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小學生習作的個性,是童真、觀察、巧思的綜合表現(xiàn)。如果兒童的習作視角是真實的、獨特的、充滿幻想的,那么它就是有個性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怎樣才能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讓小學生寫出個性呢?
一、兒童教育的核心是“求真”
“求真”,是返璞歸真,是讓兒童心靈保持原有的天真與純潔。由于社會風氣的影響,現(xiàn)在的兒童不愿或不敢說真話。這個結果很多是我們老師的責任。孩子就是孩子,千萬不可成人化,不能用大人的眼光,用成人的思維,去對待他們。如果孩子們的童真丟失了,那么個性是很難找回來的。
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太多地散發(fā)了"庸俗"教育,我們現(xiàn)在的教師太多地實施了"高等"教育,我們現(xiàn)在的家長太多地注入了"成才"教育,使教育進入數以萬計的"批量生產"之中。學生的天性沒了,個性沒了,教育僅在一個模式里鑄造,學生成為了做題的機器。上大學的信念從小就籠罩了孩子們的整個精神世界。倘若不成功,就會使孩子的整個精神跨塌。教育尚且如此,那么習作教學這個涓涓細流里又能有幾絲鮮活的泉水呢?學生的習作動機多是為考試寫作,為教師寫作,哪有"我要寫"的心境和愿望?
二、教學中從“關注作文教法”轉到“關注兒童生活”
讓生活進入習作,讓習作進入生活。多年來,小學習作教學在研究教給學生寫作知識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由于對兒童認識周圍世界的主體活動研究不夠,對兒童已有的認識朝著文章的轉化過程缺乏探討,對兒童的主導生活及情感特征沒有系統(tǒng)的把握,小學習作教學存在著脫離兒童情感實際,遠離現(xiàn)實生活,指導評講脫節(jié)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為了徹底扭轉小學作文教學投入多,收效低的局面,我們應以小學作文與生活的教學研究為突破口,切實改進小學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必須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和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有他們獨特的認識生活的方法,也有他們獨特的表達手段”因此,關注兒童,了解學生生活的主導活動,從兒童生活入手研究習作教法,加強習作與生活的聯(lián)系,把習作課堂變成鮮活生命的活動場所,努力實現(xiàn)從關注習作教法到關注兒童的轉變,這是提高小學習作教學效率的重要策略。
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熱愛生活,做生活的主人,這是貫穿小學習作教學始終的主線。在整個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以豐富生活,積累情感;多思考,以獲取靈感,提高認識;多閱讀,以積累語言,拓寬視野;多練筆,以表達意愿,鞏固技法。在小學習作教學中,語文教師要不斷拓寬學生生活的領域,“引導學生從‘我的世界走向‘周圍的世界,從‘我的生活走向‘社會群體的生活”從習作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做到了這一點,小學生就能繪童心、露童趣、講童事、敘童樂,就能寫實在的事物,寫豐富的想像,能做“真人”。
鼓勵學生在課外寫生活習作是生活向習作轉化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對習作本身感興趣,在習作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快樂感、成就感,這是習作進入兒童生活的關鍵。當學生有了“作文就是生活”這一感受之后,生活轉化為習作便水到渠成。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作習慣
古人說:“習慣如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小學生習作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第一,要求學生把觀察與思考結合起來。
觀察雖然主要是一種感知活動,但它不只是單純的感知。我們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要邊觀察邊動腦思考,注意每一個細節(jié),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使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平?,F(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不平常的東西。
第二,作好觀察日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觀察結果和所獲得的認識,及時記錄下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等隨時寫下來。長期堅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就會受益匪淺。
第三,廣泛閱讀,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幫助學生豐富語言材料。
學生提高書面表達的能力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習作需要生活積累和語言積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相當一部分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但仍然表達不好,或者表達不夠準確,甚至思路紊亂,這就是積累不夠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不強。所以,我們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
四、靈活的思維和幻想的情懷
孩子們應富于幻想,有豐富的情感,懂得怎樣去愛:對自然的愛,對生活的愛。只有有了這種思維和情感基礎,才能寫出有個性的文章。美國《情感論》作者諾爾曼·丹森說:“沒有情感,日常生活將是一種毫無生氣,缺乏內在價值,缺乏道德意義,空虛乏味的生活?!睂τ谛W生來說,文章即生活,生活即文章。無論想象作文還是寫實文章,都是其生活和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學生靈活的思維,在習作中的體現(xiàn)主要是思路問題。他們在習作時,倘若能積極地喚醒積存,調動情感,能恰切地組織語言,通暢地表情達意,就算得上是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的這種能力是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是在輕松和諧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多讀、多說、多寫訓練出來的。寫作時的心情輕松了,思路就會相應地靈活一些,信心和樂趣也會多起來,因此,在學生寫作時,老師的要求、框框要盡量少一點,讓學生盡情地述說,不拘形式的敘述,這樣個性的東西就會多一些。先不要操心他們寫的像不像文章,而要看他們一句一句的話,有沒有真情實意,是不是散發(fā)了自己的個性。
我們知道:學生的個性習作,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教師用真情真愛和有個性的教學環(huán)境培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