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惠蘭
【摘要】當前的課堂提倡去除一些“旁枝末節(jié)”,直取知識的“主干”;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實戰(zhàn)”;少一些“調料”,多一些“原味”。然而,少了“調味料”的課堂,多少有點單調和沉悶,本文提出給數(shù)學課堂增加“調味料”的五種做法。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調味料 “靈·慧·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A-0070-02
“靈·慧·美”課堂是我成立“特級教師工作坊”后對生態(tài)教育課堂的一個定義。它立足于校本生態(tài),圍繞師生生命成長,各種生態(tài)元素(因子)有機整合與協(xié)調運動,追求的是孩子靈氣綻放,教師慧心巧思,課堂完美與共。當前的數(shù)學課堂,提倡去除一些“旁枝末節(jié)”,直取知識的“主干”;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實戰(zhàn)”;少一些“調料”,多一些“原味”。這樣的理解,在追求效率至上的今天,似乎也沒有什么不對。然而,隨著不斷地深入課堂觀摩聆聽,我發(fā)現(xiàn)少了“調味料”的課堂,總讓人感覺少了一些“眼前一亮”,多了一些“單調與沉悶”,讓人懨懨然提不起學習的勁頭來。面對如此現(xiàn)狀,我陷入沉思:少了“調味料”的菜,寡淡無味;少了“調味料”的課堂,單調沉悶。正如生活的生態(tài)是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我想數(shù)學課堂亦該如是罷。我們的課堂,需要多一些師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需要有互動的過程、活躍的氛圍,需要看到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變化。這樣的課堂,是需要一些“調味料”去調劑與催化的。
“調味料”之一——酸
生活中的酸味能給人以爽快、刺激的感覺,具有幫助消化與吸收的作用。正如我們的孩子在知識探索之路上,是需要一些曲折與反復的刺激,才能激發(fā)探究的興趣與求知的欲望。這樣,教師才能輕松引領孩子主動去“接納”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思維?!疤惶易印?,是教育成功的好策略。因此,在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也要善于制造“刺激”學習的條件,讓孩子經(jīng)歷一個“酸性反應”的過程,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充分開發(fā)與利用身邊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就能引導學生快速入情入境,自然投入新知的學習;教師在課堂中多設置一些問題懸念,就能刺激學生對新知產生探究的興趣與求知的欲望;教師在課堂中多為孩子提供一些探究的空間與平臺,就能讓孩子從“學奴”翻身成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數(shù)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演示數(shù)的形成過程,并引導孩子在觀察的過程中展開思考與質疑,讓初入學的孩子直觀體驗“物體—圖形—數(shù)字”的演變過程。這樣的教學,以動態(tài)直觀的演示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的學習情緒也經(jīng)歷了由驚奇到驚喜、由疑惑到贊嘆的轉變,從而使單調的數(shù)字、抽象的“一一對應”的數(shù)學思想變得淺顯易懂、趣味盎然。
“調味料”之二——苦
學習從來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事情,它需要信念、毅力與恰當?shù)膶W習方法。古今中外,苦學成才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苦學名言更是信手拈來。如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數(shù)學課作為一門理性的學科,更需要靜下心來“冥思苦想”。常見一些課堂,教者總擔心學生不懂不會不作為,于是“滿堂講”“滿堂練”“滿堂問”,把學生當成了知識容器。這樣做,確實是苦了孩子了,然而這樣的“苦學”卻難以讓孩子“成才”。如果教者懂得在課堂中適時“留白”,于適當時機給孩子多一些“苦想”的空間,讓孩子“自由呼吸”,也許教學的效果就會截然不同。
一位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就做到了讀懂孩子,善抓時機,在課堂中多處“留白”。該教師先是“指導自學”,給孩子留下“苦讀文本”的時間;接著是“操作與探究”,給孩子留下“苦探分類”的時間;然后是“闖關游戲”,給孩子留下“苦練強化”的時間;最后是“反思與拓展”,給孩子留下“苦思總結”的時間。這樣的教學,給孩子提供了“苦讀”“苦探”“苦練”“苦思”的機會,最終使孩子在“苦學”中豁然開朗;而教師則轉身幕后,以耐心與關愛,在課堂中靜靜等待和聆聽“花開的聲音”。
“調味料”之三——辣
沒有起伏的生活是一潭死水,正如沒有高潮的課堂,暗淡無光、沉悶乏味。數(shù)學課堂上,我們如何為“一潭死水”注入活力,為沉悶課堂帶來春色?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增添一些“辣味”,讓激情的對話成為思維的激活劑,讓濃厚的興趣點燃智慧的靈魂。在數(shù)學課堂中,恰如其時地穿插諸如“小小辯論會”之類的小環(huán)節(jié),就能讓課堂上多一些不同的聲音,少一些呆板的講解;多一些“嗆鼻”的“火藥味”,少一些一成不變的“清湯寡水”。這樣的課堂,能讓孩子帶著“火辣辣”的質疑問難,滿懷激情“夾槍帶棒”地“敲打辯論”,深入剖析問題,觸及思想,點到穴位,不給知識點留半點死角。孩子的學習,會變得何等的幸福;我們的課堂,自然也變得高潮迭起、火花四濺、精彩連連!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就適時設計了小小辯論會,為數(shù)學課堂帶來新的精彩。該教師在教學了“按角分類”后,帶領學生玩游戲:猜一猜。他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被信封遮住了的三角形,問:“猜一猜,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隨著信封慢慢被挪開,孩子很容易猜出前兩個被信封遮住的三角形類型——直角與鈍角。因此,當教師慢慢挪開被信封遮住的第三個三角形時,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看到一個銳角就條件反射般地喊:“銳角三角形!”這時,該教師沒有直接給出判斷,而是不慌不忙地給課堂“留白”幾秒鐘,讓學生靜心思考,再追問:有不同意見嗎?機靈的孩子想到了:“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教師這時表態(tài)了:“現(xiàn)在同學們意見不統(tǒng)一了,怎么辦?咱們就來一次臨時的小小辯論,通過辯論會解決這個問題吧!”就這樣,通過質疑、思考、爭議、辯論,不同三角形的特征在學生頭腦中逐漸變得清晰,解決以上問題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調味料”之四——咸
數(shù)學課程標準把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技能、數(shù)學思想、數(shù)學活動都冠以“基本”,稱作“四基”。其中,從動態(tài)上看,數(shù)學活動是過程,是經(jīng)歷,學習個體必須主動地通過眼、耳、鼻、舌等感官直接接觸客觀外界,不斷地嘗試而獲得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會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靈感、興致和思考,參與數(shù)學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思維方法與情感體驗。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帶領學生到操作上走一走,用腳步丈量千米的長度,讓孩子一邊流淌著“咸咸”的汗水,一邊頓悟“一千米到底有多遠”。還有一位教師在教學《立體圖形》時,引導孩子把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帶進課堂,讓孩子通過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體驗,增加對立體圖形的感性認識。像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充分下放學習主動權,為孩子提供動手操作、活動交流的平臺,讓學生經(jīng)歷活動的過程,在數(shù)學活動中體驗學習的“咸”味,就能使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有更深的感悟。
“調味料”之五——甜
成功是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它帶著一種淡淡的“甜味”,如果這種淡淡的“甜”深入孩子內心,又會反過來促使孩子形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因此,讓成功成為課堂的一部分,對課堂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對于孩子而言,如果學習是一連串的困難,在頻遭打擊的情況下,他(她)可能會因此充滿失敗感,從此不再努力。然而,如果學習是一種經(jīng)過努力可獲得成功的經(jīng)歷,在“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刺激下,孩子會愉悅地接受挑戰(zhàn),充滿信心地游往學習成功的彼岸。有研究指出,至少要有80%成功率的課堂是最理想的。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讓更多的孩子通過學習掌握知識,懂得道理,取得成績;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機會,讓更多的孩子享受成功,分享成就;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中“制糖”,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品嘗那一絲絲的“甜味”,充分體驗“我能行”的快樂!
數(shù)學是一門理性的學科,它不如文科的感性,不及體育的活潑,不比藝術的出彩,又比科學少一些探究……然而,只要我們在深研教材、讀懂學生的基礎上,適時給課堂加點“調味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課堂也是師生同歡樂、共成長、長智慧的“靈·慧·美”大舞臺。
(責編 黎雪娟)endprint