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讀萬卷書,要么行萬里路,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看起來簡單明了,其實涵蓋了兩個活在當下,活出自我的重要人生道理:想要成為更高的自己,可以通過讀書,去發(fā)現(xiàn)古今中外的人生百態(tài),嬉笑嗔怒。同時,也可以選擇放下眼前的繁雜事務,走向開闊的天地,去充實自己的見地,感受春風化雨,夏荷蟬鳴,秋葉脆爽,冬松常青。就我而言,讀史可以看走石飛沙,千軍萬馬;讀詩可以品味英雄美人,繞指柔腸;讀小說可以看微觀世界,百態(tài)人生。因此,讀書成了我閑暇時間最愛做的事。
2015年的寒假,早早寫完作業(yè),我照例開始搜尋起自己喜歡的書打算消磨一下時間。這時候,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進入了我的視線。最先吸引我的是“激流”這個暗含著波瀾壯闊意味的題名。然而略略掃過序言和目錄,我沒有看到預想中炮火連天的場景。那么什么是激流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隨著巴金先生來到了民國時期,走進了有著“高高院墻,考究家具,開滿鮮花的庭院,花園里高山碧水,橋閣船舶……”的高公館,在這三部中國當代現(xiàn)實主義巨著當中,真切地親眼目睹了封建家庭“讀書知禮,尊卑有序”的表面寧靜與“奢侈糜爛,爾虞我詐”的內(nèi)在紛爭的二元矛盾,而覺慧、覺民等年輕人通過抗婚、出走等不同的行為,用自己的方式抗爭著封建禮教和時代壓在他們身上沉重的大山。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他們的悲歡離合讓我仿佛嗅到了那個時代腐爛的軀殼中長出的自由、民主新芽的芬芳。這一系列小說,用寫實又充滿藝術悲情的筆觸,逼真地記錄了20世紀20年代,五四運動對于中國青年民智、民情的開啟,反映了新舊思潮尖銳的沖突與矛盾。
激流三部曲中,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一部《家》。在這一部當中,隨著時代發(fā)展應運而生的三種人就已經(jīng)嶄露頭角。第一類是竭力維護封建禮教和家族內(nèi)部森嚴、僵化的秩序的家族老一輩人,第二類是如覺慧和覺民一般,痛恨封建禮教并堅定立場,用自己的一切行動表達對這個吃人的社會的抗爭。還有一類是,同樣不想為封建禮教所束縛,卻不敢于直接抗爭的。例如左右逢迎,事事實行“作揖主義”的覺新。
第一類人最為典型的代表是高老太爺。表面看起來是道貌岸然的長輩,靠著在官場摸爬滾打置辦了高家現(xiàn)在的家業(yè)。因此,在高家這個黑暗王國內(nèi)部,享有著絕對的、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用封建禮教和自己的意志統(tǒng)治整個家族。任何人行事只要掛上“這是高老太爺?shù)囊庵尽?,便能橫行霸道,怎么做就不算是犯錯。
說起第二類人,覺慧是我在整部小說中最佩服的人。在家族長輩眼中,他是個孤僻,一意孤行的破壞分子。然而他才是一個真正有擔當,有自己想法的獨立成熟的當代青年。他不但自己能夠為自己的未來做主,更是通過一言一行感染著身邊的人,幫助他們覺醒。他的出走對覺民的抗婚和淑英的出走都有很大的影響。覺民就是被他感染和引導后,也成為了敢于抗爭的人。他和琴“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并有著共同的思想信仰,始終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堅持不斷地與封建禮教作斗爭。
比較有意思的是第三類人,其代表人物覺新是巴金先生落墨最多來刻畫的主人公之一。作為高公館的大少爺,他玉樹臨風,才華橫溢,能力不凡,前程似錦,但他在封建禮教之前卻選擇了作揖主義,不抵抗,一味遷就成全別人,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處事原則讓他喪妻失子,四面楚歌,倍受排擠,親手釀造了自己的人生悲劇。即便如此,最后他面對悲劇的人生也忍不住發(fā)出了自己的吶喊:“我不怕你們,我遲早也是死,我橫豎只有這條命,我就拿來跟你們拼掉也好。你們開家庭會議,我不怕你們,就是要打官司上法庭,我也不怕!”
整部書中,各個人物選擇的人生之路不盡相同,或奮力抗爭,或迂腐頑固,或驕奢淫欲,或憤然一生……無論最終選擇了怎樣的人生道路,或多或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無悔抉擇。這也是讓人最為震撼之處。
《春》當中,覺慧沒有正面出現(xiàn),他的精神卻依然感染著年輕人們?!洞骸吠ㄟ^兩個女孩一喜一悲命運的對比,反映出只有掙脫了封建禮教,年輕人才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覺新的表妹蕙,由于父親的貪婪而嫁給了荒淫的鄭家孫少爺,嫁過去后得病,婆家也不為她及時請醫(yī)生,最終抑郁而終。而淑英也面臨著嫁給不愛的人從而為家族換取利益的命運,但她得到了覺民等人的幫助,離家出走逃到了上海。過上了自由而幸福的新生活。這本書影響了當時很多新興女性,有一位女孩子就想效仿淑英逃出家庭離家出走,便寫信給巴金征求他的意見,并希望能夠得到他的鼓勵。巴金表示,社會很復雜,離家出走還是要三思而后行,一來二去,二人熟悉起來,后來這位女讀者也成為了巴金的妻子,她就是蕭姍。
《秋》給人是一種衰敗和蕭條,凄清和冷寂的意境,而我們的新學校則是秋景中碩果累累的收貨季節(jié),在這里學生便是果實,或瓜熟蒂落,或華而不實,作為師者必須掌握果實的成熟及飽滿程度,針對不同的“果實”采取不同的“培養(yǎng)方式”,對即將瓜熟蒂落的要“培優(yōu)保質(zhì)保量”促其更上一層樓,對“華而不實”的要深入研究營養(yǎng)不良或是吸收不好等方面的問題,并對癥下藥,不斷增強其成長速度,讓其始終保持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最終培養(yǎng)出優(yōu)良的種子。在萬物復蘇,繁花似錦的《春》里孕育,讓所有的種子茁長成長,最終成為參天大樹。當我們看到學校一步一個臺階,逐漸成為“云南一流,全國知名”的品牌學校時,附中已是我們“其樂融融,和氣致祥”的《家》。
回首往昔,不免曲曲折折,磕磕絆絆,跌跌撞撞,用別樣的眼光審視周圍的環(huán)境突然有了更多的激情和動力。行思起手無悔,我們絕不負如棋人生。因為有著共同的目標《秋》析果實,《春》蓄力量,《家》喻戶曉,所以我們無悔的選擇了附中,我們要用無限的激情點燃教書育人的火焰,并義無反顧的堅持走下去,最終走上星光大道。
作者簡介:
石興翠,云南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初三年級組英語教師,10年教齡,聯(lián)系方式:13638801261;通訊地址:云南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初三年級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