(yōu)秀的同學進行解答,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教師需要完成課程指標,就必須得為普通學生著想,特別是要在提升大部分學生的生物水平上多下功夫。例如:在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時,書本上給出了海爾蒙特的柳樹實驗,教師在為學生介紹了相關(guān)實驗的步驟和流程后,就可以提出相關(guān)的問題供學生思考:柳樹在實驗中重量的提升來源是什么?海爾蒙特的實驗是否存在一些缺陷,請你指出并加以更改。
三、 開展探究教學,促進課堂先學后教
所謂促進課堂的先學后教,實際上也就是一種鼓勵學生在課前進行預(yù)習,并開展一系列探究性的觀察,為后面的課堂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初中階段的生物課上,生物教學應(yīng)當是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fù)雜的。例如,在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來觀察口腔上皮細胞或是滴了碘酒的洋蔥表皮細胞,讓他們觀察一下細胞的構(gòu)成。很多學生剛剛進行實驗沒多久,就驚呼自己看到了細胞,實際上他們看到的所謂細胞,只是氣泡而已。但是此時此刻,作為教師不應(yīng)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針對學生所提出的現(xiàn)象進行提問:你觀察的細胞是什么樣子的呢?有細胞核和細胞壁嗎?是否和我們生物課上所講的細胞特征相符合呢?如此一來,學生就會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所在,從而自主解決問題。再比如,在做《影響鼠婦分布的環(huán)境因素》的實驗時,教師需要告誡學生,在研究鼠婦的過程中,不要傷害到小動物,在實驗結(jié)束之后要把它們放歸大自然,這也是教育了學生要在研究生物的同時也要愛護生物,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個道理。
四、 實施當堂訓練,有效鞏固教學成果
在進行了所謂先學后教的授課形式之后,教師為了能夠確定學生是切實掌握了新學習的生物知識,可以在課后或是課程的最后一段時間里,對學生的知識進行檢驗。此時此刻,進行習題測試也就必不可少了,這種測試可以分為當堂檢測和課后家庭作業(yè)的形式,布置給學生來完成,之后再由教師批改,整理和歸納學生的不足之處,并在以后的課上查漏補缺加以提升學生的水平。當然,在布置作業(yè)之前,教師可以請課代表或是平時接觸比較多的學生來挑選一下,哪些習題是他們所擅長做的,哪些是感覺比較有難度的,以此來進行由易到難的排序,使得學生在做作業(yè)的時候,既可以通過做基礎(chǔ)的簡單題來鞏固自己的知識點,同時做一些有難度的題目來鍛煉自己的水平。在課堂的當堂訓練中,教師可以安排7~8分鐘的時間,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提問和默寫,之后要求學生相互批改,互相發(fā)現(xiàn)對方的優(yōu)勢和不足,互相學習,達到優(yōu)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目的。最后教師把小測收上來檢查,從學生的答卷中反饋學生當堂的學習效果。
綜合上述,作為一線的生物教師一定要敢于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壁壘,敢于嘗試新的有活力的教學因素。尤其是要特別重視這種“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努力為學生今后步入高中階段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胡興昌.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生物教學理念的思考[J].生物學教學,2014(09).
[2]趙鳳燕.教學實踐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yīng)用[J].考試周刊,2016(03).
[3]熊維.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成功(教育),201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