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琛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新課標的逐步實施,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就要求教學應圍繞學生的需要展開。
關鍵詞:教學方法;教學導入;媒體激趣;聯(lián)系實際
新課程改革勢不可擋,課改前的中學思想品德課的主要弊端在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基本屬于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四十五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時間。實質上是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yǎng)成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征。而現(xiàn)行的初中思想政治新課程力求倡導課堂教育的實踐性,提倡教師要構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舊有的封閉、單一、機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方式上要大膽革新,創(chuàng)新方法,達到真正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實現(xiàn)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一、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提出:以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實踐水平為基礎,避免空 洞說教,創(chuàng)造性地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據(jù)。思想品德課教材中,有趣味的故事比比皆是,而學生又天生愛聽 故事。根據(jù)這一心理特點,我在課堂上巧妙運用歷史、地理、人物等故事來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 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思維。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教學導入的情境化,重視前奏
教學中,新課導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譜寫一首優(yōu)美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也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精煉、貼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導入,可以使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激發(fā)其思維和求知欲,還可以借此交給學生一把打開新課大門的鑰匙,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個教學中起著誘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乃至激情的作用。為此,我們教師要注意教學導入的情境化,重視教學前奏。
在新課進行前,教師可以編擬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富有啟發(fā)性的情境,引導學生回憶、聯(lián)想或滲透本課學習目標、研究的主題。當然,導入設計要符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實際和課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種多樣。諸如:在講授七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這一課時,就現(xiàn)在初中生非常強烈的自尊心下無法承受一些小的壓力和挫折,極易導致對生命的輕賤,毫無珍惜和責任意識的問題,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生命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殷雪梅教師為救幾名學生而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事跡的視頻材料,學生可從視頻材料中受到強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緒感染,誘發(fā)對“珍惜生命”知識的認識,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這樣的視頻導入就能切入主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多媒體導入應根據(jù)教學內容的設計,可以引用詩歌誦、歌曲等形式,達到引人入勝、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偉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辈娬{:“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實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應該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jīng)驗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使思想品德獲得健康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的誤區(qū),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guī)范,學會運用這些要求和規(guī)范來觀察個人、他人與社會現(xiàn)象,著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將來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講解 “面對變化發(fā)展的社會生活”一課前,我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請學生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來社會發(fā)生的變化。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歷數(shù)市區(qū)的巨大變化:平房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外資企業(yè)逐漸增多、城市綠化明顯改善、私家車進入普通家庭,等等。
四、媒體激趣
中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比較直觀的,再加上缺少生活閱歷,這就決定了中學生對抽象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我們在教學較抽象的知識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形象、信息容量大等優(yōu)勢組織教學.例如:在上《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時,基于初中生的思維特點,很難讓學生完全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等概念,所以教學中不宜采用為理論而談理論的方法.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人大代表走訪群眾、聽取群眾意見的例子,例子選取“個人電子郵箱的規(guī)范使用”等跟學生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然后根據(jù)例子設問:“人大代表是誰選出來的?代表反映的是誰的意見?如果這位代表不稱職群眾可以怎么做?”學生通過從材料當中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就能夠比較直觀的理解什么是人民代表大會制了。
五、加強師生交往,轉變教學方法
目前,從考試分值的角度說,該門課程在無形之中定位了“小課”的地位,每周就二節(jié)課,按傳統(tǒng)方式精打細算安排時間,學新課的問題能解決,往往考試、考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們就必須豐富師生交往形式,重過程,以過程為主線,巧妙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整合多媒體資源,從分發(fā)揮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學生課前準備的作用,讓他們課前預習,學會收集資料等,創(chuàng)設情景,適當?shù)淖寣W生執(zhí)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盡力為他們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強交往,共同討論。此時,他們覺得自己將可能會象老師那樣為同學們上課就會更認真的做好預習、分析教材的工作。這些工作做細做好了,相應的思想觀念也會留在腦海中,在潛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響他們的思想、行為,進而實現(xiàn)該門功課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適當?shù)囊胄〗M學習,大組討論,增加些活動課,也可把1些教學的任務安排到班會活動中。這樣,學生的興趣、愛好、態(tài)度和思維能力、判斷力、表現(xiàn)力、組織能力等都會得到1定的增強,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擴大學生的自主活動空間,增強師生交往的多維性。
實踐證明,大膽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不僅能增強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為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